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一组包括腹痛、 腹胀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 泻或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稀便、黏液便或硬结便) 等临床表现的消化道疾病 [1]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 精神心理、中枢异常、炎症与感染、肠道菌群与代谢 异常、食物因素和基因多态性有关 [2-3] 。IBS 发病机制 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导致其治愈比较困难,长期困扰 着人们易产生焦虑、 紧张等负面情绪 [4-5] 。 笔者于 2016 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 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D)患者 30 例,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消化科门诊 及住院部IBS-D患者60例,依据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 字表法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针灸组中男 17 例, 女 13 例;平均年龄(34±5)岁;平均病程(5.64±2.97) 年。药物组中男 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龄(36±4)岁; 平均病程(5.81±2.83)年。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 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 IBS罗马Ⅲ诊断标准 [6] , 确定 IBS-D 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 共和国卫生部 1993 年制定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 原则》(2002 年第 1 版)中的泄泻诊断标准 [7] 。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 IBS-D 诊断标准的患者;②以腹胀腹 泻为主诉者;③性别不限,年龄 18~75 岁;④自愿参加 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大便带脓血和/或黏液,疑为肿瘤、痢疾或慢性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②合并有心血管、 肾脏和 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及认知障碍患者; ③妊娠期妇女;④服用钙通道阻滞剂、 促动力剂等药物 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者;⑤已接受其他治疗,可影响本 研究的效应评分检测者。
1.5 脱落标准
①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本试验观察,中途退出者;② 评价指标及相关资料记录不完整者;③在试验过程中 出现病情恶化,不宜继续试验者;④依从性差,自行退 出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术者严格消毒双手,嘱患者仰卧,用 75%乙醇棉球 对针刺部位常规消毒后,用 0.30 mm×40 mm 一次性针 灸针,快速刺入腧穴,内关直刺 0.5~1 寸,天枢、三阴 交直刺 1~1.5 寸,足三里、上巨虚直刺 1~2 寸,太冲 直刺 0.5~0.8 寸,得气后以上诸穴均施平补平泻法, 留针 30 min。行针后在神阙穴上施隔姜灸,将准备好 的新鲜生姜切成片状,厚约 0.5 cm,直径约 2 cm,在生 姜片上穿出数个小孔,以利于艾灸热量可以透达腹部, 将姜片放置于神阙上。然后用电子秤秤出 0.5 g 的艾 绒,将艾绒团成一圆球形状,放入艾炷模具中制出 0.5 g 圆锥型艾炷,随做随用,放置于姜片上,点燃艾绒,每 次灸 3 壮,约 20 min。每日 1 次,每周 5 次,5 次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 2 d。
2.2 药物组
口服蒙脱石散[思密达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 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00690]。每次 3 g,每日 3 次。 共治疗 12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治疗后依据周福生教授等所设计的 IBS 主要症状 评分表 [8] 进行主要症状评分,没有症状计为 0 分,轻度 计为 2 分,中度计 3 分。
3.2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立疗效评 价标准,使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即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 总分]×100%。
治愈:腹部疼痛或不适消失,便质及排便频次等正 常,疗效指数≥90%。 显效:腹部疼痛或不适、 便质及排便频次等明显改 善,疗效指数为 70%~89%。 有效:腹部疼痛或不适、 便质及排便频次等明显好 转,疗效指数为 30%~69%。 无效:腹部疼痛或不适、 便质及排便频次等无明显 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收集临床数据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 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 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 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 Ridit 分析。以 P <0.05 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药物组总有效率为 56.7%,针灸组总 有效率为 7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0.05),表明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详见表 1。
3.4.2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腹泻、腹胀、腹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治疗后心烦失眠等情志 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表明针灸 在改善 IBS-D 患者腹泻、腹胀、腹痛症状方面优于药 物组。详见表 2。
表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针灸组 30 13 7 3 7 76.7
药物组 30 1 8 8 13 56.7
表2 两组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 x ± s ,分)
组别 例数 腹痛程度 腹痛频度 腹胀 便溏不爽 大便不尽感
针灸组 30 0.890±0.873 0.693±0.372 0.674±0.365 1.793±0.843 1.874±0.673
药物组 30 2.230±1.232 2.012±1.031 1.412±1.002 2.002±0.812 2.225±0.735
P - 0.022 0.023 0.012 0.025 0.124
组别 例数 心烦失眠 乏力 焦虑多疑 纳呆 -
针灸组 30 1.290±0.383 0.892±0.773 0.932±0.883 0.395±0.175 -
药物组 30 1.526±1.002 1.227±1.006 1.045±1.312 0.568±0.338 -
P - 0.093 0.158 0.042 0.082 -
4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 变可以解释的证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属 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 改变、大便性状及排便过程异常以及排便不尽感等症 状,这些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IBS 是最常见的胃 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本病发病率高 [9] 。一般认为 IBS 属多因素的生理心理性疾病。IBS 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主要是胃肠动力障碍和内脏感知异常,而造成这些变 化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0-11] 。
中医学对 IBS-D 没有一个专属的病名,通常是根 据其临床症状表现将之归类“泄泻” “腹痛”等范畴。 认为 IBS-D 的病位在大肠,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病变脏 腑主要在脾,与肝、胃关系较为密切,脾虚湿盛是导致 其发病的关键,患者极易因饮食寒凉或情绪抑郁而发 病 [12-13] 。 目前 IBS 的西医治疗方式是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 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药物如胃肠 解痉药、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胃肠促动力剂、泻药、 止泻药、 消除胃胀剂、 生态制剂等;非药物治疗主要是 指心理行为疗法包括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 认知治疗、 暗示和催眠疗法等。 但治疗效果差强人意,且西药治疗 常合并大量的不良反应,不为大众接受和坚持。
本研究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 IBS-D,疗效显 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解除患者的痛苦。天 枢为足阳明经要穴、 大肠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和汇聚 于胸腹部的腧穴,有理气调中、 健脾和胃功效。 上巨虚 为足阳明经要穴、 大肠下合穴,是六腑经气下合于足三 阳经的腧穴,其善理气化滞,通调肠腑,补之能益胃健 脾,泻之能清泻湿热,尤善于治疗大肠病、胃腑病。本 病病位主要在肠,故取大肠的募穴和下合穴相配。 内关 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主治胃、 心、胸疾病,有益心安神、理气和胃之功;足三里为足 阳明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理上中下三部气机, 健脾和胃,扶正通络;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 理气血,养肝益肾健脾,利湿导滞;太冲为足厥阴经腧 穴,可清热平肝,畅达气机。 诸穴合用 [14] ,可使脾阳得助, 升清降浊,胃肠气机调畅,泄泻乃止。 神阙穴是任脉穴位,为人体黄金分割点,是人体脏 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与脾相通,如 《难经·十六难》 [15] 记载:“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 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 与大肠相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大肠病者, 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 与小肠相通,如《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回 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 ” 《针灸甲乙经》 : “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 ” 灸神阙具有健脾胃、 理肠止泻之功效,IBS-D 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湿盛,小肠 泌清别浊功能失司, 大肠传导功能失常,通过调脐来调 节三脏的紊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艾叶材质独特, 如《本草从新》所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 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 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现代 药理研究发现艾绒内含有较多挥发油,燃烧过程中挥 发油可携带药物的有效成分进入体内起到防病、保健 的作用 [16-21] 。同时借助生姜的温中作用,达到温经散 寒、消除胀满的功效 [22-24] 。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 IBS-D 能起 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之功效,且未发现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杨敏 周利 徐派的 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