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肛肠科>结肠炎>正文

任顺平从“疡”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简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消化内科常见的疑难病, 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随着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环境变化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UC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临床常用的西药治疗方法尚不能有效控制发作, 特别在维持缓解、预防复发等方面疗效不够理想, 而且治疗周期长, 药物价格昂贵, 有药物不良反应, 常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 属于消化道难治性疾病, 也是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
 
UC归属中医“痢疾”范畴。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痢疾论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肠澼”等范畴。《素问·阴阳别论》记载“大便下血, 由湿热、积滞、结毒侵袭肠胃, 或风热客于下焦, 血脉损伤所致”。《重订严氏济生方》云:“胃者, 脾之腑也。饮食起居失宜, 运动劳役过度, 致脾胃不充, 大肠虚弱, 而风寒暑湿之邪, 乘虚而入, 发为痢疾。”《严氏济生方》云:“大肠虚弱, 而风冷暑湿之邪得以乘间而入, 故为痢疾。”根据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 目前比较公认的证候分类包括:大肠湿热证、热毒炽盛证、脾虚湿蕴证、寒热错杂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血亏虚证。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是外科常见病。外感六淫邪毒、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和体虚劳倦等致病因素引起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营气不荣, 均会导致疮疡的发生。《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热毒侵入肠中肌肤, 久至溃烂, 亦犹汤火伤人肌肤至溃烂也, 肠中脂膜腐败, 由腐败而至于溃烂, 是以纯下血水杂以脂膜, 即所谓肠溃疡也。”任顺平主任通过30余年临床研究和实践发现, UC与疮疡在病因、病机和病证表现等方面具有相似性, 进而提出“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内科病”, 即从“疡”论治UC。通过对UC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 针对活动期UC提出从“疡”论治, 提出“三结合”治疗UC的理论, 即在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的基础上, 将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充分发挥中医多靶点、多层次、多方位的特色和优势。对于缓解期UC, 采用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之法, 以防止本病的复发。
 
1 追本溯源, 理论探析
从“疡”论治UC是基于UC与疮疡二者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
 
1.1 中医病因病机相似
中医认为, UC的发病或因饮食不节, 嗜食膏粱辛辣, 湿热内蕴, 气血搏结;或因忧思恼怒, 肝失条达, 气滞血瘀, 阻塞脉络;或因素体脾虚, 健运失司, 湿浊不化, 蕴而生热, 化火酿毒, 终致肠间壅滞, 传导失司, 脂络受损, 肉腐成脓。疮疡的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邪毒 (尤以湿热、火毒为甚) 、感受特殊之毒、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体虚劳倦等, 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 邪正交争, 引起局部气血凝滞, 营卫失和, 经络阻塞, 邪毒聚结产生肿痛症状, 进一步发展则热盛肉腐, 肉腐成脓, 形成脓肿。可见UC正是湿热瘀毒灼伤脂络所形成的疮疡在肠道的表现。
 
1.2 局部病理改变相似
UC在肠镜下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 亦常见黏膜粗糙, 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及假息肉、桥黏膜等。与疮疡在成痈期和溃脓期由于热毒炽盛, 气血壅结, 郁久酿脓, 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及溃脓等症状相符合。现代病理学研究认为, 任何不同原因引起的炎症, 其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在炎症灶内, 血管内液体成分渗出造成的血液浓缩、炎性水肿压迫细静脉引起的瘀血,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组织缺氧又可引起组织代谢障碍, 这与中医疮疡病机的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营气不从有相通之处。
 
1.3 症状表现相似
UC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疮疡临证以红、肿、热、痛为突出特征。二者临床表现的差异是由于其发病部位不同所致, 其共有的疼痛表现都是由于邪气阻塞脉络, 气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所致。疮疡表现的水肿与UC表现的腹泻、黏液均是由于水液代谢失常所生。《外科全生集》曰:“脓之来, 必由气血, 气血之化, 必有湿地。”《黄帝内经》有“湿盛则濡泄”, 明·张景岳更有“无湿不成泄”之说。疮疡表现的红热与UC表现的脓血为热极所化, 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极, 五行当中, 火主赤色。因此, 二者的症状表现本质也是相通的。
 
2 内外结合, 分期施治
2.1 从“疡”论治活动期UC
任顺平主任发现UC在肠镜下的表现与中医外科所述“疮疡”有类似的表现与特征, 用敛疮生肌之药保留灌肠治疗UC可在临床中获效。因个人体质不同, 中药治疗讲求辨证施治, 任顺平主任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 根据对应证型使用芍药汤、白头翁汤、乌梅汤、参苓白术散及附子理中汤等辨证施灌的临床效果不理想。所以, 任顺平主任提出从“疡”论治UC, 并研制“肠乐一号”院内制剂[2]。“肠乐一号”由青黛、枯矾、赤石脂、炉甘石及血竭等药物组成, 其中枯矾、炉甘石祛腐敛疮;血竭、青黛清热解毒排脓, 散瘀止痛, 止血;赤石脂敛疮生肌。全方病机确切, 配伍严谨, 药量精当, 共奏敛疮生肌、清热解毒之功。
 
2.2“三结合”分期治疗UC
在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的基础上, 将整体与局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主张内外治法并用, 内调气血, 外除疮疡, 疗效显著[3]。清·顾世澄认为“疮疡虽曰外证, 必先受于内, 然后发于外”。治疗UC时, 不论活动期还是缓解期, 口服中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上根据湿热壅滞、气虚血瘀、脾虚湿盛及脾肾阳虚的病机, 采取清热燥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湿、温补脾肾的治法。中药汤剂内服要“整体”宏观辨证, 中药灌肠外用则要“局部”微观辨证。任顺平主任认为活动期UC以“湿热瘀毒为主, 正虚为辅”, 而缓解期UC以“正虚为主, 瘀血湿阻为辅”, 分期治疗, 综合辨证, 适时调整, 各有侧重。
 
2.3 中药保留灌肠须掌握“三度”
从“疡”论治UC, 运用“肠乐一号”中药直肠滴入是治疗的核心, 但对于中药灌肠的具体操作方法, 临床须掌握“三度”, 即温度、速度、深度[4]。首先是温度, 临床实践表明, 37~38℃为最适宜的温度, 过高或过低均会对局部肠黏膜造成物理性的刺激与损伤, 从而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其次是速度, 根据不同患者病变范围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为每次100~150 mL, 以25~30 mL/min的速度滴注。再次是深度, 研究证实, 保留药物灌肠的吸收与肠腔弥散面积、扩散系数、接触时间等有关。结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在横结肠和升结肠, 因此采取合适的灌肠体位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体位恰当, 才可确保滴注药物的深度, 进而延长保留时间, 确保药物充分吸收, 深度应大于15cm。临床上可选择的体位有左侧卧位、俯卧位 (将臀部抬高约10cm) 、仰卧位, 期间转换体位宜慢, 每种体位维持20min左右。
 
3 医案举隅
患者, 男, 50岁, 2016年4月16日初诊。患者3年前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后遵医嘱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 (每日4g) , 进入缓解期自行调整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用量为每日2g。2016年年后因饮食不节出现腹泻、便血, 并伴有黏液, 于本院行结直肠镜检查示:距肛门约8cm以下直肠黏膜见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发溃疡及散在点状糜烂。活检示:黏膜急性炎、慢性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中度复发型活动期E1) 。症见:腹泻伴黏液脓血便, 脘腹痞闷不舒, 肛门灼热, 里急后重, 身体困倦, 面色晦暗,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厚腻, 脉濡细数。任顺平主任予以三仁汤合芍药汤化裁, 配合“肠乐一号”保留灌肠, 嘱患者清淡饮食, 忌食辛辣刺激, 避免情志因素。1周后, 腹泻及黏液便较前好转, 仍有便血, 时有里急后重感, 肛门部稍灼热, 整体辨证考虑大肠仍有湿热之邪滞留, 予以院内制剂“肠乐一号”保留灌肠, 继续口服上述中药方, 14剂后症状缓解。UC进入缓解期后, 任顺平主任认为UC病情迁延难愈, 导致脾气不足, 脾气亏虚, 气血生化乏源, 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 从而形成瘀血。古人亦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之说, 故调整治疗策略, 给予健脾化湿、益气化瘀之剂———参苓白术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以维持缓解, 防其复发, 随访1年未见复发。
 
目前, 西医对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定论, 认为UC的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饮食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密切相关, 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 虽有一定疗效, 但不良反应大, 且复发率较高。UC作为一种炎症性疾病, 其病位不在体表, 加之其本身与疮疡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相似之处, 任顺平主任从“疡”论治UC, 运用“三结合”疗法在临床中取得满意疗效, 降低复发率, 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张声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 (6) :891-895.
[2] 张弘, 任顺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206例[J].中医外治杂志, 2000, 9 (1) :22.
[3] 善增, 刘耀婷, 任顺平, 等.“三结合”理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医药导报, 2017, 23 (17) :16-18.
[4] 刘竺华, 任顺平, 郝海蓉, 等.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 14 (4) :43-4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宝乐 郝海蓉 刘竺华 李小叶

上一篇:溃疡性结肠炎 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 中药灌肠治疗

下一篇:从“土木失和”论治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