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肛肠科>结肠炎>正文

从“土木失和”论治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简称, 病变侵及结肠黏膜, 常始自左半结肠, 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可有缓解与发作交替出现, 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 也可伴发全身症状。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特点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病程多在4~6周以上。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泄泻”“肠澼”“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1], 发病原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先天禀赋不足, 病机多为湿热、寒湿、瘀血、积滞等邪客于肠道, 与气血搏结, 导致大肠传导失司, 脂膜血络损伤, 壅滞成脓, 内溃成疡[2,3]。李建华[4]认为该病属内痈, 病机为气血凝滞, 营气不从, 经络阻塞, 脏腑失和, 以脾虚为发病之本, 湿热为发病之标, 气滞血瘀为局部病理变化。许清华等[5]指出该病起病初期湿热蕴结大肠, 肠道气机不畅, 传化失常, 或湿热熏灼肠道, 热盛肉腐, 络破血溢, 病情迁延日久, 伤气耗血, 正虚邪恋, 形成虚实夹杂证, 虚为脾虚血亏, 实为湿热留恋, 肠络瘀阻。黄海龙等[6]认为该病虽因脾虚湿盛发病, 但瘀血始终贯穿整个病程, 主要表现为血液的“浓、黏、凝、滞”, 与血栓形成有关。笔者认为其关键病机在于肝郁脾虚、湿热内生, 治当疏肝健脾、清热除湿, 每遇溃疡性结肠炎, 坚持辨证论治, 并创制三合愈疡汤, 在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1 病机关键为土木失和, 肝郁脾虚
该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致病原因多为感受外邪,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肝郁脾虚等[3], 但其主要原因为脾虚肝郁。“凡里急后重者, 病在广肠最下之处, 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脾虚失运, 气血失和, 壅滞中焦, 胃膜失滋导致溃疡发生。若脾虚失运, 湿滞下注于肠, 则生泄泻;脾失健运可致气滞, 影响五脏整体气机运行。《素问·保命全形论》云:“土得木而达。”肝失条达, 脾失健运, 湿邪内生, 气血失调, 肠络损伤, 传导失司。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肝体阴而用阳”, 肝主藏血, 主动主升, 脾胃运化正常, 气血生化有源, 方能荣养肝体。《四圣心源》中指出“肝随脾升, 胆随胃降”, 脾胃升降功能正常, 肝用方能畅达;肝脾不和, 木不疏土, 脾土壅滞, 湿邪内生, 下注大肠, 传导失司, 病程日久, 则气血失司, 黏膜失养, 加之湿热内生, 则发为溃疡和脓血便。因此, 本病湿热内盛为标, 肝郁脾虚为本。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 伴黏液脓血, 腹痛肠鸣, 腹痛泻, 泻后痛减, 每因情志刺激即加重, 知饥纳少, 大便稀溏, 小便清;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
 
2 治疗方法为疏木扶土, 除湿止泻
本病的治疗应从疏肝运脾入手, 调畅气机、祛除湿邪是治疗的关键, 气化则湿化, 气运则脾健。临床以湿热为主者, 可用香连丸、芍药汤加减化裁;以湿浊为主者, 用香砂平胃散化裁, 加柴胡、佛手、香附、木香、枳壳、陈皮疏解肝气。通过疏肝法与运脾法联合运用, 使肝木升发条达, 脾土得运, 则湿邪自化。治疗时应分清主次, 若以肝旺为主, 治当泻肝平木, 健脾助运, 方取《伤寒杂病论》“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药用柴胡、枳实辛以泻肝, 白芍酸以柔肝, 甘草甘以缓肝健脾, 临证可选厚朴、陈皮、槟榔加强泻肝之力。若以脾土虚弱为主, 可加四君子汤健脾助运。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及学习经验, 将痛泻要方、芍药甘草汤、白头翁汤加减融为一方, 名为三合愈疡汤。方药组成:炒白术15 g, 陈皮15 g, 白芍15 g, 防风12 g, 白头翁12 g, 黄连片15 g, 黄柏12 g, 蒲公英10 g, 白及12 g, 甘草片6 g。白术苦温, 补脾燥湿, 为君药;白芍酸寒, 柔肝缓急止痛;陈皮辛苦而温, 理气燥湿, 醒脾和胃, 与白芍共为臣药, 具有疏肝理气、平和肝脾的功效, 陈皮、白芍均有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7]。防风燥湿止泻, 为脾经引经药;蒲公英清热解毒;白头翁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黄连苦寒, 清热解毒, 燥湿厚肠;黄柏泄下焦湿热, 燥湿止痢;白及敛疮生肌, 消肿止血, 促进溃疡愈合, 以上共为佐使药。全方旨在健脾疏肝, 清热除湿, 敛疮生肌, 抑木以扶土, 扶土以除湿, 湿祛则痢自除。此方临床运用于治疗脾虚肝郁型溃疡性结肠炎, 每获良效。
 
3 验案举隅
患者, 男, 48岁。现病史:反复泄泻3个月余, 大便每日3次, 严重时每日4~6次, 腹痛肠鸣, 痛时腹泻, 泻后痛减, 情志刺激后上述症状可加重, 知饥纳少, 大便稀溏, 小便清。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肠镜检查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西医诊断: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泄泻, 证属肝郁脾虚。治以疏木扶土, 除湿止泻。患者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横逆乘脾, 脾失健运, 水湿不化, 下注于肠, 发为泄泻;肝郁气滞, 中焦气机不利, 加之湿邪阻碍气机, 气窜腹中, 发为腹痛、腹胀、肠鸣, 便后积滞出, 腑气通, 故腹痛稍减, 治当疏肝理气, 化湿健脾。临床给予三合愈疡汤 (方药组成、剂量同上文) , 7剂, 水煎400 mL, 早晚温服。1周后复诊, 自诉大便次数减少, 腹痛较前减轻, 纳食改善, 肠鸣音正常, 遂继服上方20余剂。复诊时诉大便成形, 便次正常, 未诉腹痛肠鸣, 纳可, 上方加炒苍术15g, 陈皮10g, 减黄连, 继服7剂。1个月后复查肠镜较前明显好转, 横结肠少量散在小溃疡 (H1期) , 后未再来诊。
 
4 小结
溃疡性结肠炎虽然病因复杂, 临床反复发作, 但坚持辨证论治, 仍可治愈。笔者认为疏木扶土、除湿止泻是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治则, 治疗此类病证要辨证准确, 选方得当, 疏补适宜。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见虚实寒热错杂, 调肝的同时应重视辨别证候的差异, 以期药到病自安。沈洪等[8]认为, 辨孰主孰次, 遣方各有侧重, 肝木旺则犯脾土而泻, 还是脾土虚则肝木乘而补, 灵活加减配伍以恢复土木调和, 达到平衡。临床上“疡”分虚实, 治疗上切不可遇疡则清热, 应分清虚实寒热, 辨明脏腑特性, 辨证用药。三合愈疡汤作为笔者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 用时辨证准确, 注意病机变化, 灵活用药, 方能扶正祛邪, 调和气血, 恢复脏腑平衡, 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艳, 张晋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 (1) :74-76.
[2] 朱立, 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J].吉林中医药, 2010, 30 (1) :10-11.
[3] 宋立英, 陈大权.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22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暨2010年脾胃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 2010:404-412.
[4] 李建华.论痈与溃疡性结肠炎[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12 (5) :123-124.
[5] 许清华, 郝会莲, 毛艳, 等.从虚论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J].西部中医药, 2011, 24 (12) :100-102.
[6] 黄海龙, 陈刚.中西医结合对溃疡性结肠炎血瘀证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 19 (5) :342-344.
[7] 宋保兰.陈皮药理作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 (8) :132-133, 160.
[8] 沈洪, 郑凯, 于毅.论调肝理脾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世界中医药, 2015, 10 (5) :684-686, 68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梁志涛 武洛洛

上一篇:任顺平从“疡”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简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