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肛肠科>结肠炎>正文

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隔药灸联合五音疗法

隔药灸联合五音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主要累及结肠。我国 UC 发病 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1] 。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是 UC 的并发症,同时也是反复发作的致病因素 [2] 。 精神心理 因素与UC的发生发展是互为因果、 相互影响的关系 [3] 。 传统医学根据辨证论治采用中草药、针灸、音乐疗法 等治疗方法,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能兼顾 UC 伴有抑郁状 态的所有病机,联合应用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 选取隔药灸联合五音疗法治疗 UC 伴有焦虑抑郁状态 患者 50 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 50 例相比较,现报道如 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 UC 伴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 100 例,按照就诊的先后顺 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0 例。 对照组中男 24 例、 女 26 例,平均年龄(43±6)岁, 平均病程(24.24±8.26)个月;治疗组中男 23 例、女 27 例,平均年龄(43±5)岁,平均病程(25.01±8.02) 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 >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12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道分会炎症性肠病 学组在广州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 见》 [4] ,经大便培养及结肠镜检查证实。焦虑、抑郁状 态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 焦虑、抑郁诊断标准 [5]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9 年制定的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6] 制定的肝郁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和焦虑、抑郁症诊 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辨证标准;③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17 项≥14 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项 ≥18 分;④年龄 18~65 岁;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病变类型为急性暴发型的 UC 患者;②有药物过 敏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④中途需加用影响试验 结果判断的药物者;⑤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 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⑥器质性精神障 碍、 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焦虑;⑦不能独立 配合完成或不愿意配合试验者;⑧感染性肠炎、 缺血性 结肠炎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接受 UC 的基础治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 (Losan Pharma GmbH,德国,注册证号 H20100110),每 次 1 g,每日 3 次。共治疗 8 周。

2.2 对照组

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H.Lundbeck A/S,批准 文号 H20140122),10 mg/次,每日 1 次。共治疗 8 周。

2.3 治疗组

隔药灸天枢、 大肠俞联合五音疗法。 取双侧天枢、 大肠俞隔药灸治疗。将中草药(升麻 10 g,柴胡 10 g, 桑白皮 10 g,橘叶 10 g,川芎 10 g,香附 15 g,刺蒺藜 30 g,白芍 30 g,炙甘草 10 g)碎成粉末,用醋调匀,略 成糊状,捏压成厚约 3 mm,直径约 1.5 cm 的药饼。将 药饼放在定位好的穴位上,用点燃后的艾条进行悬灸,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节悬灸的高度,每个穴位 灸 10 min,共灸 40 min,隔日 1 次。五音疗法,为患者 播放不同类型音乐,前 4 周播放以徵音和羽音为主; 后 4 周播放以宫音和角音为主。每日 2 次进行音乐播 放,分别于上午9时、 下午4时进行,每次听音乐30 min, 音量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度。共治疗 8 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中医症状总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6]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里急 后重、腹胀、失眠、心烦等主要症状,依据症状严重程 度分正常(0 分)、轻度(2 分)、中度(4 分)、重度(6 分)。

3.1.2 直肠黏膜积分

应用结肠镜观察,其黏膜情况按 Mayo 肠镜分级法 分 4 级 [7] ,分别计 0 分、3 分、6 分、9 分。

3.1.3 HAMA 和 HAMD 总评分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 HAMA、HAMD 评价,详细记录以 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3.2 疗效标准

参照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6] 《精 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8] 制定。

临床痊愈:症状总积分降低,HAMD 总评分、HAMA 总评分降低≥95%。

显效:症状总积分降低,HAMD 总评分、 HAMA 总评分 降低≥75%。

有效:症状总积分降低,HAMD 总评分、 HAMA 总评分 降低≥25%。

无效:症状总积分降低<25%,HAMD 总评分、HAMA 总评分降低<25%。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 服从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 资料以构成比和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 症状改善积分 与焦虑抑郁改善积分相关性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 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直肠黏膜积 分、HAMD总评分、HAMA总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 直肠黏膜积分、 HAMD 总评分、 HAMA总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直肠黏 膜积分、 HAMD总评分、 HAMA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 P <0.05)。详见表1。

溃疡性结肠炎伴焦虑抑郁隔药灸联合五音疗法

4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慢性、持续、反复发作的腹 泻,血性黏液便及腹痛。UC 患者最常见的精神心理异 常是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 [9]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 郁既是 UC 的并发症,也是其发展加重的致病因素 [10] 。 其中抑郁状态最常见。如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比治 疗疾病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抗抑郁药种类繁 多,主要有三环类、选择性 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 制剂,但是由于药物起效慢、不良反应多,多数患者不 能耐受 [11] 。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方法,选择草酸艾司西酞 普兰片作为对照研究。 UC 伴有焦虑抑郁状态归属于中医 “郁证” 范畴 [12] 。 初期表现为肝郁气结,中期兼有痰瘀阻络,后期耗伤气 血,因此肝郁气结、痰瘀阻络、耗伤气血是 UC 伴有抑 郁状态的基本病机 [13] 。沈氏达郁汤出自沈金鳌《杂病 源流犀浊》,主治肝郁(呕吐酸水);芍药甘草汤是出自 《伤寒论》 的药方,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 所致诸症。芍药甘草汤具有调和肝脾,缓急止痛等作用 [14] 。 沈氏达郁汤加减方(升麻、 柴胡、 桑白皮、 橘叶、 川芎、香附、刺蒺藜、白芍、炙甘草)方中香附舒肝理 气;升麻、 柴胡升提达郁,桑白皮、 橘叶化痰散结;川芎 活血通络,刺蒺藜祛风通络舒肝;白芍、 甘草补益气血。 天枢穴位于腹部,属于足阳明胃经,是大肠募穴,穴内 气血外出大肠所在的天部层次。功效为疏调肠腑、理 气行滞 [15] 。现代研究温和灸天枢穴能上调穴位皮肤 P2X 嘌呤受体 7,明显增加 UC 大鼠体重 [16] 。 大肠俞位于 腰部,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主要功效通过 外散大肠腑之邪气达到理气降逆、 调和肠胃的作用 [17] 。 现代研究显示针刺UC大鼠一定穴组能使其异常的NO、 MDA 趋于平衡,天枢配大肠俞(俞募配穴)对大肠腑病 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8] 。隔药灸天枢、大肠俞治疗为 腧穴、药物、热刺激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五音疗法是运用角、徵、宫、商、羽 5 种不同音调和音律来调治疾病的一种独特的音乐治疗 方法 [19] 。它把声学与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在 一起,丰富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内涵。 《内经》首先把五 音引入医学领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角谓木 音,可入肝;徵谓火音,可入心;宫谓土音,可入脾;商谓 金音,可入肺;羽谓水音,可入肾。 ” 《灵枢·五音五味》 中有通过 5 种不同音阶来调治疾病的明确记载。音乐 治病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通过平衡阴阳、调节五脏、调 畅情志等方式得以实现。中医音乐疗法就是通过音乐 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 [20] 。中医音乐 疗法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韵曲,各种 “调” 的 变化关系以阴阳升降为基本形式 [21] 。五音疗法具有舒 肝、解郁、调神、养心之诸多功效 [22-26] 。中医五音疗 法可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7-31] 。宫调乐曲风格悠扬 沉静,具有 “土” 的特性;角调乐曲生机勃勃,具有 “木” 的特性。针对肝郁脾虚的 UC 患者给予角音及宫音,能 健脾理气、 养阳舒肝。 徵调乐曲热烈欢快,给人以 “火” 一般的感觉;羽调式音乐清幽柔和,犹如行云流水般。 多听徵音和羽音可以滋阴补肾,增加阳气。 综上所述,隔药灸天枢、 大肠俞联合五音疗法治疗 UC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具有调节抑郁作用,同时能 够明显改善中医症状及直肠黏膜病变。但是目前缺乏 动物实验基础支持研究其作用机制,临床需要大样本、 多中心研究,需要进一步应用。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张雪莹 单海燕 薄淑萍

上一篇:慢性肠炎 提肛摩腹治疗方法

下一篇:肠痈方药,结肠癌术后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