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妇产科>痛经>正文

隔藏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原发性痛经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类妇科疾病。脐疗作为我国传统外治法,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痛经的治疗且疗效满意[1]。藏医药学属于传统医学, 与传统中药相比, 药效更强, 更适合外用。目前应用藏药进行脐疗在国内医学领域的研究尚属空白, 笔者采用隔藏药灸脐法治疗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2018年济南市机关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 年龄21~25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年;初潮年龄12~13岁。
 
1.2 纳入标准
符合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2];年龄16~35岁;月经周期规律[ (28±7) d];视觉模拟评分 (VAS) ≥4分;接受本疗法前1个月经周期未接受其他治疗。
 
1.3 排除标准
孕期、哺乳期女性;经妇科及B超检查, 属继发性痛经者;已接受其他治疗或可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检测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隔藏药灸脐法治疗。药物组成:檀香30 g, 沉香30 g, 柽柳30 g, 毛诃子30 g, 肉桂10 g, 西红花30 g, 光明盐10 g, 荜苃10 g, 藏木香10 g, 大托叶云实30 g, 短穗兔耳草30 g。制作方法:以上药物超微粉碎, 混合后密封备用。操作方法:将艾绒搓成2 cm×2 cm的圆锥形艾炷, 取面粉以水调和, 做成面碗状 (高2 cm, 直径8 cm) , 面碗中间孔略与患者脐孔相当。患者仰卧, 放置面碗于脐上, 取药末填满药孔并压实, 将艾炷置于药末上, 连续施灸6~8壮, 1.5~2 h;灸后将药末封于脐中, 1 d后自行揭下。每次月经来潮前7 d开始, 每3日治疗1次, 直至月经来潮。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下腹疼痛消失;有效:下腹疼痛基本消失;无效:下腹疼痛无改善。
 
3.2 结果
治愈28例, 有效2例, 无效0例, 治愈率为93.3%。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隔药灸脐的作用机制主要有3个方面。①穴位的作用:中医认为脐即神阙, 是经络的总枢、经气的汇聚之海, 脐可通过任、督、冲、带联络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现代解剖学发现, 脐部皮肤菲薄且有丰富的微循环和静脉网, 药物极易穿透脐部皮肤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进入体循环[3]。②艾灸的作用:艾灸具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的作用, 可有效改善患者痛经的症状。现代研究发现, 艾灸时产生的近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能力, 通过经络传热和神经传递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 改善微循环、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4]。③药物的作用:脐疗用药因“香气易透”, 故多以“气味俱厚”者为佳, 藏药气味浓烈且药效较中药更强, 故更适宜脐部外用。笔者选用药物组成中, 檀香、沉香行气温中止痛;柽柳清热解毒;毛诃子收敛养血;肉桂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西红花活血化瘀, 凉血解毒, 解郁安神;光明盐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藏木香健脾和胃, 调气解郁, 止痛;大托叶云实温肾散寒;短穗兔耳草降压调经。诸药合用, 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温肾固本的功效, 可有效改善痛经导致的腹痛、恶心、呕吐、腰痛等临床症状[5]。
 
综上所述, 选取藏医药中治疗痛经的经典处方进行改良, 隔藏药灸脐治疗原发性痛经, 将藏药与脐疗技术结合, 突破了现有临床记载的脐疗药物组合, 首创隔藏药灸脐治疗疾病, 效果显著, 操作简单, 无不良反应, 易于推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隔藏药灸脐在国内的研究尚属空白, 但本研究统计的病例数目较少, 今后尚需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并结合藏医药药理学研究对隔藏药灸脐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玉侠, 陈晟, 谢晓佳, 等.脐疗治疗痛经方剂的历史沿革及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 2013, 32 (3) :152-153, 167.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47.
[3] 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9.
[4]佘延芬, 孙立虹, 杨继军, 等.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8, 28 (10) :719-721.
[5]李朝晖.藏药二十五味鬼臼丸治疗痛经3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 2007, 20 (2) :1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刘晓岚 董薛

上一篇:平衡针配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下一篇:耳针配合针刺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