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原发性痛经主要指在月经期内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坠胀、疼痛、腰酸及其他不适症状,而生殖系统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妇科常见疾病,多发于初潮后的2年内或未婚年轻女性[1]。痛经分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据统计,痛经发病率约占50%,而原发性痛经又占痛经的90%以上,其中以寒湿凝滞型居多[2]。中医药在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针灸疗法、单独的针刺或灸法[3]。我院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较为满意,本研究旨在探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年龄14~45岁,平均 (22.6±3.8) 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 (3.4±1.4) 年;月经周期25~37天,平均 (29.4±2.2) 天。对照组年龄16~43岁,平均 (23.2±3.3) 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 (3.1±1.2) 年;月经周期22~40天,平均 (30.7±2.5) 天。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组间可以对比。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者; (2) 辨证属寒湿凝滞型者:经量少,色紫伴血块,经行期小腹冷痛,得热后舒缓,小便清长,形寒肢冷,苔白,脉细或沉紧;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 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疾病或病变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 (2) 不能耐受毫火针治疗者; (3) 入组前6个月内服用避孕药或其他激素者; (4) 伴有心、脑血管或肝、肾系统原发性疾病者; (5) 精神病患者; (6) 哺乳期女性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经期给予布洛芬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00089, 0.3 g/粒) 口服,0.3 g/次,2次/天,疼痛消失后停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毫火针治疗,选取三阴交、关元、肾俞、命门、足三里、十七椎和地机穴。常规消毒皮肤上述穴位,左手握止血钳,夹95%酒精棉球,右手将其点燃后右手持毫火针 (规格:0.35 mm×40 mm) 置于火焰的外焰,烧至通红,然后迅速刺入穴位25~35 mm,无需采用手法,留针15 min,针刺穴位24 h不得接触水,以防感染。经期开始1次/天,无论疼痛是否发作,均治疗7天,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5 观察指标
1.5.1 VAS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下腹部疼痛程度,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强烈。
1.5.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主要包括月经前后小腹胀痛 (9分) 、疼痛持续时间 (6分) 、经质 (3分) 、经色 (3分) 及经前期乳房胀痛,分值越高提示小腹胀痛越严重、疼痛持续时间越长、血块越多、颜色越暗;有经前期乳房胀痛计1分,无计0分。
1.5.3 疼痛相关因子及性激素水平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 L置于盛有EDTA-Na2的抗凝管中,2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浆,备用;另抽取5 m L血样置于未经抗凝处理的采血管中,待其自行凝固后,经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备用。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及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β-内啡肽 (β-EP) 及内皮素 (ET-1) 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法检测血清致痛因子前列腺素E2 (PGE2) 、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雌二醇 (E2) 及孕酮 (P) 等性激素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做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下腹部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腹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下腹部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 (P<0.05或P<0.01) ,且实验组治疗1~3个疗程后下腹部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月经前后小腹胀痛、疼痛持续时间、经质、经色及经前期乳房胀痛评分均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上述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或P<0.01) ,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相关因子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β-EP水平明显升高 (P<0.01) ,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ET-1及PGE2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1) ,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 (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 (P<0.01) ,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两组P水平明显升高 (P<0.05或P<0.01) ,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清FSH、LH水平均并无明显变化 (P>0.05) 。见表4。
3 讨论
西医认为,原发性痛经与体内性激素含量有关,药物镇痛是主要治疗手段,虽可暂时缓解疼痛程度,但不良反应较多,且长期使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中医理论认为,原发性痛经属“经行腹痛”“痛经”范畴,其病机与冲、任、肝、肾等经脉有关,《景岳全书》曰:“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提示痛经与寒凝血滞、气虚血虚有关。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经期寒凝经脉或冲任瘀阻,血行失畅,致使经血阻滞于胞宫、冲任,而行经前及经期气血下注冲任,气血壅滞加剧,“不通则痛”。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治则[6]。
毫火针是在火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有火针与针刺功能的创新疗法,其温热刺激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疼痛,也可循经传导,温通经脉,借火助阳,激发脏腑阳气,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胞宫血液循环。毫火针具有温通温补、温经通脉的作用,可因势利导祛除病因,活血温经,调节冲任而止痛[7]。相较于常规火针,毫火针针细,可弥补火针疼痛的缺陷,且治疗覆盖范围大,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三阴交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和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针刺后逐寒湿效果显著;关元为任脉腧穴,有固本培元、温阳补肾、通调冲任的作用,且关元位于脐下,与痛经部位最为接近;采用毫火针针刺上述穴位可理气血、通经脉、温经络、逐寒湿、暖胞宫,共奏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行气止痛的作用,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下腹部VAS评分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月经前后小腹胀痛等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改善小腹胀痛、经前期乳房胀痛等临床症状,或许与毫火针刺激强度大,治疗覆盖范围大,因而理气通络祛癖效果显著有关。
β-EP是与疼痛有密切关系的神经激素,其血浆水平与疼痛的发生及疼痛程度呈负相关,有研究指出,痛经患者经期血浆β-EP水平明显降低,经期过后,其水平逐渐升高[9]。ET-1是子宫血管的强烈收缩剂,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后可促进子宫血管异常收缩,导致疼痛发生,是引发原发性痛经的重要因素[10]。PGE2是公认的与疼痛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激素[11]。研究显示,针刺可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E2水平[12];王理臻[13]指出,隔物灸通过提高血浆β-EP水平、降低ET-1水平达到缓解行经时疼痛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β-EP水平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ET-1及PGE2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调节疼痛相关因子水平,进而达到有效的缓解疼痛的作用。研究表明,卵巢激素失调是导致痛经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指出血清性激素如E2、P含量与痛经程度息息相关,E2、P与其受体结合后可引起相关致痛物质如ET-1、PGE2等释放增加,参与原发性痛经的发生[14]。高俐[15]指出,任何可升高血清P含量或降低E2含量的方法均可缓解经期疼痛。本研究中,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P水平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清FSH、LH水平均并无明显变化。说明采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调节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但FSH、LH含量与痛经的关系并不明显。
综上,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可明显调节疼痛相关因子及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而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范大广 李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