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综合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观察
哺乳期乳腺炎为女性哺乳期常见疾病, 多发生于第一次分 娩后, 根据病变过程可分为化脓性乳腺炎和淤积性乳腺炎, 前 者较为常见 [1 ] 。发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局部皮肤红肿、 发热、 乳房肿痛, 有肿块形成, 不仅会增加患者机体痛苦, 还会影 响患者正常哺乳, 对婴幼儿发育产生间接影响 [2 ~3 ] 。早期, 对于 未形成脓肿的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我国临床多建议接受局部治 疗或使用抗生素, 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 则建议接受切开 引流治疗 [4 ] 。近年来,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治疗仪器 的不断丰富, 本病的治疗方案也得到了优化 [5 ] 。本研究应用妇 科综合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对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实施治疗, 获 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中心 2015 年 1 月 ~2017 年 6 月期间收治的 102 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 102 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乳 房胀痛, 乳房局部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红肿, 少数患者伴 有高热、 全身酸痛等不适症状, 排除既往有乳腺外科手术治疗 史的患者。应用抽签法将 102 例患者随机、 平均分为治疗组和 对照组。治疗组中, 初产妇 39 例, 经产妇 12 例;年龄 22 岁 ~38 岁, 平均(29. 18 ±3. 08)岁。对照组中, 初产妇 41 例, 经产妇 10 例;年龄 24 岁 ~35 岁, 平均(29. 25 ± 3. 05)岁。对两组研究对 象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显示一般资料组间均衡性 良好(P >0. 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获取伦理委员会批准 后开展, 研究对象或其直系亲属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法按摩治疗, 可指导患者自己进行按 摩, 按摩前洗净双手, 指导患者活动乳房, 将患侧乳房同侧手拇 指与食指分开, 托住或环抱乳房基底部, 上、 下、 横、 斜活动乳房, 注意保持动作轻柔, 时间为 3 min ~5 min。乳房活动结束后, 按 摩乳腺小叶和腺泡, 一只手托住乳房, 另一只手四指并拢, 使用 指腹在乳晕上方及周围进行 360°旋转按摩, 时间为 10 min。最 后进行乳腺管按摩, 一只手托住乳房, 另一只手的拇指、 食指、 中 指的指肚顺着乳腺管纵向自乳房根部向乳头方向按摩, 时间为 15 min, 每次整体按摩时间保持 30 min ~ 35 min, 每日午餐前和 晚餐前各按摩 1 次。
2. 2 治疗组
对治疗组患者实施妇科综合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 手 法按摩治疗的方法与频率均与对照组患者相同。 妇科综合治疗仪型号为 H7 - TZ - FK 660, 脉冲频率 833 Hz, 脉冲宽度 0. 4 ms, 输入功率 200 VA, 治疗强度 1 ~ 250, 时间设置最短 10 min, 最长 30 min, 电源电压 220 V, 四个输出通 道, 有效光谱波长0. 4 μm ~3 μm, 红外输出光功率2. 5 W ~5 W, 外形体积 350 ×410 ×765 mm 3 。妥善固定后开始治疗, 治疗时, 治疗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 每次治疗时间为 30 min, 每日 1 次, 治疗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变化, 适当调整治疗强度和治疗时 间。
3 疗效分析
3. 1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后的乳房胀痛程度、 疾病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继续哺乳率。
乳房胀痛程度评价标准: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 价, 在白纸上画一条长度为10 cm 的线段, 一端标记 “0” , 一端标 记 “10” , 每 1 cm 的距离所代表分值为 1 分, 评分范围为 0 分 ~ 10 分, 要求患者在最能反映自身乳房胀痛的刻度处做标记, 研 究人员统计患者得分, 0 分为无胀痛, 1 分 ~ 3 分为轻度胀痛, 4 分 ~6 分为中度胀痛, 7 分 ~10 分为重度胀痛。
3. 2 疗效标准
本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变化制定疗效评价标准, 分为基本治 愈、 明显好转、 无效三级评价。基本治愈:治疗结束后乳腺局部 症状或全身症状基本消失, 肿块消失, 乳汁通畅;明显好转:治疗 结束后,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 乳汁分泌欠通畅;无效: 治疗结束后上述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或转为接受手术治疗。 继续哺乳率:疾病治疗结束后 1 个月内, 恢复正常哺乳的患者的 构成比。
3. 3 统计学方法
建立基于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 16. 0)的数据分析模型, 计量资料描述为均数(Mean Value) ± 标准差(Standard Devia- tion)(x ± s), 资料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计数资料描述为 %, 资料差异采用卡方(χ 2 )检验, P <0. 05 为差异显著性检验水 准。
3. 4 治疗结果
3. 4. 1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胀痛程度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VAS 评分比较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 05), 治疗后该指标组间比较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 <0. 05)。具体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胀痛程度比较(x ±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51 4. 10 ±0. 96 1. 08 ±0. 36
对照组 51 4. 05 ±0. 88 2. 41 ±0. 44
t 值 0. 172 10. 462
P 值 0. 865 0. 000
3. 4.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 对照组患者的疾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 98. 04 %、 86. 27 %, 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 05)。具 体见表 2。
表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n 基本治愈 明显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51 36(70. 59) 14(27. 45)
1(1. 96) 98. 04 1)
对照组 51 25(49. 02) 19(37. 25)
7(13. 73) 86. 27
注:1)组间比较, χ 2 =4. 883, P =0. 027。
3. 4. 3 两组继续哺乳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继续哺乳率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 <0. 05)。具体见表 3。
表 3 两组继续哺乳率比较 例(%)
组别 n 继续哺乳
治疗组 51 47(92. 16)
对照组 51 38(74. 51)
注:该指标组间比较, χ 2 =5. 718, P =0. 017。
4 讨 论
长期临床观察发现, 哺乳期乳腺炎常继发于乳头皲裂、 乳 房过度充盈和乳腺管阻塞, 其中以乳腺管阻塞引发的哺乳期乳 腺炎较为常见,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哺乳期乳腺炎均具有起病 急、 病情进展快的特点, 发生后若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对患 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6 ] 。对女性乳腺管解剖学特征分析, 乳腺管在乳头处较狭窄, 继之膨大为壶腹乳管窦, 具有存储乳 汁的作用, 此处最容易发生乳汁阻塞, 当乳汁阻塞乳房过度充 盈时, 乳房内压力过大, 即会产生胀痛感, 并逐步发展为乳腺 炎 [7 ] 。 手法按摩为我国临床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常用方法, 研究 已经证实通过手法按摩能够改善患者乳房血液循环, 发挥通乳 的作用, 有效减少乳汁堆积, 缓解患者机体痛苦, 疗效良好 [8 ] 。
我中心已开展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腺炎较长一段时间, 为进 一步改善该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引进了妇科综合治疗仪。本 研究分别给予对照组患者手法按摩治疗和治疗组患者妇科综 合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 治 疗组患者的乳房胀痛程度明显较对照组患者轻, 临床治疗总有 效率和继续哺乳率均较对照组患者高。分析本研究治疗组患者 能够获得较满意疗效的原因为:我中心应用的妇科综合治疗仪 为 Tz - fk 660 型妇科综合治疗仪, 属于新一代高科技无创治疗 技术, 具有全新概念的综合治疗平台, 能够量化治疗处方, 内置 不同模块, 用于治疗乳腺炎, 能够产生比婴儿吸吮高出 5 倍 ~10 倍的刺激作用, 促使乳房结缔组织收缩增强, 疏通乳腺管, 改善 乳房血液循环, 达到散结化瘀的治疗效果, 配合手法按摩应用, 两者能够协同发挥疗效, 更加迅速地缓解患者疾病症状, 减轻患 者疾病痛苦, 加快患者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 本研究得出妇科综合治疗仪配合手法按摩治疗 哺乳期乳腺炎, 能够更加快速地缓解患者乳房胀痛, 疗效可靠, 且对患者后续哺乳无明显影响, 可作为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哺 乳期乳腺炎的常用方法, 值得各大医院参考和借鉴。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颜小均 姚钦元 朱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