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妇产科>乳腺疾病>正文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验案

患者, 女, 45岁, 2017年3月就诊。主诉:右侧乳腺癌根治术后5个月, 右上肢水肿伴疼痛20 d。现病史:6个月前患者因出现右侧乳房疼痛伴硬块遂于医院就诊, 诊断为乳腺癌, 行右侧乳腺癌根治术, 出院后未行放化疗, 术后复查无复发、无转移。20 d前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伴疼痛, 以夜间为甚。现症见:右上肢活动轻微受限, 肿胀及疼痛感明显, 触之冰冷, 按之凹陷, 皮肤呈暗紫色;患肢腕部及腕上10 cm、肘部及肘上10 cm处较健侧周径分别大3.0 cm、4.8 cm、3.9 cm、2.3 cm。舌紫暗, 苔薄, 舌尖有瘀点, 脉弦涩。西医诊断: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医诊断:水肿;辨证:气滞血瘀。治则为活血化瘀, 行气利水。采用温针灸结合刺血拔罐法治疗。取穴:局部取阿是穴、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 远端取太冲、复溜、三阴交、阴陵泉、血海、水分、气海。操作步骤如下。①温针灸:患者取仰卧位, 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 行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在合谷、手三里、臂臑及阿是穴处的针柄上插上直径为0.8 cm、高1 cm的艾炷, 点燃施行温针灸, 以温热舒适为度。每次每穴灸1壮为宜, 留针30 min。隔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②刺血拔罐法:艾炷燃尽后取针, 围绕皮肤最肿胀处及阿是穴处皮肤常规消毒, 选用三棱针或采血针进行点刺或散刺出血, 再选用口径适宜的真空抽气罐, 负压强度以患者自感皮肤紧张、可耐受为度, 留罐5~10 min。每针刺2次后刺血拔罐1次。治疗3次后, 肿胀及疼痛减轻。治疗10次后, 肿胀及疼痛基本消失, 皮肤颜色变浅, 活动范围较前有很大改善。连续治疗1个月后, 患者左、右上臂及前臂臂围差值均<0.5 cm, 肤色基本正常, 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后回访, 患者病情未有反复。
 
按语:上肢淋巴水肿是乳腺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 主要有淋巴限流假说、淋巴泵功能衰竭假说、组织间隙压力失调假说等。本病属中医“溢饮”“水肿”范畴, 多因手术导致经脉受损, 气血运行不通, 津液输布不利, 气血凝聚, 水液停聚, 溢于肌肤发为此病, 病理因素为气滞、血瘀、水湿, 水液停蓄不去。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血证论》曰:“瘀血不行, 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 新血生而瘀血自去。”而水饮属阴寒, 非阳而不运。《灵枢·禁服》曰:“陷下者, 脉血结于中, 中有著血, 血寒, 故宜灸之。”《灵枢·刺节真邪》曰:“脉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 喜温而恶寒, 寒则泣不能流, 温则消而去之。”研究显示,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抗炎免疫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微循环, 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 加速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抑制炎性病性因子释放, 减轻或减缓炎性反应, 减少组织液渗出, 促进炎性病灶吸收和消散[1,2]。故选用温针灸治疗, 既有针刺疏通经络的作用, 又兼有艾灸温通散寒、活血行气的作用, 可借助温和的热力振奋阳气, 阳气旺则气化输布津液。《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刺血拔罐可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减轻病变组织渗出、水肿, 有效解除病变组织的炎性反应。针灸在治疗疾病时采用局部取穴和远治取穴的治疗特点。选取阿是穴、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可疏通局部经络, 调和气血, 气行则瘀血自除;远端选取太冲、三阴交、血海、复溜、阴陵泉、水分、气海等穴, 具有活血化瘀、行气利水、健脾祛湿、祛邪通络之功。在治疗时, 先给予温针灸, 再给予刺血拔罐法, 意在先疏通局部气血经络, 改善局部气血循环, 促进炎性反应物吸收, 再给予刺血拔罐减轻病变部位渗出、水肿, 增强二者在治疗上的协同作用, 故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唐照亮, 宋小鸽, 王宁新, 等.艾灸活血化瘀作用机制的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3 (2) :24-28.
[2]唐照亮, 宋小鸽, 章复清, 等.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3, 22 (2) :31-35.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封晓红 陈帅 蔡良

上一篇:针灸歌赋指导下针刺联合逍遥蒌贝散治疗囊性乳腺增生

下一篇:针刺结合旋雀灸法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