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黄治验
胎黄是指新生儿出现黄疸, 本病与胎禀因素有关, 故又称胎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黄疸论》曰:“有自生下, 面身深黄者, 此胆疸也。因母脏气有热, 熏蒸子胎故也。”《黄帝内经》言:“诸疸皆热, 色深黄者是也。”清·夏鼎所著的《幼科铁镜》全面论述了本病, 认为胎黄由母体感受湿热, 传于胞胎, 故新生儿面目通身皆黄, 如金黄、壮热、便秘、溺赤。现代医学认为胎黄 (新生儿黄疸) 与先天、饮食、体质及传染因素有关, 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1周内可自然消退, 不予治疗。病理性黄疸常在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 或黄疸持续加深, 或消退后浮现, 3周仍不消退。临床主要见胎儿面目周身皮肤发黄如橘色, 打嗝溢乳, 小便黄, 大便燥, 指纹色红。较重者可见烦躁、腹胀、哭闹, 甚者神昏、抽搐等症状。笔者得赤峰市医院名老中医张久余先生传授治黄名方“胎黄灵”, 用其健脾化湿、活血祛瘀、利胆退黄, 临床效果较好, 专法专方, 屡用屡验, 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胎黄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脾胃湿热或寒湿内蕴, 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而致发黄, 日久则气滞血瘀。
1.1 湿热熏蒸
由于孕母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 遗于胎儿, 此即《诸病源候论·胎疸候》所言“小儿在胎, 其母脏气有热, 熏蒸于胎, 至生下小儿体皆黄。”小儿由于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运不健, 感受湿热之邪未能输化, 郁结于里, 气机不畅, 郁蒸肝胆, 以致胆液外泄, 出生后发于肌肤面目, 因而皮肤发黄。热毒炽盛, 黄疸可迅速加深。而湿热化火, 邪陷厥阴, 则会出现神昏、抽搐之险象。正气不足, 气阳虚衰, 可造成虚脱危象。
1.2 寒湿阻滞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 脾阳虚弱, 湿浊内生;或生后为湿邪所侵, 湿从寒化, 可致寒湿阻滞。胎儿脾阳本虚, 复因孕母之湿内传, 蕴蓄脾胃, 脾阳受困, 寒湿阻滞, 致使气机不畅, 肝失疏泄, 胆液外泄而肌肤发黄。正如《临证指南医案·疸》所言:“阴黄之作, 湿从寒水, 脾阳不能化热, 胆液为湿所阻, 渍于脾, 浸淫肌肉, 溢于皮肤, 色如熏黄。”寒为阴邪, 故黄色晦暗。
1.3 瘀积发黄
部分小儿禀赋不足, 脉络阻滞, 或湿热蕴结肝经日久, 气血阻滞, 可致气滞血瘀而发黄。此外, 尚有因先天缺陷, 胆道不通, 胆液不能疏泄, 横溢肌肤而发黄。
2 治疗经验
胎黄临床表现主要见胎儿面目、周身、皮肤发黄如橘色或暗黄, 不欲吮乳, 小便短赤或清长, 大便困难或稀薄, 指纹色红, 较重者可见烦躁不安、打嗝溢乳, 腹胀腹痛、啼哭。在治疗上, 张仲景认为“身黄如橘子色”“瘀热在里”应该解表, 泻下, 利尿, 清热利湿, 祛瘀活血。笔者1986年在赤峰市医院中医科实习期间得到名老中医张久余先生治黄验方“胎黄灵”, 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胎黄, 随症加减, 效果较好。胎黄灵药物组成:茯苓、猪苓、茵陈各2 g, 当归、赤芍各1.5 g, 生地黄、竹茹、甘草片各1 g。临床加减:湿热重者重用茵陈3~5 g, 以清热利湿;寒湿重者加干姜2 g, 以温中健脾化湿;瘀积重者当归、赤芍各加量2 g;打嗝溢乳频繁加竹茹、砂仁各2 g。水煎频服, 每2 h温服2 mL, 每剂服用2 d, 2 d为1个疗程。
方解:本方以茯苓、猪苓健脾化湿, 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为主药;当归、赤芍、生地黄活血祛瘀为辅药;佐以竹茹降逆止呕;甘草调和诸药, 缓解药性。上药共奏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利胆祛黄之功。用法用量:黄疸较轻者, 黄疸指数<15 mg/dL且>12.9 mg/dL, 患儿服1剂中药, 2 d为1个疗程;黄疸较重者, 黄疸指数>20 mg/dL, 患儿服两剂中药, 4 d为1个疗程;患儿黄疸7 d后逐渐加重, 黄疸指数高于30 mg/dL, 并且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异常者, 需住院治疗。
3 病案举隅
(1) 患者, 男, 出生8d。面黄发热如橘色, 不欲乳, 打嗝, 夜啼, 小便黄、大便干, 指纹紫红, 黄疸指数14.9 mg/dL, 高于正常值12.9 mg/dL, 患儿黄疸较轻。中医辨证为湿热型黄疸。治疗以清热、健脾、化湿、祛黄为主。方用胎黄灵加减。处方:茵陈3 g, 生地黄、茯苓、猪苓各2 g, 当归、赤芍、竹茹、甘草片各1 g, 1剂, 水煎频服。服法:每2 h温服2 mL, 每次喂药前后均给患儿饮温开水两小汤匙, 1剂中药2 d服完。患儿服药1 d后, 面目黄疸减轻。服药后2 d, 患儿黄疸退, 诸症消, 黄疸指数降为10.5 mg/dL, 属正常范围。
(2) 患者, 女, 出生12d。面目肌肤发黄, 色暗, 小便少, 大便溏, 打嗝溢乳, 腹胀, 不时哭闹, 指纹淡红, 黄疸指数26 mg/dL, 高于正常值12.9 mg/dL, 黄疸重。检查患儿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中医辨证为寒湿型黄疸。治疗以温中健脾、化湿祛黄为主。方用胎黄灵加干姜, 减生地黄, 调整剂量。处方:茵陈3 g, 茯苓、猪苓、干姜各2 g, 当归、赤芍、竹茹、甘草片各1 g。2剂, 水煎频服。服法:每2 h温服2 mL, 每次喂药前后均给患儿饮温, 开水两小汤匙, 2剂中药4 d服完。医嘱:注意患儿脐部保暖;患儿母亲禁食鱼虾、辛辣和腥发食品。患儿服药2 d, 面目黄疸减轻, 但身体皮肤暗黄, 腹胀便稀, 打嗝溢乳, 指纹淡红, 嘱守方继服中药2 d。2剂中药共服4 d, 患儿面目及全身皮肤无黄疸, 无腹胀、溢乳, 大便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黄疸指数降为11.5 mg/dL, 属正常范围, 效果显著。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