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温针透灸法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高希言教授温针透灸法应用经验撷要
 
灸法源远流长, 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瑰宝, 重灸是灸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指大剂量的艾灸, 古人有几十壮、上百壮, 甚至上千壮的记载[1], 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补接真气, 即此法也”。敦煌本《灸经图》中记载最多可1000壮, 表明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施灸量才会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温针透灸法与其有所不同, 温针透灸法是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在针刺得气基础上施灸后患者有无灸感透达肌肤的反应为主要表现, 经过长期临床应用多适用于头部、腹部、腰部、膝关节等部位, 现报道如下。
 
1 温针透灸法的认识
温针透灸法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高希言教授在继承重灸及温针灸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长期的临床应用实践总结的一种有效、便捷、安全、环保的灸法。其理论依据有二, 一是古代医家主张大病宜重灸, 二是灸后得气, 如《医宗金鉴》[2]论述:“凡灸诸病, 火足气到, 始能求愈。”其主要要求有二:灸量充足和灸感透达。具体操作流程为:在辨证取穴针刺得气后, 把艾条段 (每段长3~3.5 cm) 放置在特制艾灸箱 (专利号:ZL200720092865.0, 见图1~图4) 的波浪网 (设计成波浪网可以增加受热面积) 上, 温度可控制在43℃左右, 在针刺处施灸, 同时在艾灸箱顶部及周围覆盖滤布以控制艾烟的排放, 根据病种及病情不同, 持续时间可在20 min及以上, 灸后局部出现汗出、潮红、花斑等 (见图5、图6) , 患者有肠鸣、寒战、蚁行感等灸感透达机体, 并且在针刺处出现针孔变大、针柄向外退出等现象, 起到温经通络、益气固摄、散寒祛瘀、调和气血之效[3]。
 
2 温针透灸法的适用范围
温针透灸法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虚、寒、痛等病证。 (1) 头部:多用于失眠[4]、头痛、眩晕等疾病, 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背俞等穴位在针刺的同时, 进行温针透灸法。高希言等[5]比较针刺结合透灸40 min和60 min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效果, 结果显示60 min透灸法结合针刺效果更佳。 (2) 腹部:对于痛经、遗尿、泄泻、盆腔炎等疾病在腹部选取天枢、关元、气海等穴位, 针刺得气后运用温针透灸法, 透灸的量与时间不一[6], 患者自诉有不同的蚁行感、胃肠蠕动等感觉, 取下艾灸箱后则发现不同程度的花斑和汗出。赵燕等[7]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用腹针加透灸法治疗慢性盆腔炎, 并与西医治疗对照,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3) 腰部:主要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8,9], 选取腰阳关、命门及病变椎体两侧夹脊穴进行温针透灸法, 经过临床观察治疗一段时间后, 腰痛积分明显下降[10]。高希言等[11]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针刺加透灸组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针刺加透灸组疗效为93.3%, 优于针刺组的73.3%。 (4) 膝关节:对风湿性关节炎、外伤性膝关节炎[12]、单纯性膝关节滑膜炎[13]等膝关节疾病选取梁丘、犊鼻、膝关节局部阿是穴等穴位, 针刺后应用艾灸箱进行透灸, 患者自诉会出现发痒、胀痛、沉重感或者肌肉跳动等, 治疗结束后观察皮肤会出现花白斑或者花斑, 随着治疗延长, 白斑逐渐减少, 证明寒湿之邪逐渐消退, 临床有效[14]。
 
3 温针透灸法的创新
温针灸, 又称烧针柄、温针等, 指毫针刺入皮肤得气后, 把艾条段、艾炷、艾绒等固定在针柄上进行施灸, 使热感沿着针柄传入机体的一种治疗手段。在明代高武《针灸聚英》[15]及杨继洲《针灸大成》[16]均载有:“王节斋日, 近有为温针者, 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 以香白芷作团饼, 套针上。以艾蒸温之, 多以取效”。优点是在针刺得气的同时可进行艾灸, 使热感沿针柄慢慢渗入机体, 起到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之效, 沿用已久, 效果显著,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 应用局限:在浅薄的皮肤区及斜刺、平刺时不能应用, 较短、细的毫针不能承受艾炷及艾条段的重量限制了应用; (2) 安全隐患:在使用艾条段、艾炷、艾绒等固定在针柄上施灸时, 艾火易脱落而灼伤皮肤, 烧坏床单而存在一定的火灾隐患; (3) 耗费人力:在进行温针灸时, 需专人看护, 以使艾炷、艾绒燃尽时及时更换, 并防止艾火脱落而灼伤患者; (4) 污染环境:在进行治疗时, 暴露施灸部位在密闭的环境里, 导致烟雾弥漫, 造成环境污染。
 
温针透灸法是对温针灸的继承和创新, 在毫针直刺、斜刺及平刺时均可应用;将艾条段放在特制艾灸箱的波浪网上不仅增加了施灸部位受热的面积, 延长了施灸的时间, 而且不用担心艾火的脱落和熄灭;与皮肤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用担心灼伤患者皮肤;同时将滤布覆盖在艾灸箱的顶部及周围防止烟雾的产生, 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操作简单可行, 一人可负责多人的治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4 典型病例
4.1 痛经
患者, 女, 21岁。就诊日期:2016年3月9日。主诉:经行腹痛1年余。现病史:由于平素恣食生冷, 工作压力大, 经常熬夜, 不按时作息, 心情烦躁, 忧愁思虑, 自2015年3月起出现行经期间腹部疼痛, 每次月经来潮前3d左右开始小腹及腰骶部疼痛, 得温痛减, 月经来潮时怕冷, 小腹部持续性疼痛, 持续3~6h, 随深红色的血块排出而痛减。刻下症:面色苍白, 冷汗淋漓, 腹部疼痛, 心情烦躁, 四肢发凉, 兼腰部酸软, 纳可眠差, 二便可, 舌质紫暗、苔白, 脉弦涩。诊断:经行腹痛 (寒凝血瘀兼气滞型) , 治法:温经通络, 散寒祛瘀。操作:患者仰卧位, 皮肤常规消毒, 针刺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阴陵泉、太冲, 太冲选用0.30 mm×25 mm毫针直刺约15 mm, 三阴交、关元、中极、气海、阴陵泉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约33 mm, 行平补平泻法, 出现酸、麻、胀等感觉为度。将9段长约3 cm的艾条一端点燃后, 均匀置于灸箱中固定, 放于患者腹部, 用滤布将灸箱顶部及周围覆盖, 治疗30 min后, 当患者自诉无热度时, 将灸箱慢慢取下, 小腹局部皮肤出现汗出、花斑。于每次行经前7d开始治疗, 每天1次, 直至月经来潮。第1个月经周期共施治7次, 患者自诉随着温度的升高, 有热感徐徐向小腹深部透达, 伴全身潮热、双手汗出, 腹部有花斑形成, 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 治疗期间, 行经无痛, 面色红润, 花斑变为红斑, 诸症皆除。半年后随访, 未再复发。
 
按语:痛经是临床中常见的妇科疾病, 属中医学中“经行腹痛”的范畴, “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痛经的主要病机。《素问·调经论》曰:“寒独留, 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患者平素恣食生冷, 喜食冷饮, 忧愁思虑, 气郁血滞, 作息不规律致使月经来潮时小腹部疼痛, 为寒湿侵袭下焦, 经血凝滞, 不通则痛。应用温针透灸法, 有温经散寒、通气化瘀之效, 故效如桴鼓, 灸到病除。
 
4.2 老年性压力性尿失禁
患者, 女, 66岁。就诊日期:2016年11月17日。主诉:不自主排尿3年余, 加重1月余。于3年前咳嗽、打喷嚏等用力的情况下出现尿失禁, 伴有尿频、尿急, 腰部酸软不适, 小腹坠胀感明显, 遇劳则甚, 兼见怕冷, 四肢无力, 肢体末梢发凉, 待至夜间因小便次数增多而严重影响睡眠。曾服用中西药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 效果不佳, 近1个月症状明显加重, 不自主排尿次数增多。刻下症:精神差, 恐大声讲话、咳嗽, 偶有不自主排尿, 腰膝酸软, 小腹坠胀, 四肢发凉, 精神疲乏, 舌淡、苔薄白, 脉细弱。尿常规检查显示无异常, 尿细菌培养显示阴性。诊断:老年性遗尿 (气虚型) 。治法:益气补虚, 给予温针透灸法治疗。操作:患者仰卧位, 皮肤常规消毒, 针刺关元、中极、气海穴, 选用0.30 mm×40 mm毫针直刺约33 mm, 行补法, 将6段长约3 cm的艾条一端点燃后, 均匀置于灸箱中固定, 放于患者腹部, 用滤布将灸箱顶部及周围覆盖, 治疗40 min后, 当患者自觉无热度时, 将其取下, 每天1次, 1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自诉小腹坠胀、小便频数减轻, 遗尿次数减少, 3个疗程后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不自主排尿明显好转。治疗6个疗程后自诉症状基本消失, 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病属于中医学的“遗尿”范畴,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正常排泄, 取决于膀胱的气化功能。患者为老年女性, 由于女性尿道短且骨盆大, 支持力弱, 雌激素随着年龄的增加分泌减少, 导致尿道黏膜萎缩[17]。《素问·宣明五气》曰:“膀胱不利为癃, 不约为遗溺。”老年性遗尿发病多责于气虚失固, 且肺、脾、膀胱、肾、三焦失调所致[18]。关元为任脉之穴, 是元气之根, 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 膀胱募穴, 气海为任脉之穴,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气海者, 是生气之海也。”三穴合用, 共奏益气固摄之效。
 
5 讨论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黄帝内经》《扁鹊心书》等古代医籍文献中有大量的记载, 如《灵枢·官能》有云:“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 提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特殊地位;窦材《扁鹊心书》[19]曰:“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 则把灸法放在重要的位置。高希言教授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 将针刺与艾灸结合起来, 对一些难治病、慢性病有较好的疗效。高教授认为温针透灸法是通过辨证取穴针刺得气后, 将艾条段放在与施灸部位有一定距离的波浪网上, 置于艾灸箱中进行充足的灸量和时间治疗, 通过热量的不断渗透, 灸感可由线状增加为带状或由施灸部位向远端、机体深部透达等, 进而局部皮肤出现潮热、汗出、花斑、沉重感等变化, 治疗后针刺部位针孔变大、毫针向外退出等现象, 表明在透灸时气血得以流通, 寒气得以排出[20]。温针透灸法具有相对刺激量大、热力透达肌肤深部、机体出现不同的灸感反应等特点, 技术核心是正确掌握操作方法, 恰当控制施灸量及患者对透灸的机体感应。但不同的人, 由于年龄、体质、性别等差异, 给予灸量及时间各有不同, 从而出现透灸效果的不一, 临床上要以患者的感应度为准。以上2个医案中, 患者所患疾病不同, 但临床治疗均运用温针透灸法, 达到了温经通络、散寒祛瘀、益气补虚之效, 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温针透灸法适用范围广、操作安全简便, 患者易于接受, 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希言.透灸法应用探讨[J].中国针灸, 2013, 33 (S1) :54-55.
[2]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6.
[3]高希言, 王栋斌, 郭娅静, 等.浅述透灸技术与应用经验[J].中国针灸, 2017, 37 (5) :505-508.
[4]张玉峰, 叶坤英, 高希言.透灸联合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115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16, 57 (22) :1946-1948.
[5]高希言, 王栋斌, 王新年, 等.不同灸量透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 2016, 36 (11) :1139-1143.
[6]高希言, 陈岩, 王鑫, 等.腹部透灸时温度变化的研究[J].中国针灸, 2015, 35 (1) :45-49.
[7]赵燕, 赵义刚.腹针加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15, 31 (8) :33-34.
[8]高希言, 徐翠香, 郭娅静, 等.不同透灸时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15, 56 (20) :1755-1759.
[9]高希言, 薛洋.透灸法配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 2013, 28 (10) :1594-1595.
[10]高希言, 郭娅静, 王鑫, 等.不同透灸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 (12) :2823-2826.
[11]高希言, 徐翠香, 王鑫.透灸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3, 28 (11) :1749-1751.
[12]吕敏, 高希言.透灸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性关节炎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 14 (11) :114-116.
[13]张璞璘, 高希言.透灸法治疗膝关节疼痛35例[J].河南中医, 2008, 28 (8) :37.
[14]高希言, 范雅丽, 吴毅明, 等.针灸并用治疗膝关节疼痛58例[J].中国针灸, 2009, 29 (11) :919-920.
[15]高武.针灸聚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6.
[16]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4.
[17]陈妙玲, 罗秀娟, 吴燕, 等.生葱贴敷关元穴联合热疗法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 2012, 19 (8B) :70-71.
[18]卢金荣.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老年性尿道综合征45例[J].针灸临床杂志, 2001, 17 (5) :13.
[19]窦材.扁鹊心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0:10.
[20]高希言.透灸法及其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 2007, 27 (9) :33-34.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张明明 高希言

上一篇:桡动脉处腱鞘囊肿案脐针疗法

下一篇:火针温热刺激穴位 治神经性皮炎,面瘫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