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医案二则
火针的治疗机制为使用温热刺激穴位及部位, 从而增强正气, 抗邪外出, 激发经气, 温通经脉, 活血行气, 荣养筋脉[1]。《素问》曰:“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 亏失荣养, 病情难愈, 易成顽疾。笔者跟随导师采用火针及结合疗法治疗多种疾病, 尤其是顽固性疾病, 所见疗效显著确切, 现介绍如下。
例1
患者女, 52岁。主因下肢局部麻木3年余, 于2018年3月12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脑病科门诊。
患者3年前该部位曾患有皮炎, 曾于天津总医院门诊就诊, 诊断为“神经性皮炎”, 口服及外敷相关西药及药膏 (具体不详) 治疗, 症状虽好转但遗留色素沉积, 且偶有麻木, 逐渐加重至今, 麻木明显, 伴有小腿发凉。3年间不断寻医就诊, 曾经西药、药膏、中药、推拿及针刺等多种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顽固且日益加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 遂来就诊。刻诊:患者双膝关节正面以上至大腿臀部麻木, 颜色泛黑, 左腿色黑明显, 每逢阴雨寒冷天气疼痛, 遇热则舒, 小腿易酸痛, 活动乏力, 休息缓解, 无肢体活动不利, 纳安, 夜寐可, 二便调。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80°, “4”字试验 (-) , 局部疼痛、压痛 (-) 。双下肢局部深浅感觉缺失, 肌力正常。舌质暗淡, 苔薄滑, 脉沉细。
中医诊断:痹证, 风寒痹阻证;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 扶正通络。
治疗方案:火针点刺结合毫针围刺。取穴:血海、阴市、梁门、箕门、伏兔、风市。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医师采用细火针, 常规消毒后, 镊子夹持95%酒精棉球, 点燃后, 火针放于酒精棉球外焰处, 烧红至发白, 先后在左右下肢麻木部位进行点刺, 针刺较浅。后采用1.5寸毫针进行围刺,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治疗后, 患者述麻木周围酸胀, 麻木部位暂无感觉。每周治疗3次, 隔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 期间嘱其注意当天勿沾水, 注意卫生。治疗过程: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麻木部位微感酸胀, 色素减褪。治疗2个疗程后, 患者右腿麻木部位色素完全褪去, 渐渐恢复至正常皮肤, 浅感觉恢复正常, 且左腿麻木部位色素减褪明显, 浅感觉迟钝。治疗4个疗程后, 患者左腿色素完全褪祛至正常皮肤, 浅感觉恢复正常。目前患者感觉良好, 巩固治疗1个疗程。半月后随访, 未复发。
患者女, 52岁。主因下肢局部麻木3年余, 于2018年3月12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脑病科门诊。
患者3年前该部位曾患有皮炎, 曾于天津总医院门诊就诊, 诊断为“神经性皮炎”, 口服及外敷相关西药及药膏 (具体不详) 治疗, 症状虽好转但遗留色素沉积, 且偶有麻木, 逐渐加重至今, 麻木明显, 伴有小腿发凉。3年间不断寻医就诊, 曾经西药、药膏、中药、推拿及针刺等多种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顽固且日益加重。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 遂来就诊。刻诊:患者双膝关节正面以上至大腿臀部麻木, 颜色泛黑, 左腿色黑明显, 每逢阴雨寒冷天气疼痛, 遇热则舒, 小腿易酸痛, 活动乏力, 休息缓解, 无肢体活动不利, 纳安, 夜寐可, 二便调。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80°, “4”字试验 (-) , 局部疼痛、压痛 (-) 。双下肢局部深浅感觉缺失, 肌力正常。舌质暗淡, 苔薄滑, 脉沉细。
中医诊断:痹证, 风寒痹阻证;西医诊断:神经性皮炎。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 扶正通络。
治疗方案:火针点刺结合毫针围刺。取穴:血海、阴市、梁门、箕门、伏兔、风市。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医师采用细火针, 常规消毒后, 镊子夹持95%酒精棉球, 点燃后, 火针放于酒精棉球外焰处, 烧红至发白, 先后在左右下肢麻木部位进行点刺, 针刺较浅。后采用1.5寸毫针进行围刺, 行平补平泻法, 留针30 min。治疗后, 患者述麻木周围酸胀, 麻木部位暂无感觉。每周治疗3次, 隔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 期间嘱其注意当天勿沾水, 注意卫生。治疗过程: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麻木部位微感酸胀, 色素减褪。治疗2个疗程后, 患者右腿麻木部位色素完全褪去, 渐渐恢复至正常皮肤, 浅感觉恢复正常, 且左腿麻木部位色素减褪明显, 浅感觉迟钝。治疗4个疗程后, 患者左腿色素完全褪祛至正常皮肤, 浅感觉恢复正常。目前患者感觉良好, 巩固治疗1个疗程。半月后随访, 未复发。
按语:
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多因风寒邪气侵袭, 或者正气不足, 无力抗邪, 使得邪气痹阻于经脉, 经脉不通, 阳气不能统帅营血濡养经脉, 肌肤失养, 不荣而出现麻木。《灵枢·官针》载:“凡刺有九……九曰粹刺;粹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说明火针的适用范围。《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卷二》云:“故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 水谷之精气, 与先天之真气, 相依而行, 周流上下四旁, 真是无微不照也。”[2]患者中老年, 脾肾亏虚, 正气不足, 且病程日久, 加剧正气受损, 故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精气周流力弱而源乏, 加剧不通不荣, 麻木日益严重。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将火针疏散地刺病灶, 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 温阳益气, 增强正气, 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使经络通畅, 达到缓解麻木、瘙痒及止痛的功效。”[3]本案为中老年患者, 病程日久, 3年间曾尝试西药、药膏、中药、推拿及针刺等多种治疗方法, 改善效果不明显且日益加重。而且患者正气不足, 无力抗风寒之邪外出, 风寒之邪痹阻, 经络不通, 肌肤失养, 不荣而麻木。故可施用火针, 以达到祛除风寒邪, 扶助正气, 使得周流力增而源荣, 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经络通畅, 荣养肌肤。结合毫针围刺可助调气血, 通经络, 荣肌肤, 则色素消, 麻木除。
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多因风寒邪气侵袭, 或者正气不足, 无力抗邪, 使得邪气痹阻于经脉, 经脉不通, 阳气不能统帅营血濡养经脉, 肌肤失养, 不荣而出现麻木。《灵枢·官针》载:“凡刺有九……九曰粹刺;粹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说明火针的适用范围。《医书阐释·医理真传卷二》云:“故先天之本在肾, 后天之本在脾, 水谷之精气, 与先天之真气, 相依而行, 周流上下四旁, 真是无微不照也。”[2]患者中老年, 脾肾亏虚, 正气不足, 且病程日久, 加剧正气受损, 故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精气周流力弱而源乏, 加剧不通不荣, 麻木日益严重。贺普仁教授认为:“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 将火针疏散地刺病灶, 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 温阳益气, 增强正气, 从而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使经络通畅, 达到缓解麻木、瘙痒及止痛的功效。”[3]本案为中老年患者, 病程日久, 3年间曾尝试西药、药膏、中药、推拿及针刺等多种治疗方法, 改善效果不明显且日益加重。而且患者正气不足, 无力抗风寒之邪外出, 风寒之邪痹阻, 经络不通, 肌肤失养, 不荣而麻木。故可施用火针, 以达到祛除风寒邪, 扶助正气, 使得周流力增而源荣, 改善局部气血运行, 经络通畅, 荣养肌肤。结合毫针围刺可助调气血, 通经络, 荣肌肤, 则色素消, 麻木除。
例2
患者男, 42岁。主因右侧口眼歪斜1年余, 于2018年4月20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脑病科门诊。
患者自诉1年前与家人争吵后, 骑摩托车外出, 次日晨起自觉右侧面部板滞, 出现右侧口角向左侧轻微歪斜、右眼睑微下垂, 未予重视, 未及时治疗。后症状较前加重且口角鼓腮漏气, 遂于北京某医院住院 (具体不详) 及私人诊所敷贴治疗, 症状无改善且日益严重。1年间不断寻医问药, 却久医无效, 颇为苦恼。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 遂来就诊。刻诊:患者右侧口角向左侧深度歪斜, 深凹状, 右侧眼睑闭合不全, 额横纹消失, 无法抬眉, 说话漏风、喝水漏水及进食夹饭, 无发热、耳痛等症状, 食纳差, 夜寐可, 二便调,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缓弦。
中医诊断:面瘫, 正气不足, 风邪阻络证;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治疗原则:祛风散邪, 扶正通络。治疗方案:火针点刺、留针结合毫针针刺。
火针留针穴位:颧髎、颊车;火针点刺穴位:地仓、阳白、四白及阿是穴。毫针针刺穴位:除火针点刺及留针穴位外, 加印堂、鱼腰、太阳穴、承浆、迎香、翳风 (双侧) 、风池 (双侧) 、合谷 (双侧) 、太冲 (双侧) 。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 医师采用细火针, 常规消毒后, 镊子夹持95%酒精棉球, 点燃后, 火针置于酒精棉球外焰处, 烧红至发白, 于右侧面部进行局部留针, 留针2~3 min。后采用毫针针刺, 行平补平泻法, 少量刺激, 留针30 min。治疗后患者述面部内部余留温热之感, 未有其他不适。每周3次, 隔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感觉右侧口角深凹部稍浅;3个疗程后, 患者口角深度歪斜好转, 渐向右侧伸展, 右眼角可轻微闭合, 额横纹微显现;4个疗程后, 患者口角向左侧中度歪斜, 向右侧延伸, 浅凹;5个疗程后, 患者右眼角可闭合;7个疗程后, 患者额横纹出现, 可抬眉。目前患者感觉良好, 继续行巩固治疗。
患者男, 42岁。主因右侧口眼歪斜1年余, 于2018年4月20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脑病科门诊。
患者自诉1年前与家人争吵后, 骑摩托车外出, 次日晨起自觉右侧面部板滞, 出现右侧口角向左侧轻微歪斜、右眼睑微下垂, 未予重视, 未及时治疗。后症状较前加重且口角鼓腮漏气, 遂于北京某医院住院 (具体不详) 及私人诊所敷贴治疗, 症状无改善且日益严重。1年间不断寻医问药, 却久医无效, 颇为苦恼。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 遂来就诊。刻诊:患者右侧口角向左侧深度歪斜, 深凹状, 右侧眼睑闭合不全, 额横纹消失, 无法抬眉, 说话漏风、喝水漏水及进食夹饭, 无发热、耳痛等症状, 食纳差, 夜寐可, 二便调,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缓弦。
中医诊断:面瘫, 正气不足, 风邪阻络证;西医诊断:面神经麻痹。
治疗原则:祛风散邪, 扶正通络。治疗方案:火针点刺、留针结合毫针针刺。
火针留针穴位:颧髎、颊车;火针点刺穴位:地仓、阳白、四白及阿是穴。毫针针刺穴位:除火针点刺及留针穴位外, 加印堂、鱼腰、太阳穴、承浆、迎香、翳风 (双侧) 、风池 (双侧) 、合谷 (双侧) 、太冲 (双侧) 。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 医师采用细火针, 常规消毒后, 镊子夹持95%酒精棉球, 点燃后, 火针置于酒精棉球外焰处, 烧红至发白, 于右侧面部进行局部留针, 留针2~3 min。后采用毫针针刺, 行平补平泻法, 少量刺激, 留针30 min。治疗后患者述面部内部余留温热之感, 未有其他不适。每周3次, 隔日1次, 3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感觉右侧口角深凹部稍浅;3个疗程后, 患者口角深度歪斜好转, 渐向右侧伸展, 右眼角可轻微闭合, 额横纹微显现;4个疗程后, 患者口角向左侧中度歪斜, 向右侧延伸, 浅凹;5个疗程后, 患者右眼角可闭合;7个疗程后, 患者额横纹出现, 可抬眉。目前患者感觉良好, 继续行巩固治疗。
按语:
本病属中医学“面瘫”范畴, 多因风邪袭络, 或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 气血失调, 致使面部肌肉筋脉失养而出现面瘫。面瘫初期病情发展迅速, 初期治疗是整个病情控制的关键时期。患者初期失治误治, 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控制, 延误治疗绝佳时机, 造成中后期毫针针刺、敷贴等治疗方法无效, 病程日久, 病情越加顽固难治, 久医无效。患者起初与家人争吵, 肝气不疏, 肝郁气滞, 体型肥胖, 本有痰湿, 不利气血运行。后因骑摩托车外出, 风邪上扰面部, 邪气入络, 阻滞经络, 气血失调, 致使筋脉失养而出现面瘫。本案虽寒邪不明显, 初期以风邪阻滞, 气机不利为主, 但初期病情至今迁延难愈, 耗损正气, 无力荣养筋脉, 更无力驱邪外出, 导致病情顽固, 故毫针、贴敷等治疗方式, 改善效果较差。火针以火之力 (高热) , 暴动气血, 气得热而散, 血得热而行, 促进气血运行;同时推动气的运动, 从而可推动面部气血津液等运行, 调和气血, 增加局部血液供应, 营养筋脉, 扶助正气, 驱邪外出。再配合毫针, 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取翳风、风池;太冲、合谷, 开四关之法共定内、外之风。
本病属中医学“面瘫”范畴, 多因风邪袭络, 或正气不足, 抗邪无力, 气血失调, 致使面部肌肉筋脉失养而出现面瘫。面瘫初期病情发展迅速, 初期治疗是整个病情控制的关键时期。患者初期失治误治, 未得到有效的治疗及控制, 延误治疗绝佳时机, 造成中后期毫针针刺、敷贴等治疗方法无效, 病程日久, 病情越加顽固难治, 久医无效。患者起初与家人争吵, 肝气不疏, 肝郁气滞, 体型肥胖, 本有痰湿, 不利气血运行。后因骑摩托车外出, 风邪上扰面部, 邪气入络, 阻滞经络, 气血失调, 致使筋脉失养而出现面瘫。本案虽寒邪不明显, 初期以风邪阻滞, 气机不利为主, 但初期病情至今迁延难愈, 耗损正气, 无力荣养筋脉, 更无力驱邪外出, 导致病情顽固, 故毫针、贴敷等治疗方式, 改善效果较差。火针以火之力 (高热) , 暴动气血, 气得热而散, 血得热而行, 促进气血运行;同时推动气的运动, 从而可推动面部气血津液等运行, 调和气血, 增加局部血液供应, 营养筋脉, 扶助正气, 驱邪外出。再配合毫针, 促进局部气血运行, 取翳风、风池;太冲、合谷, 开四关之法共定内、外之风。
参考文献
[1]李岩, 贺林.火针疗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7.
[2]唐步祺阐释.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6.
[3]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 10 (2) :20-21.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孙秀菊 李斌 张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