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民间疗法>正文

脊柱调理法配合茶疗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慢性疲劳综合征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是人体存在的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 以长期体力和脑力疲劳为特征, 伴有头痛、低热、乏力、肌肉关节疼痛、健忘、失眠及多种精神症状, 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发现[1]。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 本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 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2]。该病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西医认为是由于脑力、体力过度劳累、精神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及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 引起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功能调节失常所致的综合征。笔者采用脊柱调理法配合茶疗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疲劳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的140例肝郁气滞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7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疲劳主症积分、疲劳兼症积分、疲劳证候积分、肝郁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肝郁气滞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西医诊断标准
(1) 持续或反复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疲劳, 病史超过6个月, 且患者的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个人生活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较患病前明显下降, 休息后不能缓解。 (2) 同时具备以下4项及以上内容:咽痛;反复头痛;颈部僵直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肌肉疼痛;劳累后肌痛;多发性关节痛;睡眠质量不佳, 醒后疲劳;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3]。
 
1.3 中医诊断标准
肝郁气滞型:情志抑郁;胸胁、少腹胀满疼痛, 走窜不定;咽部异物感;颈部瘿瘤、瘰疬;胁下肿块;乳房胀痛, 月经不调, 痛经;舌苔薄白, 脉弦[4]。出现以上症状中任意2项。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膏熨法联合茶疗。 (1) 膏熨操作方法:取香附30g, 乳香20g, 没药20g, 陈皮30g, 枳壳20g, 桂枝15g, 乌药25g, 川芎15g。根据患者背部面积制作大小、厚度合适 (1~2cm) 的膏贴。将膏贴放置在操作台上降温, 使温度接近于皮肤温度;暴露患者背部, 把膏药迅速贴于患者背部、督脉及膀胱经;待温度再次下降至皮肤温度时慢慢取下, 迅速擦去体表的液态物质。 (2) 茶疗:取陈皮20g, 薄荷15g, 酸枣仁20g, 柴胡20g。将药物打粉制成茶包, 将茶包放入水壶中, 加入1 000mL水, 煮沸后加入适量冰糖, 彻底融化即可。每包最多煮或开水冲3次, 每日1包。膏熨治疗每周2次 (两次治疗间隔≥1d) ,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2.2 观察组
给予脊柱调理法联合茶疗。 (1) 脊柱调理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 医者站于一侧, 双手蘸取适量通经药油在整个背部展油。自上而下用拇指推法疏通背部督脉、夹脊穴及膀胱经3~5遍, 使肌肉痉挛明显减轻为度。拇指点法点颈肩部穴位大椎、肩井、风池、风府, 每穴1min, 然后拿揉法施术于颈肩部肌肉5~10min, 使肌肉放松。掌推法、按揉法施术于背部膀胱经5~10min。自下而上直接摩擦腰骶段督脉2min, 频率200次/分钟;横擦腰骶部2min, 频率200次/分钟, 均以透热为度。全掌推整个背部3~5遍, 使患者放松后结束手法。 (2) 茶疗:方法同对照组。脊柱调理法治疗每周2次 (两次治疗间隔≥1d) ,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的疲劳主症积分、疲劳兼症积分、疲劳证候积分、肝郁症状积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项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组内治疗后当天、治疗后1个月的各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在治疗后当天, 两组组间在疲劳主症积分、肝郁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疲劳兼症积分和疲劳证候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后1个月, 观察组各项积分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表2 两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当天与治疗后1个月各积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5, ▲▲P<0.01
 
4 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改变, 临床上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主诉的患者日益增多,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和身心健康[6]。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与精神心理因素、免疫异常、病毒感染、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紊乱、社会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7], 治疗多以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运动疗法为主。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于“虚劳”“郁证”“百合病”等范畴, 病因包括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因素、过劳、饮食不节等, 从而导致气血不足, 脏腑受损。膏熨法是我院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常用的方法, 已得到确切疗效, 然而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较为繁琐, 且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长时间俯卧, 极为不适。又因该方法需多次来院治疗, 使部分患者无法坚持治疗, 故笔者运用脊柱调理法配合茶疗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疲劳综合征, 不仅能使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进行治疗, 而且疗效较为稳定。
 
脊柱调理法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操作手法主要是沿人体背部督脉、夹脊穴及膀胱经推运, 配合“点、按、揉、推”等多种手法, 激发督脉和膀胱经的气化、防御作用, 达到激发阳气、疏松腠理、畅通气血、调和阴阳、调整脏腑的作用[8]。督脉为“阳脉之海”, 总督一身之阳气;夹脊穴蓄积十二经脉气血精髓, 有调节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 与督脉一起治疗多条经脉病证及各种虚证[9]。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 主一身之表, 能够辅助阳气以调整慢性虚弱性证候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内脏疾病常在体表有相应反应区及相应穴位, 多种推拿手法的结合给予体表各种良性刺激, 可改善肌肉局部组织代谢, 缓解肌肉痉挛, 还能作用于躯体感觉神经末梢及交感神经末梢, 通过轴突与节段反射作用于脊髓对应节段的神经中枢, 促使相应神经体液的调节机制, 达到调节内部脏腑的功能表明[10]。
 
茶与药配合使用, 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 有利于药物溶解、吸收, 是养生保健与防病治病的疗法[11]。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人类生态学思想, 这一思想在茶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医理论认为茶是“万病之药”, 该观点首见于唐·陈藏器的《本草拾遗》。20世纪80年代初, 林乾良首次提出了“茶疗”[12], 故笔者取陈皮、薄荷、酸枣仁、柴胡等中药作为茶疗配方, 在脊柱调理手法的基础上应用, 起到理气、安神、解郁的作用。两种方法结合应用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效果突出, 且该治疗方法无毒副作用, 重复性良好, 易被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华, 杜元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2]刘彦慧, 李红珠, 王珊珊, 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 2012, 29 (1) :92-96.
[3] FUKUDA K, STRAUS S E, HICKIE, et al.The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J].Ann Inter Med, 1994, 121 (12) :935.
[4] 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5] 罗仁, 邝日建, 赵晓山, 等.中药新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指南[C]//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 2008:159-163.
[6]姚斐, 房敏, 姜淑云, 等.经穴推拿对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28 (2) :559-561.
[7CLEARE A J.The HPA axis and the genesis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2004, 15 (2) :55-59.
[9]丁定明, 李思康.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12, 31 (10) :716-718.
[10]马巧琳, 胡斌.针灸推拿结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1, 26 (3) :371-373.
[11]崔璀, 范振远.中国药茶的起源、现代应用及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7) :148-149.
[12林乾良.茶叶药用之研究[J].中国茶叶, 1984 (1) :15-1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程煜龙 陈文苑

上一篇:《万病回春》《寿世保元》脐疗法探析

下一篇: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阳证疮疡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