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推拿按摩>正文

踩跷疗法 中医按摩踩跷术

试论踩跷疗法源流
 
中医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而按摩踩跷术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曾仅流传于民间,限制了其传播和发展。随着中医及中国文化的复兴,按摩疗法已进入各大医院,为人们所熟悉和认可,而踩跷术却鲜有人知。笔者搜集大量古今文献以期全面论述踩跷术的起源和发展。
 
1 “踩跷”释义
古今医家对“踩跷”二字多重“跷”,其意为用足做的按摩,“踩”为用足踩踏按压,故二者合为踩跷。
 
1.1 “跷”
“跷”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一切经意义》言:“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而“按跷”被认作为“导引”的方法,故古今医家皆从此句解释“按跷”,认为“按”是“按摩”,“跷”是“踩跷”,而这一解释也成了最主流的释义,成为现代踩跷疗法的源头。笔者在查阅古今文献中检索到“跷”字,有以下几种写法:“乔”“桥”“挢”“蹻”“跷”,而读音亦有不同,分为“乔(qiao)”和“矫(jiao)”。
 
(1)乔
见于《灵枢·病传》,其言:“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康熙字典》记载其读音为巨娇切(出自《唐韵》)和渠娇切(出自《集韵》《韵会》)两种,释义大抵均为高耸而卷曲的样子(出自《说文解字》)。《医心方》索隐云:“乔”“盖跷,九兆切,与矫通,桥乔并同。桥,谓按摩之法。”
 
(2)挢
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镵石蹻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决脉结,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炼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尔雅》及《说文解字》均解释其为举起、伸臂,指人在休息时活动肢体,但《尔雅》中读音为丘袄切,音跷;《说文解字》中则谓与矫通。
 
(3)蹻
首见于《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九《设方·知方地》,写作“导引按蹻”,其解释如下:“蹻,巨绍反。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蹻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此非但愈斯二疾,万病皆可用之。蹻,又九绍反,举平也。”从杨上善的注音及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蹻”音“矫”而并非“乔”。《素问吴注》言:“按,手按也;蹻,足踹也。”《康熙字典》中的记载为:举足行高也(《说文解字》),读音为去遥切(《唐韵》);而《诗经·周颂》中“蹻蹻王之貌”读音为居夭切(《广韵》)或举夭切(《集韵》《韵会》)时,意思为勇武的样子,若取其举足之意便读为为乔(qiao)。张志聪亦云:“导引者,擎手而引欠也;按蹻跷者,蹻足以按摩也。”将历代医家解释为“按摩”的“按”字,解释为用足按摩的狭义按摩手段,而从于“蹻”的“举足”之意。另外,“蹻”字还出现在道家的经典著作《抱朴子》中,其中因有“龙蹻”“虎蹻”“鹿卢蹻”3种道家修行而得的以脚力著称的行走异速的能力[1],而在另一部道藏经典《太上登真三矫灵应经》中称此“三蹻”为“三矫”,可见“蹻”与“矫”在与足有关的释义上是通用的。
 
(4)跷
在《康熙字典》中解释其为举足也,或作“蹻”,读音为去尭切(《广韵》)或丘袄切(《韵会》),均读为乔(qiao)。
 
唐宋以后的著作将《黄帝内经》中“导引按跷”多写作“跷”;《医心方》解释其“通矫,盖跷乃按摩矫揉之谓”。《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内经要旨(下)·论治》载:“治宜导引,谓摇其筋骨,动其支节,按跷,谓抑皮肉捷举手足是也。”《素问悬解》卷一《养生·金匮真言论三》言:“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跷,音乔,又音脚。按跷,按摩摇动,导引血气之法也。”《类经》十二卷《论治类·五方病治不同》言:“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跷音乔。”将“跷”字解释为阴阳跷脉的,只此一家。近代《实用养生法》中记载,按跷为按手跷趾全身性的简易运动,古老而即将失传的柔和保健功[2]。此文中“跷”似乎更接近其本意“举足”。孟立[3,4]亦认为按跷为导引行气这一内涵的外在运动形式,其详述了导引按跷的内容,即捉腕持手、捉踝持足(腕、踝有“上三寸、下三寸”之说),以寸导(導)之,以疏通经络、劫引病邪。
 
多数解释“跷”通“矫”,那么“矫”又为何意?“矫”音居夭切(《唐韵》),《易·说卦》:“坎……为矫揉,取其使曲者直为矫,使直者曲为揉。”“矫”即为“矫正”之意。
 
至此,对于“跷”的解释,与其两种读音有如下解释:既可以是方法,是举足式的自我运动,读音“qiao”,或施于足部(踝),或用足进行的按摩方式,音“qiao”或“jiao”;又可以是目的,是矫正人体经络气血正常运行通路的意思,即“jiao”。但不论其为何意,均为导引气血治疗和强健身体,故“按跷”与“导引”是分不开的,离开“导引”也就失去“按跷”的意义。
 
1.2 “踩”
后世医家发展至今的“踩跷术”更是取其“用足按摩”之意,但笔者认为将“举足”这个动作用于“按摩”似乎不甚符合逻辑,其为隶属于“按摩”的一项技术,故更应该重视的是“踩”,即有用足向下踩压之意的“踩、踏、蹈”等治疗方式的原型,有“踩”,才有“跷”,一“踩”一“跷”方称为如今的“踩跷术”。
 
2 踩跷疗法的历史及现状
最早踩跷术的雏形见于《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其中记载:“(苏武)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其中“凿地为坎”“覆武其上”“蹈其背”即为踩跷的准备、患者体位及操作过程[5]。
 
“按跷”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从目前现存最早的一幅由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可以看出,当时导引在中原地区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保健技术。按跷被多数古今医家解释,按为按摩,跷为踩跷,但并没有详细记载如何操作,而相传记载了该项内容的《黄帝外经》《黄帝岐伯按摩经十卷》《导引按跷经》已经遗失,但笔者搜集相关学术资料发现,一位郝连成医师收集民间孤本、抄本、善本并结合家学、师学,试图恢复这些文献的本来面目,著成《黄帝岐伯·按摩十卷》[6],其中记载了导引按跷术的经文,不过其是否是原著本来面目仍待考证。
 
到盛唐时期,按摩学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有“凡人无问有事无事,常须日别踏脊背、四肢一度;头项苦,令熟踏,即风气时行不能著人”的记载,说明踏脊保健广泛应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有“凡跨骨从臀上出者,可用三两人,挺定腿拔抻,乃用脚捺入”,体现其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至宋代没落之时,按摩这项技术被贬为“贱业”而被打入冷宫,当时的按摩师亦被赶出宫廷,其出宫廷后出家为僧,号“白云禅师”,而南宋时期峨眉山的白云禅师(两人法号、生活年代一致,是否为同一人仍待考证)正是创立了峨眉天罡指穴法之人,后经其门人逐渐发展,详述了导引按跷术及趾踵按摩(也就是现今的踩跷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导引按跷这项技术在民间得以传承[6]。
 
元代伤科著作《永类钤方》中记载:“令病人复卧,医人以脚踏出骨节上……用力擀入本处。”而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较少。
 
至明代,“按摩”虽列在十三科之内,但已不复往日兴旺,民间的推拿按摩有“六不按”之说,“不紧衣结带不按;女子前胸乳下不按;少腹下不按;股里上下不按;无人陪患不按”。由最初的“有病三不背”发展到“推拿按摩六不按”,可见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之深,以致这种疗法的发展及治疗范围明显受限,踩跷术更是无人问津。
 
清朝出现了现存最早的一部成人推拿专著《按摩经》 [7],将清代当时流行于世的推拿手法整理成“手法二十四则”,其中“踏破双关十三”“金鸡独立十四”“足下生风十五”“脚蹬火轮二十四”四则与踩跷相关,始出现用脚完成治疗作用的踩跷法的具体操作,目前仍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在政府编纂的《医宗金鉴》中“推按”却仅在伤科治疗中出现,其应用范围过于局限。
 
至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医备受摧残,按摩术更是“小道”“贱业”,以致在建国初期,上海市的按摩医师不过20余人,最年轻的也50余岁[7]。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对于人民健康事业的关注及政府对于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促进与发展的积极态度,使得一部分民间中医医师也开始贡献他们的力量,传承的中医技术也逐渐被人们熟知。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大量相关著作及期刊,导引按跷术才得以发展,踩跷术也随之兴起,如以周潜川先生为代表的传承峨眉白云禅师的“导引按跷术”相关著作《峨眉天罡指穴法》,其中附有《导引按跷术》《峨眉十二庄释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等,已成为临床重要的集保健与治疗于一身的中医特色治疗手段,被各大中医外治疗法著作收录,在《中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全书》中着重介绍了踩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弹压法[8];《中国按摩大全》介绍了踩跷法的操作及功效[9];《中国踩跷疗法》 详细记载了该技术的操作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10];《中医推拿脚踩法》较为详细且专门介绍了该疗法的原理、理论基础、具体训练及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具体治疗疾病的操作步骤[11]。
 
近几年也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踩跷疗法专著,各大中医院校的临床教材中也开展了踩跷疗法的教学,如《针灸推拿学》《新式踩跷》《中医踩跷疗法》《中华按跷图解》《整脊保健学》等 。在临床应用方面,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均为该疗法用于治疗腰椎疾病的总有效率报道,单纯运用踩跷法(包括弹压法、推揉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总有效率均达到94.0%以上[12,13,14],尤其应用于侧突的患者疗效更加显著,治疗腰椎滑脱症总有效率可达98.1%以上[12,15]。在单纯运用踩跷法中各家方法亦有不同,如自创的三步法[16]、四步法[17]、关节推法[18]及改良踩跷法[19]等,疗效与电针辨证针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亦有结合其他疗法共同治疗的,如段华[21]、梅利明[22]、郑光亮[23]、葛卫国[24]、刘晓瑜等[25]结合牵引治疗及陆剑挺等[26]运用牵引踩跷法治疗,总有效率均达98%以上;刘义春[27]结合牵引及整复手法,聂彦阁[28]结合牵引后中药外敷治疗,柴镭等[29]结合牵引、手法复位、药物封闭及理疗五步法,陈礼娇[30]结合针灸治疗,王文莉等[31]结合直肠给药治疗,齐凤军[32]结合穴位点压及贴敷药膏治疗,谷雨等[33]结合内服珍宝丸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此外,罗才贵等[34,35]对踩跷法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其通过改善微循环及腰椎微结构改善患者症状。但对于踩跷疗法的应用,笔者查阅的近50年的文献资料中治疗腰椎疾病占绝大多数,仅有一篇[36]是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在临床的应用中多数报道为背部踩跷法,在腹部、体侧部甚至颈部、头部的踩跷治疗未有报道,且2010年以后的报道及著作均呈减少趋势,能够稍加论述踩跷疗法的历史演变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对于踩跷疗法应用方面的深层次和广泛度的挖掘,需要更多医疗工作者的投入和努力,也应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踩跷疗法已经逐渐回归到临床,因此也驱使笔者试图揭开她遮盖已久的面纱,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们能够了解和认识这项技术,以更好地继承并发展。笔者在找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临床实践已经发现,踩跷疗法对于神经、消化、运动系统疾病,特别是颈肩、腰腿痛效果明显[37],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调治与保健作用亦有独特到的疗效,并且本法安全无痛苦,且能避免因机械牵引疗法引起的疼痛、腰肌僵硬等不良反应[38],更容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但并没有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目前,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治未病也已经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踩跷疗法未尝不是一项优质的治未病手段,应该得到重视,并在临床广泛推广。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望

上一篇:中医推拿“筋骨评估”的理论渊源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