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面瘫 中医针药疏调经筋 经筋刺法百会穴阳白穴

双侧面瘫是指1个月内同时或相继出现的面瘫,临床上并不常见,大部分可能为某种系统性疾病的首发症状,可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经筋刺法配合中药治愈1例双侧面瘫,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张某,女,53岁,2023年7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口㖞眼斜20天,右侧面部板滞、松弛5天。患者20天前受凉吹风后出现左侧口㖞眼斜,眼睑闭合无力,流泪,言语不利,入睡困难,经膏药外用治疗后未有明显好转,5天前右侧也出现相似症状,遂来诊。刻下:双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睑闭合无力,露睛2mm,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流涎,言语不清,面部板滞,肌肉松弛无力,表情淡漠,咀嚼障碍,刷牙漏水,鼓腮漏气,体乏无力,脾气急躁,舌淡红,苔白,有裂纹,脉弦。考虑患者病情较复杂,建议入院进一步检查及治疗,颅脑核磁提示为陈旧性脑梗死,面神经及四肢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侧面神经周围性损害,右侧为著;双正中神经损害,运动和感觉神经脱髓鞘损害;双上肢部分运动神经F波异常,近端神经根损害。
 
诊断:西医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断为面瘫(风寒袭络)。
 
治法: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药并用。
 
取穴:百会、阳白、太阳、四白、攒竹、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太冲,上述诸穴除百会外均取双侧。
 
操作:患者仰卧位,先取太冲、足三里、合谷、风池,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得气后行捻转加提插手法3~5分钟;再取面部诸穴和百会穴,选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颊车透地仓,阳白向攒竹、丝竹空、头维、上星透刺,攒竹透鱼腰,针尖与皮肤呈15°平刺,四白直刺,百会平刺,手法柔和、适中,轻刺得气,捻转泻法,留针40分钟,期间在诸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透穴操作要注意角度和深度,不宜穿透皮肤,面部起针要缓慢,并按压1~2分钟,以免皮下出血。
 
患者7月10日至28日住院期间每周至门诊针刺5次,出院时精神差,抬眉有较浅额纹,双侧鼻唇沟变浅,眼睑闭合无力,不露睛,口唇闭合不全,时有恶心、干呕,二便调,患者着急康复,忧虑多,眠差,舌淡苔白,齿痕,脉沉弱。患者出院后每周来门诊针刺2次,中间予以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辅助治疗。经过2个月治疗,至9月16日,患者双侧面瘫症状基本消失,唯有轻微流泪、口干,嘱患者居家按揉合谷、足三里、风池、太阳等穴,巩固疗效。
 
按 面瘫为经筋病,属于中医学“面瘫”“卒口僻”“口眼㖞斜”等范畴,中医认为劳作过度,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而出现㖞僻。本例患者便是因长期劳作,凉水洗头后未及时吹干,导致面瘫。足阳明经筋为病,“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灵枢·筋经》),与面瘫诸症相符,选取阳明经四白、地仓、颊车等穴调理经筋,可疏调面部气血,促诸症得愈;足太阳经筋“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灵枢·筋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选取攒竹可疏通足太阳经筋气血,有助于改善不能皱眉及额纹消失等面部功能;足少阳经筋其病“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蹻脉而行”(《灵枢·筋经》),蹻脉的功能主要是“司目之开阖”,选取阳白穴,可畅气血,理跷脉,以恢复眼睑之开阖。风池穴亦属胆经,为祛风要穴,既祛内风,又散外风,可有效改善面瘫诸症。百会,别称“三阳五会”,穴居巅顶,是一身阳气汇聚的地方,《素问·太阴阳明论》云:“犯虚邪贼风者,阳受之。”面瘫多因风邪袭络,痹阻面部气血,选取百会,既可升阳调神,扶正祛邪,又符合现代医学理论,兴奋大脑神经元,促进周围神经修复。合谷为四总穴之一,主治头面诸症,又与太冲合称“开四关”,合谷主气,太冲主血,四穴合用,可调气血,通经络,有效治疗面瘫。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和胃的下合穴,为远端取穴,“合治内腑”,对脾胃疾患皆有治疗作用,可促进气血生成,巩固治疗效果。
 
经筋刺法源于《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述十二经筋病候后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经筋病治疗“病在筋,调之筋”,取穴多遵“以痛为腧”。本案采取经筋刺法治疗双侧面瘫,便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结合循经远端取穴,灵活运用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针刺,注重针刺调神,根据患者病因和实际情况,配合采用中药,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针刺治疗自啮舌案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