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面痛三叉神经痛 三部取穴针灸法

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作为一种顽固性难治病症,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会给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困扰。
 
三部取穴法在针灸临床上应用很广泛,即在病变的局部、临近和远端同时选穴,古人称为“天、人、地三才”配穴法。此种取穴方法,既能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部取穴观,也能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循经远端取穴观,是中医整体观的认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同时也为针灸相应的手法操作提供了施展空间。
 
笔者近期通过采用三部取穴法,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1例三叉神经痛,效果甚佳,现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郭某,女,61岁,2023年9月19日初诊。主诉:右侧嘴角处疼痛20天。患者5年前出现三叉神经痛,此后不定期发作,时轻时重。20天前因天热开窗睡觉后受风,醒后右侧牙槽出现阵发性刀割样疼痛,放射至右侧嘴角、面颊部,自觉火辣辣、烧灼感,不能张口说话,洗脸、吃饭嚼食均诱发剧烈疼痛,每次发作1~2分钟,经中药、针灸治疗后略有缓解。9月18日疼痛加剧,难以忍受,遂来诊。患者平素思虑多,就诊时以手触面颊,语声低微,面部痛楚貌,小便黄,唇暗。舌红,有齿痕,苔黄腻,脉沉弦。
 
诊断: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为面痛(风热壅盛)。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针刺泻法,刺络拔罐。
 
取穴:四白穴、下关穴、颊车穴、地仓穴、颧髎穴、合谷穴、太冲穴、内庭穴、翳风穴。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先取远端(地部)的太冲穴、内庭穴和临近(人部)的合谷穴,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直刺,得气后行重刺激提插泻法半分钟;再取局部(天部)面部腧穴,选用0.30mm×25mm一次性不锈钢针灸针轻刺,手法柔和、适中,留针40分钟,期间在人部和地部腧穴行针一次,手法如上。针刺后在地仓穴、颧髎穴、翳风穴处用三棱针点刺,行刺络拔罐,留罐5分钟。
 
患者于9月19日、9月20日和9月23日共针灸、刺络拔罐治疗3次,血色较暗,2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说话声音增大,进食未受影响。第3次治疗后痊愈,嘱其保持愉悦心情,居家自我按揉合谷穴、太冲穴、颊车穴、颧髎穴、翳风穴等穴。
 
按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学的“面痛”“面风痛”“面颊痛”等范畴,多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中医认为本病多与外感风邪、情志不调或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痹阻气血,则面痛,遇寒加重、得热减轻,伴有清涕,苔白,脉浮紧;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则面痛,有灼热感,伴有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浮数;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入络,导致气滞血瘀,则痛点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则产生面痛,发为本病。根据面部经脉循行可知,眼部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症,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脉病症。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阳明大肠经“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三叉神经主要分布于面部皮肤、眼及眶内口腔、鼻腔鼻旁窦的黏膜、牙齿、脑膜等处,正好与手、足阳明经循行相契合。本案患者罹患三叉神经痛多年,此次因风热之邪侵犯面部足阳明经所致,加之情绪影响,痛势较重。
 
四白穴、下关穴、颊车穴、地仓穴为足阳明胃经腧穴,皆在面部,颧髎也在面部,为局部取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诸穴相配,疏通面部经络,收行气止痛之效;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主治头面部疾患,又和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穴相配,祛风通络、平肝调神、止痛定痉;内庭穴为足阳明经荥穴,“荥主身热”,可治疗足阳明经热证引起的齿痛、咽喉肿痛等症。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腧穴,穴临牙根,《针灸大成》曰:“脱颔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于此穴采取刺络拔罐,直接驱邪外出,达到更快止痛的作用。(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一篇:虚劳慢性疲劳综合征 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 方用补中益气汤

下一篇:呃逆 穴位针刺止呃手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