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官科>>眼疾>正文

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医案1则

患者, 男, 76岁, 2016年6月20日初诊。主诉:左眼上睑下垂半个月。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 长期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 每日1片, 血压控制正常。头部有带状疱疹病史, 三叉神经痛病史。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上睑下垂, 复视, 视物模糊, 睁眼困难。曾就诊于某人民医院, 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 未给予治疗。后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安贞医院等神经内科及眼科, 查头颅CT后诊断为脑梗死、动眼神经麻痹。给予维生素B1、腺苷钴胺、前列地尔、舒血宁、珍宝丸、中药汤剂 (不详) 等治疗后无效。遂至我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左眼上睑下垂, 抬眼无力、难睁, 复视, 左眼内收、上下视受限, 右眼睁眼正常, 对光反射存在, 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 两瞳孔等大正圆, 伸舌居中, 四肢肌力、肌张力无异常。中医诊断:睑废。辨证:脾虚气弱证。针刺取穴:患侧睛明、承泣、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阳白、阳白旁、百会、上星, 双侧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进针深度:睛明、承泣、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阳白、阳白旁、百会、上星均浅刺, 进针2~5 mm;风池、太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均深刺, 进针20~30 mm。操作:以0.30 mm×40 mm毫针常规针刺, 行平补平泻法。风池、太阳为一组, 阳白、阳白旁为一组, 鱼腰、丝竹空为一组, 连接电针仪, 连续波, 频率3~5 Hz, 留针25 min, 每日1次, 每周3~4次。2016年7月11日二诊:患者自述晨起时左眼可睁开, 复视较治疗前好转, 中医诊断、辨证、取穴、操作均同前。2016年8月18日三诊:患者左眼已完全睁开, 与右眼等大等圆, 向左上方视物时有遮挡感, 诊断与治疗皆同前。
 
按语:动眼神经麻痹是由于动眼神经损害, 导致其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睑下垂, 睑裂变小, 眼球不能向上、下、内转动, 外斜视, 复视, 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等[1], 其临床发病率为2‰[2]。本病病因较多, 但以脑血管疾病、炎症、头部外伤、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损伤动眼神经为主[3]。西医治疗动眼神经麻痹多采用营养神经药物[4], 并配合自然康复, 保守治疗6个月后, 如疗效不佳可采用手术治疗[5]。但手术治疗无法解决眼球运动障碍与复视现象[2]。
 
睑废属于中医“痿证”范畴。《目经大成》云:“此证……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 攀开而不能眨……以手拈起眼皮, 方能视。”《圣济总录》称之为“眼睑垂缓”, 认为该证是气血虚弱, 肌腠疏开, 邪客于睑肤之间所致。《赤水玄珠》记载:“因先伤于内, 而后感于外, 相兼成病者也。”认为本病的病因是气血亏虚, 运化失司, 痰湿内生, 阻滞胞睑脉络, 筋肉失去濡养而出现眼皮弛缓。
 
本病病位在目、胞睑。胞睑属脾, 故结合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原则, 选取太阳、攒竹、丝竹空、鱼腰、四白、阳白、阳白旁1 cm处。患者脾虚气弱, 脾主肌肉, 胞睑属“肉轮”, 脾气虚则固摄无力, 眼睑下垂, 治当补中健脾, 升阳益气, 故选取足三里、三阴交、百会、上星以健脾益气。上睑下垂属于眼睑开合不利, 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 司眼睑开合, 故结合局部取穴原则, 选取睛明、承泣以调节眼睑开合。患者视物成双, 属于“复视”, 主因为经络不通畅。郑魁山认为风池穴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三脉的交会穴, 可疏通脑目经络[6]。《四总穴歌》中记载“面口合谷收”, 其含义为合谷穴能治疗手阳明大肠经循行所过的面口部疾病。此外, 合谷调气, 太冲理气调血, 合谷配太冲用于治疗面神经类疾病疗效较佳[7,8], 故选取风池、太冲、合谷以行一身气血, 恢复目的视物功能。
 
在本案例中, 患者痊愈时间为2个月, 较西医疗法有独特的优势。与西医保守治疗相比, 本疗法治疗周期短, 见效快, 治疗效果显著。与手术治疗相比, 本疗法痛苦小, 能解决手术无法解决的眼球运动障碍与复视现象。目前, 针灸疗法常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 通过本案例或许能为扩展针灸的应用范围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
[2] 周凌云, 赵婧, 张晓梅, 等.电针眼外肌穴对动眼神经全麻痹的康复治疗作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7, 57 (3) :263-264, 269.
[3] 冷守忠, 吕小琪, 庞式琪.动眼神经麻痹246例的病因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 1994, 4 (1) :31-33.
[4] 杨洋, 李若溪.以针灸为主的中西医疗法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研究概况[J].亚太传统医药, 2017, 13 (10) :43-45.
[5] 夏蔚, 沈伟, 李龙标.眼肌麻痹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6, 24 (1) :89-91.
[6] 黄劲柏, 张毅.郑魁山教授临床应用风池穴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 1994, 11 (2) :4-5.
[7] 赵倩, 王季良.四关穴浅析[J].四川中医, 2013, 31 (8) :27-28.
[8] 刘永源, 陈杰辉.四关穴临床应用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 2003, 20 (4) :58-59, 63.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赵建新 邓榕 张旭 田元祥

上一篇:“三步法”治疗婴幼儿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干眼症的中医辨证论治 专方验方 灸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