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简斋治疗眼病的辨治经验
夫目者, 先天之气所生, 后天之气所成, 阴阳之妙 蕴, 水火之精华。血养水, 水养膏, 膏护瞳神, 气为运用, 神即维持。喻以日月, 理实同之, 人生之宝, 所当重也。 眼睛作为人的重要器官, 眼科疾病复杂多样。《 一草亭 目科全书》 描述: “ 苟被六淫外感、 七情内伤、 饮食失节、 劳役过度, 皆能损目。夫目通肝窍, 肾藏其精, 一有怫 郁, 则相火挟肝木而上行, 遂致转变多端。 ” 华佗立眼科, 拯后世之昏盲。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中亦论阳明经证, 目痛鼻干, 因足阳明胃所之经络也; 少阳经证目眩者, 肝 之窍也, 胆附于肝, 少阳胆病, 故目眩; 少阳经证目不明, 目能照物, 全在瞳仁, 瞳仁属水, 邪气熏灼, 则肾水枯涸, 不能照物, 故知目不明属少阴热邪, 宜急下之, 以救肾家 将绝之水。然虚证亦有目不明者, 因气弱血枯也。若伤 寒目不明, 实为热邪消烁肾水, 急宜清凉攻下以救援也。 张简斋( 1 8 8 0 — 1 9 5 0 ) , 民国时期著名医家, 被誉为 金陵医派奠基人。其一生积累了诸多宝贵的临证经验, 遗憾的是简老生前诊务繁忙, 未撰书立说, 研究其临证 经验唯有从王祖雄先生搜集整理的《 张简斋经验处方 集》 及邹伟俊先生整理的《 张简斋医案》 两本书入手。眼 病当重视内治法, 简老对眼科疾病的治疗常能追根溯 源, 辨证审因, 圆机活法运用其中。笔者通过研读民国 名医张简斋5则眼科医案 [ 1 - 2 ] , 分析其辨治经验、 用药思 路, 现整理如下。
1 升清降浊法
陈某, 辨证为阴虚湿热, 始而右目视觉不敏, 近日延 及左部。虽无昏花之感, 远视辄觉不清; 间时头眩; 他无 所苦。拟益气聪明汤, 升清降浊为治。方药组成: 升麻、 葛根、 蔓荆子、 沙参、 黄芪、 甘草、 白芍、 茯苓、 茯神、 地黄、 川柏。
按语: 此案患者阴虚湿热, 证属目疾之偏虚者, 又虚 中夹实, 治法取升清降浊, 方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 益气聪明汤治气虚目不明, 由程钟龄先生所创, 见于《 医 学心悟》 , 简老精研此书, 深得精髓。黄芪甘温以补脾 胃, 甘草甘缓以和脾胃; 白芍敛阴和血, 黄柏补肾生水, 盖目为肝窍, 故用二者平肝滋肾; 蔓荆子气轻味辛, 体轻 而浮, 上行而散, 通利九窍; 葛根、 升麻、 蔓荆子轻扬升 发, 能入阳明, 鼓舞胃气, 上行头目; 沙参养阴清热, 益胃 生津; 地黄清热凉血, 养阴生津; 茯苓、 茯神同用, 利水渗 湿, 健脾宁心。此证阴虚为本, 湿热为标, 地黄、 沙参、 白 芍、 甘草之属, 补阴生津, 恐其阻碍气机, 闭门留寇, 重加 其疾, 故用上行之药以促升提, 如升麻、 葛根、 黄芪; 下用 淡渗之药给邪以出路, 如茯苓、 茯神, 川柏清热利湿, 亦 使湿热之邪从下焦而走。蔓荆子清利头目, 为治疗头痛 的良药, 故可针对其头眩之兼症。全方精妙得当, 共奏 升清降浊之效。
2 辛宣轻扬法
王某, 2 8 岁, 本质素弱。值此秋燥, 风热上干; 右目 微红胀痛。治以辛宣轻扬。方药组成: 炒蚕沙、 桑叶、 藜 芦、 荆芥穗、 防风、 橘络、 桔梗、 甘草、 赤苓芍、 荷叶盖煎。 按语: 此证为目疾之偏实证。“ 凡目疾暴赤肿痛, 畏 日羞明, 名曰外障, 实证也” “ 风则攻散之, 热则清凉之, 气则调顺之” 。此目疾属风热上干所致, 治宜攻散与清 凉并施, 方中使用辛宣轻扬药味, 如荆芥穗、 防风、 桔梗、 炒蚕沙、 橘络之类; 兼有清凉疏利之药, 如桑叶、 藜芦之 属。方中赤芍、 赤苓走血分, 可清热凉血, 赤芍又有消肿 止痛的功效, 故可针对“ 右目微红胀痛” 之症。值得注意 的是, 此处不可过用凉剂, 恐冰其血脉, 凝而不流, 亦成 痼疾。然而中医治病讲究因地制宜, 目疾亦有多用凉药 的论述: 北方之人, 患眼疾最多, 皆是目冒风沙, 夜卧热 炕, 二气交蒸使然, 治之多用凉药。实者由于风热, 实则 散风泻火, 然散风之后, 必继以养血, 《 内经》 曰“ 目得血 而能视” 。养阴之中, 更加以补气, 《 内经》 曰“ 气旺则能 生血” 。方中“ 荷叶盖煎” , 笔者理解为用荷叶盖煎汤代 水再煎煮其他药材。采用此煎药方法, 一方面考虑到荷 叶盖质轻用量多、 体积大、 吸水量大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 于此患者本质素弱, 简老凡遇久病或素体虚弱之人, 多 以药食两用的平淡之品煎汤代水。因其性质平和而不 滋腻, 可和中固本, 促进脾胃吸收, 增强药物疗效。其常 用药有陈葫芦瓢、 黍米、 谷麦芽、 伏龙肝、 小麦、 煨姜、 红 枣、 荷叶露、 橘饼等, “ 代水煎药” 的煎药方法不宜忽视, 应受到当今中医界的重视。
3 柔肝息风法
陈某, 厥阴化风, 上旋头部, 太阳作痛, 血滞在上, 左 目红赤, 不痒不痛, 胸闷肢楚, 经汛届期不至, 大便燥结。 西医谓与停经有关, 此语诚有所据。当以行血为主, 柔 肝息风佐之。方药组成: 天麻、 防风、 池菊、 桑叶络、 白蒺 藜、 桔梗、 甘草、 赤苓芍、 归尾、 牡丹皮、 桃仁、 生地黄、 白 薇、 生蛤壳。
按语: 简老门生谓: 先生曾说风火眼非痒即痛, 或痒 痛兼作。本案应与风火眼相鉴别。此案标症血滞在上, 左目红赤, 胸闷肢楚, 兼有停经, 治以行血为主, 方中赤 苓芍、 归尾、 牡丹皮走血分, 共奏凉血活血之效。生蛤壳 软坚散结加强行血之力。桃仁润肠通便, 生地黄生津滑 肠, 针对便秘之症, 加桔梗开宣肺气, 寓有提壶揭盖之 意。天麻、 池菊、 桑叶络、 白蒺藜走肝经, 针对厥阴化风 之本, 共奏柔肝息风之效。其中天麻又兼明目、 活血之 功效, 对此患者尤为适宜; 防风祛风, 药性平和, 质润不 燥, 为风药中的润剂; 白薇清热益阴, 所治甚广, 乃妇科 良药。全方以行血为主, 佐以柔肝息风, 标本兼治, 敢于 创新, 不墨守成规。
4 清和法
陈某, 前进疏肝和胃之剂, 头痛已平, 目珠仍胀, 近 日胃纳甚佳, 二便亦属正常, 苔色干, 起厚腻, 平素肝旺 胃浊。治当清和, 不宜补剂。方药组成: 桑叶络、 白蒺 藜、 栀子、 枳壳、 橘络、 桔梗、 蛤壳、 白芍、 法半夏、 茯苓神、 浙贝母、 竹茹。
按语: 患者平素肝旺胃浊, 苔色干, 起厚腻, 切脉两 手关部脉当浮取即得, 数而有力。治疗清和之法。《 审 视瑶函》 论曰: “ 目病有外感, 有内伤……又有不内不外, 而饮食不节, 饥饱劳役所致, 当理脾胃为主。目症虽多, 不外风热虚实之候, 治亦不离散清补泻之法, 然补不可 过用参术, 以助其火, 惟用清和滋润之类。泻不可过用 硝黄龙胆, 以凝其血, 惟用发散消滞之类。 ” 又如, 《 伤寒 指掌》 中记载胃中痰食邪热逗留导致的额热未除案, 阳 明行身之前, 额为阳位, 阳盛则热也。清和是正法。以 二陈加连翘、 黄芩、 山楂、 神曲之类, 清之和之。“ 和方之 制, 和其不和者也。盖病兼虚者, 补而和, 兼滞者行而 和, 兼寒者温和, 兼热者凉和。 ” ( 《 目经大成》 ) 此方以二 陈汤( 法半夏、 橘络、 茯苓、 茯神) 作衬方, 顾护脾胃, 行 “ 通和” 之效。简老根据“ 人以胃气为本” “ 胃者水谷之 海” “ 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 等经旨, 提出“ 胃以通和为贵” 的主张, 并说“ 不论何种疾病, 皆不能使患者因服药而引 起胃纳呆滞, 特别是对内伤杂病的调补, 更应注意及 此” 。
5 疏风清血法
刘某, 2 5岁。平素血中湿热过盛。因风为病, 两眼 睑易红肿作痛, 溃脓则愈, 左右递见, 口干便燥。治用疏 风清血。方药组成: 荆芥、 防风、 白芷、 当归尾、 川芎、 细 生地、 赤苓芍、 桔梗、 生甘草、 山栀子、 浙贝母、 白鲜皮、 白 蒺藜。
按语: 因风为病, 双眼睑易于红肿作痛, 属外障, 实 证也。《 医学心悟》 : “ 治外障者, 蒺藜汤、 蝉花无比散散 之。 ” 蒺藜汤( 白蒺藜、 羌活、 防风、 甘草、 荆芥、 赤芍、 葱 白) 治暴赤肿痛, 简老用蒺藜汤去羌活、 葱白。“ 如大便 久闭不通, 四顺清凉饮( 当归、 赤芍、 甘草、 大黄) 下之” , 上症见便燥, 方用四顺清凉饮去大黄。白鲜皮祛风, 清 热燥湿; 白芷祛风除湿; 桔梗主利肺气, 为肺部之引经 药, 开胸膈, 清头目, 亦为诸药之舟楫。浙贝母清热化 痰, 开宣肺气, 其清热之功胜于川贝母, 故用之; 又可协 同生地黄、 生甘草, 清热生津, 治疗口干之症。川芎祛风 止痛, 散诸经之风, 助清阳之气, 亦祛头部湿气。此证因 风为病, 故宜疏风, 如荆防之类; 又因痼疾血中湿热过 胜, 故治以清血, 如赤苓芍之用。发斑加防风、 荆芥; 目 赤加栀子; 病属上焦实证, 而下焦无病者, 与甘草同用。 上方亦用四物汤为衬方, 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 需要 注意的是, 血热可减少川芎的用量; 虚寒体质者用熟地 黄, 热性体质者用生地黄; 既需要补, 又需要清热时, 二 者各半; 口干舌燥可加玄参。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谢妍 沈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