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落枕>正文

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落枕的临床观察

落枕是指以急性单纯性颈项僵痛、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又称为颈部伤筋,常见于西医学中因颈肌劳损、颈肌纤维织炎、颈肌风湿、颈椎肥大等原因所致的颈项痛。睡眠时颈部位置不当,或负重颈部扭伤,或风寒侵袭项背,致使局部经脉气血阻滞,经气不调,发为落枕。该病常见于晨起后,患者突感一侧颈项僵痛,不能俯仰转侧,疼痛可向同侧肩部及上臂部扩散,局部有明显压痛。其中,痛连项背,压痛明显,头部俯仰受限,不能左右回顾者,以太阳经、督脉病变为主;痛连颈臂,颈部不能屈伸及左右转动,颈侧部压痛明显者,以少阳经病变为主[1,2]。《难经·四十八难》言:“缓者为虚,急着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故急性落枕属实证者,治疗以疏经活络为主,风寒甚者应重视疏风散寒。本研究探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落枕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2021年于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急性落枕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4~70岁,平均(50.90±14.63)岁;病程1~48 h, 病程中位数[25.00(7.75,30.50)]h; 主要病症分类:不能前屈后伸者11例,不能左右转侧者19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0~68岁,平均(50.40±14.92)岁;病程1~48 h, 病程中位数[25.00(8.00,32.00)]h; 主要病症分类:不能前屈后伸者10例,不能左右转侧者20例。颈椎正侧位片可见退行性改变或无明显异常。所有病例均无头晕头痛,肢体麻、软、痛症状。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的相关伦理要求[3]。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落枕的诊断标准: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改变[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70岁,性别不限;发病后未使用任何药物;颈椎片检查可见退行性改变或无明显异常[4];对贴压所用胶布不过敏;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颈项部器质性病变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有出血性疾病,或有自发性出血的患者;感染性疾病,或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对针刺疗法不能耐受或不配合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取穴:后溪、外劳宫、承浆。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处行常规消毒,选用0.25 mm×40 mm、0.25 mm×25 mm无菌毫针,行常规针刺。于后溪直刺12.5~20.0 mm, 于外劳宫直刺12.5~20.0 mm, 承浆用0.25 mm×25 mm毫针斜刺12.5 mm, 针刺感觉以局部酸、麻、胀感为主,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行针时患者同时配合颈部轻缓活动,颈部左右转侧及前后屈伸,后行针30 min。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加肩中俞、肩外俞、颈夹脊穴等腧穴,针刺深度一般在12.5~25.0 mm,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2.2 观察组
采用毫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针刺同对照组。耳部取穴:肩、锁骨、颈椎、颈后三角区(耳郭背面颈3、颈4,颈6、颈7及耳大神经点)。针刺后,将王不留行籽(上海泰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批号180827)贴压于患者耳部穴位。在患者行针期间按压耳豆,并嘱患者轻缓活动颈部。治疗1次后,王不留行籽贴保留3 d, 嘱患者每日按压不少于5次,每次每穴按压15~20次。3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留针过程中需观察两组患者有无晕针情况,如有晕针则立即结束治疗,对症处理。此外,风寒明显者,可加用痛点拔火罐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疼痛尚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痛。②颈椎功能障碍。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变化情况。该量表分为疼痛程度、自理能力、举重、阅读、头疼、专注程度、工作、驾驶、睡眠、娱乐10个项目,总分50分,分数越高表示颈椎功能障碍越严重。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4]。治愈:颈项部疼痛、酸胀消失,压痛点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好转:颈项部疼痛减轻,颈部活动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Q1,Q3)]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NRS评分、NDI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ND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RS评分、NDI量表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但同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落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时间 疼痛数字评分
[M(Q1,Q3)]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x¯±s)
观察组 30 治疗前 6(6,7) 29.23±3.84
治疗后 0(0,0)△ 10.60±1.83△
对照组 30 治疗前 6(6,7) 29.23±3.49
治疗后 0(0,0)△ 11.20±2.44△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1、2 d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性落枕患者治疗1、2、3 d的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治疗1 d总有效 治疗2 d总有效 治疗3 d总有效
观察组 30 10(33.3)▲ 22(73.3)▲ 30(100.0)
对照组 30 2(6.7) 14(46.7) 30(100.0)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4 讨论
落枕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发病以成人较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冬、春两季多发。该病由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引起,以颈部肌肉疼痛、功能活动受限为临床表现,又称为失枕。《素问·骨空论》言:“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中医认为,患者平素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气血运行不畅,筋骨活动失调,或复遭风寒侵袭,导致经络不畅,气血凝滞,“不通则痛”,发为落枕。该病一般多无外伤史,属急性发病。发病过程为入睡前无任何症状,睡醒后一侧颈部有疼痛、酸胀感,疼痛可向上肢或肩背部放射,颈部及肩背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者头部可歪向病侧。落枕患者颈项不能自由旋转、仰俯,旋转时常需与上身同时转动,以腰部代偿颈部的旋转活动;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常有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改变。故治疗该病应以疏经活络、调和气血为主,以缓解颈项部筋肉拘挛。《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落枕分为瘀滞、风寒两种证型[4]。瘀滞证表现为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患侧,局部有明显压痛点,有时可见筋结,舌紫暗,脉弦紧。风寒证表现为颈项背部僵痛,拘挛麻木,可兼有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在临床诊疗落枕过程中,医者需注意与颈椎小关节紊乱症、颈椎半脱位相鉴别。颈椎小关节紊乱症常见患者颈部一侧或两侧肌肉酸痛,晨起后疼痛加重,稍活动后减轻;棘突上或棘突一侧韧带压痛或明显增厚,X线片可见小关节轻度增生或关节间隙模糊。颈椎半脱位患者多有外伤史,表现为颈项强直,功能活动受限,动则痛剧,重者可出现肩部及上肢疼痛,两手拇指和食指有麻木感;颈部肌肉轻度紧张,头部稍向前倾,损伤棘突有压痛,X线片可明确诊断[5]。在诊断为落枕治疗前需谨慎鉴别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灵枢·经脉》言:“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小肠经循行过肩、颈,可治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肢节酸痛者,可取输穴治疗。《灵枢·杂病》言:“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这说明针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可以治疗落枕。后溪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难经·二十八难》言:“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主要循行于人体腰背后正中线上,是调节阳经气血的总督,是脊柱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故针刺后溪可对颈项部有疏通经脉、调和气血的作用。承浆属于任脉,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奇经八脉考》指出,承浆为手足阳明经、督脉、任脉之会。《胜玉歌》言:“头项强急承浆保。”针刺承浆可改善患者颈项部不能后伸的情况。外劳宫穴属于经外奇穴,又称落枕穴,具有疏经活络、祛风止痛功效,可治疗落枕。取此三穴针刺可疏通经络,治疗肩颈部疼痛,改善患者颈项部左右转侧及前后伸受限问题。
 
耳穴疗法是一种用于耳郭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黄帝内经》对耳与经脉、经别的关系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气别走于耳为听。”《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由此可见,耳与十二经络的关系很密切[6]。耳穴是耳郭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位,也是脉气输注的所在[7]。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病变时,耳郭上相应部位的耳穴就出现各种阳性反应,用适当的方法刺激阳性反应点,就可以对疾病的病理过程发生影响,促其逆转或消除。
 
在观察组患者中选取相应耳穴部位,以达到通经活血的目的。在治疗落枕时,由于其疼痛及活动受限的部位在颈项部,在耳穴检查时,探查相应取穴部位的阳性反应点,在耳郭前后的颈椎部位阳性反应点取穴,以强刺激治疗。取锁骨、肩、颈椎、颈后三角区按压以缓解颈项肩部肌肉的痉挛,其中颈后三角区是由耳郭背面的颈3、颈4,颈6、颈7及耳大神经点构成的等边三角区[8]。其中,耳大神经点是治疗颈肩综合征的要穴,属于五大神经刺激点之一,又是五大活血要穴之一。耳大神经从C2、C3出椎间孔,在耳郭部位支配颈、肩、锁骨、枕,取耳大神经点可以缓解肌肉紧张痉挛,消除疼痛,可用于治疗颈椎病、肩背痛、肩周炎、上肢麻木、落枕、多发性肌纤维炎和耳郭神经痛等,有“耳大神经通肩背”之说[7]。贴压前先按摩耳郭,使耳郭充血,经络气血循环旺盛,以增强耳穴贴压治疗效果。在耳郭前后配穴,双手指对准贴压的阳性反应点,逐渐在穴位上施加压力,从轻到重,直到穴位处有酸、胀等得气感为宜,如贴压后无得气感,需在贴压时边按边移动贴压部位,调整贴压方向直至得气,此操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垂体、肾上腺活动,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促进疼痛减轻和消失[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2 d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3 d后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3 d后,观察组NRS评分、NDI量表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与传统的毫针针刺相比,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落枕时间可能更短,可以减少患者的治疗次数及费用,对有针刺恐惧感的患者也更易于接受。耳穴贴压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经济实用,疗程短,充分发挥了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纳入样本量较少,属于单中心临床研究,下一步应多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增加样本数及客观指标,进一步探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急性落枕的机制。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申珊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一篇:颈背部酸痛活动受限,落枕穴,揉手背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