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手机、计算 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使用, 以及现代人们生活和工 作方式的变化,使得患颈椎病的人群越来越多,且患 病年龄呈年轻化发展 [1] 。临床上将颈椎病分为 6 种 类型 [2] ,早期的颈椎病多是以颈型颈椎病为主,占 所有颈椎病的 40% [3] 。如果对颈型颈椎病进行有效 的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并最终达到治愈 的目的,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恶化,发展为其他类型 的颈椎病。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 应点治疗颈型颈椎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6 年 4 月至 2017 年 10 月在北京首都国际机 场医院针灸门诊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 90 例,根据 患者初诊顺序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以 1︰1 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 45 例,1 例因公 出差无法完成疗程治疗而脱落,共完成 44 例;对照 组 45 例,1 例外出探亲而脱落,1 例因同时接受了药 物治疗而剔除,共完成 4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 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具有可比性,详见表 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外科学》 [4] 中关 于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 等感觉异常;②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颈肌紧 张,有压痛点;④X 线片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侧位 片可见椎体间关节不稳或有轻度梯形变。 (2)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 标准》 [5] 中关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辨证诊断标准。 颈、 肩、 背部及上肢刺痛, 痛处固定, 伴有肢体麻木; 颈部僵硬、活动不利;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 弦细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0 岁; ③影像学检查未见骨折、滑脱及椎间盘突出等;④患 者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类型颈椎病的患者;②因肿瘤、结核 及急性外伤等其他原因导致颈肩部疼痛的患者; ③合 并严重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及肝肾功能不全者; ④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采用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法。 取穴: 选取颈 部和肩背部阳性反应点。 根据患者主诉, 在患者颈椎两 侧、背部、肩部寻找压痛点,即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点。 大部分患者是单侧发病,部分患者双侧均有阳性反应 点,每次选穴不多于 5 处。操作:患者取坐位、俯卧或 侧卧位,针刺部位用 75%乙醇常规消毒,根据患者 体型胖瘦,选用 0.30 mm×40 mm 或 0.30 mm×50 mm 一次性毫针,于阳性反应点与皮肤呈 45°角斜刺快 速进针,针刺深度 15~40 mm,达到肌肉层中间,施 提插捻转手法至局部酸胀感,之后将针提至皮下,分 别于左右各呈 45°角刺入,得气后将针提至皮下;邻 近颈椎骨和肩胛骨的阳性反应点,再直刺深入至骨, 行提插手法,直入直出,以局部酸胀为度,最后深刺 至骨面留针。不宜深刺的穴位单用合谷刺法,在肌肉 层中间留针。于同侧两组穴位连接脉冲电针仪(长城 牌 KWD-8081Ⅰ) ,疏密波,频率 2 Hz/100 Hz,强度 以患者耐受为度。局部配合 TDP 灯照射。
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针刺,参照梁繁荣主编的“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6] 中关于颈椎病的治疗方 法。取穴:主穴取天柱、风池、曲池、外关、C 4 ~C 6 夹脊穴、阿是穴,配合活血化瘀穴阴郄、膈俞。患者 取坐位或俯卧位,选用 0.30 mm×40 mm 一次性毫针 进行直刺,深度达 15~25 mm,皆采用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于同侧 C 4 夹脊穴和 C 6 夹脊穴连接电针仪,左 右各一组,波型、频率和强度同观察组,局部配合 TDP 灯照射。
两组均隔日治疗 1 次,每次 20 min,10 次为一 疗程,治疗 1 个疗程后进行综合疗效评定。
表 1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岁 病程/月
男 女 最小 最大 平均( x s ) 最短 最长 平均( x s )
观察组 44 21 23 21 60 41±10 0.3 36 12.3±10.9
对照组 43 20 23 22 60 42±9 0.4 36 12.4±10.8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参照颈椎病临床评 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 [7] 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8] 拟定,包括疼痛程度、疼痛范围、压痛 程度、压痛点数量、颈椎活动受限程度 5 个方面。每 个方面按照症状轻重程度分别以 4 个等级计分, 最低 0 分,最高 3 分,总分 0~15 分,评分越高表明症状 越严重。 (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9] :患者根据 自身疼痛程度在 VAS 标尺上进行计分, 从 0 到 10 分, 评分越高,表明疼痛越重。
两组均于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行病 情评估。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8] 和《临床 疼痛治疗学(修订版) 》 [10] 拟定,根据临床症状体征 变化和 VAS 评分改善率进行评定。VAS 评分改善率 =[(治疗前 VAS 评分-治疗后 VAS 评分)÷治疗前 VAS 评分]×100%。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 功能恢复正常, VAS 评分为 0; 显效: 症状明显缓解, 颈肩背部疼痛及颈椎功能明显改善, VAS 评分改善率 >60%;有效:症状有所改善,颈肩背部疼痛和颈椎 功能有所缓解,VAS 评分改善率为 30%~60%;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VAS 评分改善率<30%。
3.3 统计学处理
由第三方人员进行盲态评价,采用 SPSS 17.0 软 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 s ) 表示,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使用 两独立样本 t 检验,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 分析,计数资料用 χ 2 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症状体征评分 比较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 结束后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 <0.05) ;首次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P >0.05)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 ( P <0.05) 。 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评分的球对称检验分析不满 足球对称假设( P <0.05) ,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 存在相关性,故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 组内不同时间点的症状体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组间多元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见表 2。
表 2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
体征评分比较 (分,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 44 10.30±2.39 7.25±2.43 1) 1.66±1.94 1)2)
对照组 43 10.37±2.39 7.91±2.47 1) 2.72±2.50 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比 较, 2) P <0.05。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 VAS 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首次治疗后、治疗结 束后 V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 P <0.05) , 说明两组均有较好的即刻止痛效果; 组间首次治疗后 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结 束后,观察组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 P <0.05) ,说 明观察组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使用重复测量方 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 VAS 评分的球对称检验分析 不满足球对称假设( P <0.05) ,说明重复测量数据 之间存在相关性,故采用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 VA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组间多元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05) 。见表 3。
表 3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
VAS 评分比较 (分, x s )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首次治疗后 治疗结束后
观察组 44 6.66±1.46 4.00±1.24 1) 0.77±0.94 1)2)
对照组 43 6.70±1.60 4.49±1.32 1) 1.28±1.18 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 <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比 较, 2) P <0.05。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愈显率为 84.1%,优于对照组的 65.1% ( χ 2 =4.144, P <0.05) ,见表 4。
表 4 两组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临床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 效率/% 愈显 率/%
观察组 44 23 14 7 0 100.0 84.1 1)
对照组 43 17 11 15 0 100.0 65.1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0.05。
4 讨论
颈型颈椎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颈椎病, 症状大 多比较轻,主要以颈肩局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颈肩部 及后背疼痛、酸胀,活动受限,少数患者有一过性上 肢麻木。如果错过早期治疗时机,就会发展为更加严 重的颈椎病。 现代医学认为颈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长 期姿势不当,肌肉韧带张力改变,椎体失稳,内外平 衡失调, 影响局部血管神经功能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 症状 [11] 。中医学并没有颈椎病的专门论述,但对其 症状表现描述较多,如“项强” “颈痛” “筋急” “肩 背痛”等,归为“痹症”范畴 [12] 。认为其发病多因 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致使脉络不痛,关 节不利,筋急拘挛;加之风寒湿等外邪侵袭,阻滞经 络,气血运行不畅,发为痹症;或是外力损伤、慢性 劳损、气血瘀滞,经络闭阻而导致颈肩部疼痛。其证 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合谷刺、输刺取自《灵枢·官针》中关于五刺的 论述,包括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 5 种 刺法,用以治疗五脏所属疾病。合谷刺是左右斜刺如 鸡爪状, 将针刺入分肉间, 用于治疗肉痹。 脾主肌肉, 故合谷刺与脾相应。输刺法是直入直出,将针深刺至 骨,用来治疗骨痹,故输刺与肾相应 [13] 。阳性反应 点是颈型颈椎病的疾病反应点, 是治疗的关键点 [14] 。 颈型颈椎病的根本病因是颈椎骨质的变性, 外在表象 为肌肉的痉挛疼痛 [15] ,故采用合谷刺法缓解肌肉疼 痛以治其标,输刺法改善颈椎骨质变性以治其本,采 用合谷刺配合输刺法,达到表里同治、标本兼治的 目的。
对照组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参考“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6] 中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颈椎局部取风池、天柱、夹脊穴和阿是穴,远部循经 选取曲池和外关穴,同时辨证选用阴郄、膈俞穴,并 配合电针治疗和 TDP 灯照射,达到活血祛瘀、行气 止痛的功效, 体现了中医针灸取穴规律和辨证论治原 则。大量的临床报道和研究 [16 - 18] 表明,该法是临床 常用的治疗方法,且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本研究 中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 100.0%,愈显率达 65.1%, 临床疗效显著,故将此法设为本研究的对照方法,具 有较强的说服力。
本研究采用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的治疗 方法,具有取穴精、用针少、患者容易接受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表明, 合谷刺配合输刺阳性反应点和常规 针刺均能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 虽然首次治疗后的即 刻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结束后,合谷刺配合输刺 阳性反应点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是治疗颈型颈椎病 行之有效的方法。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黄外军 姜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