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颈椎病>正文

针刺大椎和百会为主穴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散见于中医“眩晕”“痿证”“项强”“痹证”等病证的论述中, 认为颈部症状的病机为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而头部症状多与气血不能濡养脑窍相关。治疗原则颈部以疏经通络为主, 头部以滋养脑窍髓海为要。笔者治疗时以针刺百会、大椎为主穴, 通过温通达到治疗效果, 现将1例典型病案分享如下。
 
患者, 女, 33岁, 主因“间断颈部困痛伴头晕3个月”于9月13日就诊。患者长期坐位伏案工作, 3个月前劳累后出现颈部困痛伴头晕, 症状每于转头时加重, 先后辗转于多家医院, 排除颈部血管、头颅病变、位置性眩晕等致病因素, 颈椎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 颈3/4、4/5椎间盘轻度突出。刻下症:颈部困痛伴头晕, 精神欠佳, 饮食尚可, 睡眠可, 大小便正常。诊断:颈椎病。辨证立法:患者长期低头工作, 颈部经络受损, 气血运行不畅, 故见颈部困痛, 不能荣养脑窍, 故见头晕, 治以疏经通络, 荣养脑窍。针刺处方:大椎、百会、颈夹脊穴。操作:大椎直刺行捻转补法, 以穴周出现红晕为度;颈夹脊穴直刺行提插法, 以穴周出现红晕为度;百会斜刺行捻转补法, 以得气为度, 留针30 min。第1次针刺后患者颈部困痛症状已有较大改善, 头晕症状较前减轻, 嘱患者避免低头伏案工作。9月15日第3次治疗后, 患者颈部困痛已有明显改善, 头晕症状大为好转, 尊“效不更方”之旨, 继续当前处方治疗。9月17日第5次治疗后, 颈部已无明显不适, 头晕症状明显改善, 嘱患者院外避免长期低头工作, 适当颈椎操锻炼。
 
按语:中医骨伤科学将颈椎病归入“筋伤”范畴, 关于筋病的治疗, 《灵枢·经筋》云:“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燔针即为火针, 借外火助内阳以温通经络, 通过腧穴将火热导入人体, 激发经气, 鼓舞气血运行, 壮盛脏腑阳气, 使气血通畅, 通则不痛。此法旨在通过借火助阳, 达到疏通经络之目的, 而针刺大椎在治疗颈椎病时也是通过温阳达到治疗的作用。
 
大椎位于背部极上, 背为阳, 本穴为阳中之阳, 调益阳气之总纲, 又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 为阳气充足之所, 刺之可激发阳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王冰注曰:“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 内化精微, 养于神气, 外为柔软, 以固于筋。”临床出现神或筋的病变时, 提示从调理阳气的角度治疗。阳气在内温煦五脏而养神, 在外则温养全身筋脉之气。阳气温养人之神, 才能有正常的意识及思维活动;阳气温养人之筋, 才能使之张弛自如, 肢体运动灵活[1]。可见阳气有养筋、养神的效果, 对于属于“筋伤”范畴的颈椎病有着良好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颈椎病与督脉、手足太阳经相关,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 故针刺大椎可调节三经, 进而改善症状。百会同样为督脉经穴, 别名“三阳五会”, 意为百脉交会之处, 主要功效为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通督定痫。在颈椎病的治疗中, 主要取升阳、通督的作用, 临床上通常将升阳举陷用于治疗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等症。而此处的升阳在于升举阳气, 针刺大椎激发阳气, 阳气性本升散, 百会的升阳作用可进一步强化这一过程, 起到类似中药七情配伍中“相使”的作用。临床中, 针刺大椎、颈夹脊后, 行适当手法, 穴位处会逐渐出现红晕, 为得气现象, 此时红晕呈弥散性走行, 当加刺百会后, 红晕会有明显上升趋势, 素体强盛、神气敏感、气血滑利者, 红晕甚至可呈现为三角形尖端上升。且大椎、百会二穴同属督脉, 二者配合可以更好地达到通督的作用。颈椎病有时也会伴发头部症状, 脑为髓海, 元神之府, 阳气者, 精则养神, 大椎对于该症状的治疗原理主要在于阳气对神的温养, 在于精微物质与能量的上达于脑。百会尚有醒脑安神的作用, 加之阳气精则养神的作用, 改善头部症状的作用更为明显。
 
有学者查询文献, 总结针刺以百会、大椎为主穴治疗的疾病有33种。按照所属系统, 对疾病进行归类总结, 发现百会、大椎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应用最为广泛, 约占75.57%, 少量应用于运动系统、五官系统、精神障碍系统等疾病[2]。二穴搭配治疗颈椎病的文献尚少, 中医讲求“治病求本”, 各型颈椎病均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椎间关节退变, 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血管、交感神经及脊髓, 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调养颈椎才能对各型颈椎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临床应用中以大椎、百会结合局部取穴治疗各型颈椎病, 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珂, 纪立金.“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刍议[J].辽宁中医杂志, 2016, 43 (9) :1866-1868.
[2]王亚飞, 曹利超, 柳佳彤, 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百会、大椎穴的临床应用[J].山东中医杂志, 2018, 37 (3) :216-219.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磊 吕玉娥

上一篇:筋骨理论 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的原则

下一篇:针刺调节脊柱两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