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点员利针深刺加灸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髌骨软化症 (patellar chondromalacia) , 又称髌骨软骨软化症、髌骨软骨炎, 是膝关节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一般好发于青壮年, 尤其多见于运动爱好者, 髌骨软骨软化症因髌骨软骨面在慢性损伤、创伤后, 髌骨面软骨发生肿胀、侵蚀、破碎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从而引起髌股关节面发生异常改变, 出现以膝关节髌骨后疼痛为主、上下楼或半蹲位时疼痛加重及前膝痛等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笔者在临床中主要采用应力点员利针深刺加灸的方法治疗该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湘雅博爱康复医院骨关节康复科和中医康复科门诊患者, 把患者按就诊顺序编码用SPSS16.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 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男24例, 女19例, 年龄18~55岁, 平均年龄 (35.2±6.4) 岁;对照组男25例, 女18例, 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 (37.4±7.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筋伤学》[1]:起病缓慢, 膝部隐痛, 患肢乏力, 续则髌后疼痛, 劳累后疼痛加重, 上下楼梯或蹲下站起时疼痛加重;膝部可有畸形, 如膝内外翻和高低髌骨等;患者膝关节隐痛, 乏力, 髌骨边缘及周围软组织压痛, 上下楼、半蹲位时及劳累后疼痛加重, 休息后即消失, 髌骨后压试验阳性, 有粗糙感, 压髌绷紧试验阳性, 膝关节运动范围正常 (膝关节过伸时有痛感, 对髌骨加以挤压则疼痛加剧) ;X线可见髌骨边缘骨质增生, 髌骨关节面粗糙不平, 软骨下骨硬化, 髌股关节间隙变窄等改变。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2) 受试者17~60岁; (3) 无明显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 (4) 无针灸禁忌症并能按计划坚持完成者; (5) 患者治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髌骨软化症诊断标准者; (2) 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脏器疾病者; (3) 治疗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等患者; (4) 合并有骨肿瘤、骨结核及非特异性炎症患者; (5) 其他不适宜针灸等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应力点定位
将髌骨分3等份, 内、外侧上、下1/3点和中间点作为针刺进针点。
2.1.2 员利针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膝关节下部垫高约3 cm的薄枕使膝关节呈35°左右, 针刺部位局部络合碘消毒, 采用直径0.8 mm、长50 mm员利针 (苏州环球针灸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外侧应力点进针时, 将髌骨从内侧略向外侧推, 使髌骨与股胫关节面间隙打开, 从应力点向髌骨中央嵴方向刺, 针刺深度约40 mm左右;同理, 针刺内侧应力点;再取犊鼻和内膝眼, 往髌股关节间隙方向刺, 平补平泻。
2.1.3 温针治疗
将3 cm长的艾柱放置在针柄上, 点燃, 为避免局部烫伤在温针腧穴的皮肤周围垫隔热片。待艾柱烧烬后, 去除灰烬取针。每穴3壮,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常规针刺治疗根据中医传统循经取穴[2]: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阳关、梁丘等穴;常规操作:局部皮肤络合碘消毒, 取0.35 mm×40 mm华伦牌毫针, 施以平补平泻, 以针感向膝关节深部放射传导为佳;上述腧穴施以温针, 步骤同治疗组。每穴3壮, 每日1次, 7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3]评定膝关节功能, 评定内容包括疼痛、不稳定、绞锁、肿胀、上下楼梯、下蹲、跛行及需要支持等8个方面指标, 总分为100分。分值越小表示功能障碍越严重。
采用JOA评分[4]评定膝关节炎疗效, 内容包含以下4个方面: (1) 疼痛, 能步行 (分7级, 总分30分) ; (2) 疼痛, 能上下楼梯 (分6级, 总分25分) ; (3) 屈曲角度及强直、高度挛缩 (分6级, 总分35分) ; (4) 肿胀 (分3级, 总分10分) 。总分100分, 分值越小表示临床功能受限越严重。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膝部无疼痛, 活动无不适, 髌骨研磨试验阴性;显效:膝部疼痛明显消失, 日常行走活动不影响, 上下楼梯及半蹲时轻度疼痛, 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有效:膝部疼痛改善, 活动时仍有轻度疼痛, 髌骨研磨试验阳性;无效:症状无改善, “软腿”及“假交锁”情况加重, X线检查发现髌骨周围及软骨下有骨刺形成。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JOA评分的数据用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Lysholm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后Lysholm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4.2 两组JOA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1、2个疗程后两组较治疗前评分均提高 (P<0.05) , 提示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改善, 且2个疗程后,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治疗组更具优势。见表2。
3.4.3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4 讨论
中医学认为髌骨软化症属于“痹症”“鹤膝风”等范畴,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膝者, 筋之府, 屈伸不能, 行则偻附, 筋将惫矣”。此病的发生因机体肝肾亏虚、慢性损害复受外邪内侵, 致膝关节局部脉络痹阻, 气血失养而致。
髌骨是构成伸膝装置的关键结构之一, 具有保护膝关节、维持膝关节在半蹲位的稳定性的功能, 能防止膝关节过度内收、外展和伸屈活动。目前有国外学者认为髌骨软化症是多种因素导致髌股关节的应力紊乱, 压力主要集中在髌股外侧关节, 而内侧关节缺乏应力, 内外侧受力不均衡, 从而导致髌股关节面软骨异常磨损[6]。也有学者研究[7,8,9,10]发现髌骨软化症的发病因髌骨软骨面异常劳损, 导致髌股关节面应力失衡, 继而髌骨与股骨关节面的错位滑动而致病, 故调整髌骨周围力学平衡, 减轻髌股关节的应力是治疗髌骨软化症的重要目的之一。
员利针为九针之一, 以经络理论和经筋学说为指导,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 疏通经络, 调畅气血, 散除局部气血壅滞, 可使痹阻经脉畅通, 通则不痛; (2) 经筋不通则结为病, “经皆可结, 结者皆痛”, 员利针疏散经结, 松筋解除结节挛缩等病理现象, 纠正经筋失衡; (3) 员利针以痛为俞, 采用解剖和运动力学来定进针点, 作用于病变部位, 直达病所, 调和阴阳, 协调机体平衡[11,12]。
《灵枢·九针论》记载:“员利针, 取法于氂针, 微其未, 令可深内也, 长一寸六分, 主取痈痹者也”, 0.8 mm×50 mm规格员利针较常规毫针粗、长, 擅疗痛痹, 用其直至应力部位, 疏通经络, 消肿散结, 加之于艾火, 温通经脉, 濡养气血, 激发机体阳气, 二者合用舒筋利节而蠲痹除痛[13]。《备急千金要方》曰:“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 针以开导之, 灸以温暖之”, 员利针和艾火合用共凑温养筋脉、消痞散结、活血益气之效。现代研究证实温针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松解粘连, 促进渗出物吸收, 消除局部软组织水肿, 清除损伤局部无菌性炎性物质, 对髌骨软骨面的营养状况及对髌股关节面的微循环的改善起着积极的作用[14,15,16]。员利针深刺加灸既能改善临床症状, 又能改善髌股关节微循环, 促进局部炎性致痛物质的吸收, 降低关节内压, 加强关节的稳定性[17,18], 加之辅以科学宣教, 纠正不当姿势, 改善髌股关节内应力平衡, 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方法对髌骨软化症均有临床疗效, 但应力点员利针深刺加灸对髌骨软化症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温针组, 且该方法简便廉效, 值得推广。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贾海鹏 向慧竹 龚欣 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