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肛肠科>脱肛_肛裂>正文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 中医内治法是治本之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肛周化脓性汗腺炎15例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是一种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炎性疾病。其病变范围较广, 局部隆起, 多呈弥漫性或结节性, 皮肤窦道溃口较多, 有脓液, 皮肤色素沉着, 窦道不与直肠相通。属中医学“串臀瘘”“蜂窝瘘”范畴。其发病率不高, 临床研究报道较少, 但本病患者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 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 恶变率为3.2 %左右[1], 所以本病的治疗效果研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化脓性汗腺炎治疗一般采用全部瘘道切开暴露的方法, 虽然引流通畅, 但存在切除范围广、损伤修复慢、需要二期植皮等不足, 且术后肛周纤维疤痕收缩而致局部变形。我科采用手术 (顶端切除加拖线引流术) 配合中药治疗,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短, 防止复发, 有效地解决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由于窦道蔓延广泛, 反复感染而难以愈合的问题。
 
笔者为提高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水平, 回顾性分析了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2年1月~2018年1月采用手术配合中药治疗的15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患者的诊疗经过, 为进一步探讨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5例, 其中男11例, 女4例;年龄18岁~45岁, 平均 (29.3±7.2) 岁;病程6个~56个月, 平均 (24.3±18.3) 个月。均为符合肛周手术适应证的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患者, 首次就诊者12例;曾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复发者3例, 均经超声MRI检测出病灶, 病灶分布于肛门周围及臀部3 cm~24 cm范围之内, 或伴有痤疮, 或体型肥胖, 或吸烟史等易感人群。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肛周化脓性汗腺炎表现者;②符合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超声或MRI诊断标准者;③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 反复发作, 有蔓延趋势者。
 
1.3 排除标准
①复杂性肛瘘:内口多在肛隐窝处, 瘘管较深;肛门周围克罗恩病:有明显的肠道炎症病史, 又有不易愈合的窦道和瘘口。②合并糖尿病或凝血功能不全。③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
手术前晚甘油灌肠剂110 mL清洁灌肠。麻醉:骶管阻滞麻醉。方法:患者取侧卧位, 根据术前超声、MRI检查结果, 用标记笔标记所需切除的病变范围:对于比较大的创面 (2 cm~5 cm) 统一采用拖线引流术, 用圆头探针从其一瘘口探入, 沿瘘道走向, 根据硬结分布情况贯穿腔部, 从相应的另一瘘口穿出探针。如瘘道纤维化明显, 可用弯钳撑开扩大瘘道。探查瘘道走向后, 切除瘘口部疤痕组织, 扩大瘘道口, 刮匙充分搔刮瘘道内坏死组织, 瘘道之间分别贯穿置入7号丝线 (5根) 引流。而小瘘道 (小于2 cm) 采用单纯顶端切除术:切除瘘道两侧, 只留瘘道基底部, 以便周围上皮长入。手术时用弯钳暴露化脓性汗腺炎瘘道的基底, 修剪时必须至正常组织边缘。两种方法结合不留死腔。术中用刮匙刮除脓腔及窦道内的坏死组织及残留脓液, 送检进行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该病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链球菌、厌氧菌和类白喉杆菌等[2]。
 
2.2 术后处理
①静滴对于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②术后次日起, 每日早晚换药各1次, 换药时采用生理盐水冲洗, 转动丝线, 拭净瘘管创面及丝线上的脓腐组织, 拭干管道及创面的分泌物, 将九一丹 (提脓祛腐药) 放在丝线上并拖入瘘管内。7 d~10 d引流创面及丝线上无明显脓性分泌物后, 先拆除拖线3根, 隔天再拆除2根。丝线全部拆除后, 创面纱布包扎, 垫压棉垫坐压, 每天累计4 h。一般持续1周左右瘘道管腔缩小黏合, 创面愈合。③术后次日口服自拟清热利湿中药汤剂:苍术、黄柏、川牛膝、黄芩、山栀、生石膏、寒水石、夏枯草、虎杖、白花蛇舌草、生山楂、制大黄、车前子、制大黄、丹参、生甘草、皂角刺。水煎服用, 每天1剂。热毒炽盛者加金银花、连翘;虚热者加青蒿、地骨皮;疼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徐长卿。待拖线拆除后期, 去苍术、黄柏、川牛膝、黄芩、山栀、加玄参、生地、麦冬, 养阴增液。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1个~2个月, 以巩固疗效, 减少复发。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中有关标准[3]判定。治愈:症状、体征均已消失、创面愈合;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假性愈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1天至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
 
3.2 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配合术后中药口服, 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切口感染, 经清创引流后痊愈;切口平均愈合时间 (19.7±2.6) d。病理结果显示:15例患者的病灶组织均呈化脓性汗腺炎性病理变化。15例患者均痊愈, 完成了6个月~2 a的随访, 均未复发。
 
4 讨 论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特点:大汗腺感染引起的皮内或皮下组织的炎症。本病好发于20岁~40岁青壮年, 肥胖多汗、吸烟、伴痤疮者多发, 与本病主要为局部皮肤顶泌汗腺腺管阻塞导致真皮深部腺体炎症, 顶泌汗腺的发育与雄激素调控有关, 故本病多发于顶泌汗腺分泌活跃的青春期男性[4]。其特点为肛周、会阴及臀部反复出现疖肿、炎症, 皮肤紫暗、变硬, 形成相互交通的瘘管, 片状瘢痕, 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若继发感染, 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炎症侵犯肛门括约肌可造成括约肌纤维化, 影响肛门功能。
 
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配合中西药物治疗。
 
在1983年Culp[5]指出, 化脓性汗腺炎是真皮深层的病变, 治疗首选外科手术, 顶端切除术方法简单, 引流通畅, 但是存在全部瘘道创面敞开、愈合时间长、术后肛周皮肤疤痕明显的缺点。笔者结合中医“腐脱新生”“以线代刀”的优势, 利用拖线疗法[6], 疏通经络, 活血祛瘀, 调整局部气血运行功能, 促使毒随脓泄, 邪去而正复, 从而促进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方式采用中医微创手术理念, 在进行拖线的同时, 对于小窦道仍然保留了开放式创面的优势, 便于引流, 也减少术后感染复发的概率, 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减轻患者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中医内治法是治本之法, 根据中医“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的理论, 《诸病源候论》强调五脏功能失调是导致肌肤疖肿的主要原因[7]。内治法的关键是其病机辨证。青壮年气血充盈, 多肝火偏旺, 发病部位又为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 会阴部亦为所络, 故可将本病病位定位于肝。由于臀部属下焦, 潮湿多汗, 加之肝经湿热之邪下迫, 邪毒壅积皮肤之间, 搔破染毒, 瘀滞更甚, 蕴结成疮, 而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故《内经·灵枢痈疽》说“营气不从, 逆于肉里, 乃生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汗出见湿, 乃生痤弗。”治疗初期当以清肝利湿为主, 方用苍术、黄柏、川牛膝取三妙丸之意, 为清利下焦湿热常用方剂, 黄芩、山栀、生石膏、寒水石清热泻火, 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虎杖、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 夏枯草软坚散结, 皂角刺消肿托毒外出, 生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中医讲“脓本气血化生”。后期溃脓后恐清热苦寒之药物耗伤阴液, 宜增加养阴增液之品如:玄参、生地、麦冬以补益阴液, 化生气血。西医学认为, 本病青春期易发病, 与体内激素失衡有着密切联系, 调节脂质代谢异常为避免复发关键,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白花蛇舌草、生山楂、制大黄等可祛脂, 调节脂质代谢, 丹参具有抗雄激素、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甘草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可抑菌消炎。预防与调护:注意肛门清洁卫生, 保持局部干燥;避免居住潮湿环境;减轻体重, 控制吸烟;口服中药养阴清热化湿等避免复发。
 
参考文献
[1] 汪丽娜, 赵向东, 姚伟, 等.肛周化脓性汗腺炎手术治疗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9, 15 (5) :369-370.
[2] 王天夫.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的诊疗方案探讨[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7, 29 (5) :348-349.
[3] 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M].第2版.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3:329-330.
[4] Scuderi N, MonfrecoIa A, Dessy L A, et al.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A Reriew [J].Skin Appendage Disorders, 2017, 3 (2) :95-110.
[5] 李雨农.中国肛肠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440-441.
[6] 王琛, 姚一博.拖线疗法在肛瘘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 (12) :1203-1205.
[7] 赵元辰, 苏婷, 贾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会阴、肛周化脓性大汗腺炎[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 (2) :84-85.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高晶 程思雨

上一篇:清热解毒外洗法在肛周脓肿术后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