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皮肤性病>荨麻疹>正文

灯芯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簇 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显著神经痛 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 本病应早期综合治疗以避免产生 PHN,减 少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针灸是综合治疗带状疱疹 并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干预措施 [1] 。灯芯灸为民间 沿用已久的一种简便疗法,是通过灯芯火对经络皮部 的热刺激,以激发经气,疏通经脉,促进气血运行,扶正 祛邪,属于中医火热灸法中的一种。 闽南一带民间用灯 芯灸治疗带状疱疹获得独特疗效。 近年来,笔者采用此 疗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具有显效快、治疗周期短、 不良反应小、后遗神经痛少等优点。笔者采用灯芯灸 治疗本病,比较灯芯灸与普通针刺疗法对急性期带状 疱疹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 例患者均为 2013 年 9 月至 2017 年 12 月泉州 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32 例。 采用简明统计软件生成随机号及相应的分组数, 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拆号,严格按照随机分组进行治 疗。 治疗过程中有 4 例患者脱落,每组 2 例。 最终共收 集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30 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 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 1。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性别(例) 年龄 ( x ± s ,岁) 病程 ( x ± s ,月) 男 女
治疗组 30 17 13 51±16 2.93±1.57
对照组 30 18 12 54±16 3.10±1.56 
2 / t - 0.069 0.90 0.41
P - 0.79 0.37 0.68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4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 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中“蛇串疮”诊断 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关于带状疱 疹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②年龄 18~70 岁;③ 出现疱疹在 1~7 d 内,未经过抗病毒和镇痛治疗者; 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 服从课题组安排者。

1.4 排除标准

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 耳带状疱疹, 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 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 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 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 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 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 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 个月内应 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1] 。

1.5 剔除标准

①已进入试验而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符合排除 标准者;②未按设计方案完成试验,有明显的干预因素 影响疗效判定或安全性判定者。

1.6 脱落标准

符合纳入标准且至少接受过 1 次本试验所规定的 治疗方案,但未完成整个临床试验方案且未痊愈者。 ① 试验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意外事件,不宜继 续接受试验的患者;②试验期间病情恶化,有可能发生 危险而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患者;③试验期间因其他 原因致病情恶化或死亡的患者;④试验期间不愿继续 接受治疗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两组基础治疗均予以盐酸伐昔洛韦片(丽珠集团 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60079,规格为300 mg)口服, 每次 300 mg,每日 2 次;维生素 B1(广东华南药业集团 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4023349,规格为 10 mg)口服, 每次 10 mg,每日 3 次。10 d 为 1 个疗程。

2.2 治疗组

采用灯芯灸治疗。 察看疱疹的分布,明确施灸部位, 确定“蛇头” “蛇尾” 。选取干燥的灯芯草,将一端浸入 油中约 1 cm,于乙醇灯上将其引燃,术者以右手拇指、 食指、 中指 3 指捏住灯芯草,露出约 2.5 cm,燃端向上, 快、 稳、 准地向选定的穴位点灸,此时从穴位点引出一 种气流,把灯芯头部爆出,并发出清脆的啪啪的爆粹声, 火随之熄灭。每次治疗先灸疱疹的“蛇头” “蛇尾”, 然后在距疱疹区域外 4~5 cm 处施以围灸(即在其上、 下、左、右点灸),而后再根据疱疹所损伤皮肤区域内 以间距4~5 cm选择疱疹施以围灸。 隔日治疗1次,10 d 为 1 个疗程。

注意事项:①务必全面检查出散在的疱疹,尤其注 意毛发里、耳后、腋下、会阴部等。以防止漏掉“蛇 头” “蛇尾” 。 ②施灸时尽量靠近施灸部位,灸前蘸取适 量胡麻油,将多余的油擦掉,点燃后,燃端向上,以免油 滴下灼伤患者;点灸时应快速、准确,以免灯芯过燃伤 及施术者。③施灸时应避开水疱部位及破溃皮肤。④ 灸后局部有灼热瘙痒感,防止抓破,保持干燥,勿沾水。

2.3 对照组

采用针刺治疗。 主穴取皮损局部阿是穴;配穴为夹 脊、支沟、后溪。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在阿是穴 边缘 0.2 cm 处用毫针进针,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以 15°角,沿皮下围刺,针距约为 1~2 cm。于后正中线 棘突下旁开 0.5 寸,取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 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针身与皮肤呈 45°向脊柱方向 进针,深度 30~40 mm。 后溪,针身与皮肤呈 90°进针, 深度 30 mm。每日 1 次,10 次为 1 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

采用国际通用的 VAS 来评价疼痛强度。用视觉模 拟评分法评定,0 表示不痛,100 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 最大疼痛强度,患者根据其疼痛强度作记号, “0” 至记 号间的距离即为痛觉程度评分。 患者在治疗前后,根据 自身实际感觉,在标尺上划出标记,标尺上对应位置的 数值代表疼痛程度,获得 VAS 评分值。 于第 1~10 天每 次治疗前、第 11 天各记录 1 次。

3.1.2 止疱时间、结痂时间

以出现疱疹作为起始时间,于第 1~10 天每次治 疗前、 第 11 天各记录 1 次;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水疱 未停止、未结痂),则在第 30 天、60 天、90 天随访后 遗神经痛发生率时记录。包括止疱时间(d),即水疱停 止新发的时间;结痂时间(d),水疱完全吸收、 结痂的时 间。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 中相关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皮疹消失,且无 后遗神经痛。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皮疹消退达到 60%以上,疼痛基本消失。 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皮疹消退达到 30%以上,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皮疹消退不足 30%,仍有痛感。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符合 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指标比较采 用配对 t 检验,组间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采用成组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 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止疱时间、结痂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对改善疱疹止疱、结痂时效上均优 于对照组( P <0.05),说明灯芯灸在缩短疱疹止疱、结 痂时间等方面有显著疗效。详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止疱时间、 结痂时间比较 ( x ± s ,d)
组别 例数 止疱时间 结痂时间
治疗组 30 3.23±1.17 5.93±1.17
对照组 30 3.90±1.16 7.43±1.10
t - 2.226 5.100
P - 0.030 0.000

3.4.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 VAS 评分比较 由表 3、表 4 可得出,两组治疗前 VA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 VAS 评分在不同时 点下降,即治疗第 1 天后、治疗第 3 天后、治疗第 5 天后、治疗第 7 天后、治疗第 9 天后、治疗后,分别与 上次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表明两组在缓 解患者疼痛方面均具有疗效;在治疗效果差异性上,治 疗第 1 天后、治疗第 3 天后、治疗第 5 天后、治疗第 7 天后、治疗第 9 天后、治疗后,两组的 VAS 评分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表明治疗组的疗效要 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第 1 天后、治疗第 3 天

灯芯灸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0%,愈显率为 86.7%,均优 于对照组的 86.7%和 6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表 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愈显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0 20 6 4 0 86.7 1)
100.0 1)
对照组 30 6 13 7 4 63.3 86.7
注:与对照组比较 1) P <0.05

3.5 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第 30 天、60 天、90 天随访记录后遗神经痛发生 率。对照组有 5 例患者符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 标准,发生率为 16.7%;而治疗组 0 例,发生率为 0.0%, 表明在预防和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治疗组优于对 照组( P <0.05)。

4 讨论

带状疱疹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 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阻滞肌肤而出现疱疹、疼 痛 [3] ;若失治误治,毒邪内陷,则多形成后遗神经疼痛。 《景岳全书·传宗录》:“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 阴阳而已。 ” 《临证指南医案·诸痛》华玉堂按:“虚实 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 ”在本病治疗中,以阴阳为 纲,寒热为纬,扶正驱邪,应以祛湿、 散寒、 祛风、 清热、 活血、补虚、理气等各随其法 [4] 。针灸治疗本病已经 作为临床常用的方法普遍运用,诸多文献报道运用针 刺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取得一定疗效 [5-8] 。 但针刺存在 一定局限性,例如治疗次数多,留针时间长,疗程长,对 中医辨证为虚寒性的带状疱疹疼痛治疗效果不明显 等。 本研究表明灯芯灸较普通针刺,具有疗效显著、 疗 程明显缩短、经济且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等优点。 关于灯火灸的最早记录见于 《五十二病方》 中 “点 燃绳端灸疣” 。灯火灸是用灯草芯、纸捻,或易烧之药 捻、 药线点燃以后,似雀啄状地快速点灼皮表的一种火 治法,属于焠法,以灯草芯、纸捻焠者,称作“灯火焠” “灯火灸” [9] 。灯芯草味甘、淡,性微寒,归心、肺、 小肠经,《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降心火,止血通气, 散肿止渴”,灯芯灸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引热邪外 发,宣通腠理,使郁火内毒有路外达,具有泻热解毒的 作用,同时具有温经通脉的作用,故能迅速控制新疹和 疱疹的发展,缩短病程促病好转。 如明代李梃 《医学入 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 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 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 [10] 。 ”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不仅能升高淋巴细胞亚 群,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和抗病毒能力 [11] ,而且还可以降 低神经兴奋性,提高患者痛阈,具有较长的镇痛后效 应 [12] 。 诸毅晖 [13] 认为不论是艾条灸、 艾柱灸或灯火灸, 都对机体造成轻微的热损伤;均是借助火力的温热性 外治疗法,对局部的皮肤构成轻微的烫伤,产生持续温 热作用,可促进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微循环,从而促 使神经损伤修复,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14] 。 灯火灸可使 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起 到消炎退肿的作用;灯火灸可使局部皮肤高度充血、 起 泡、 渗出液增加,甚至发生溃疡,这种刺激作用,传给体 内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恢复活跃和兴奋状态,并通过 中枢神经的作用,使白细胞增多,增强吞噬细菌的能力, 起到杀菌、抗炎、消肿、散结和止痛的功效 [15-21] 。此 法可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增强局部抗病能力,减轻 或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加快新陈代谢,防止疱疹扩散, 使疱疹迅速消失,促进淋巴循环,增强淋巴细胞吞噬能 力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 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抗 病防御能力 [22-25] 。

本研究表明治疗组对促进水疱吸收、结痂时效上 均优于对照组,两组 VAS 评分在不同时点下降,表明两 组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均具有疗效;两组的 VAS 评分 在各观察时点比较表明治疗组疗效要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在治疗第 1 天后、治疗第 3 天后疗效评分比较具 有显著性差异( P <0.01),治疗组治疗第 1 天后、治疗 第 3 天后与前次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01),表明从 近期疗效上来比较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能 在较短时间内更好地缓解疼痛。在预防和减少后遗神 经痛发生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来源:上海针灸杂志 作者:杨如杏 邱福山

上一篇:荨麻疹 风门、大椎,赶开瘙痒皮肤好

下一篇:荨麻疹取穴采用皮肤针疗法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