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皮肤性病>痤疮>正文

清热利湿法配合外治法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体会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 属于中医“粉刺”范畴, 俗称“青春痘”。痤疮在皮肤科中是常见病, 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和生活作息有了很大变化, 嗜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熬夜、压力增大及化妆品的乱用滥用都会导致痤疮发生, 其皮疹表现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严重时还会出现瘢痕, 甚者损容。根据痤疮患者心理量化分析显示, 该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也降低了其生活质量, 还有部分患者认为痤疮影响其择业[2]。贾颖老师师承于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赵尚华教授, 从事中医外科学临床、教学、科研20余年, 擅长用中药内治结合外治治疗乳腺疾病、皮肤病。笔者在跟师过程中观察贾颖老师应用清热利湿法配合外治法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显著。现将一些体会分享如下。
 
1 病因病机
《医宗必读》曰:“病不辨则无以治, 治不辨则无以痊。”阐明了在治疗疾病时, 首先要明确其病因病机, 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贾颖老师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脾、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脾、胃位于中焦, 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脾以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 脾升胃降协调, 共同促进饮食物消化吸收, 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疾病由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载“膏粱之变, 足生大疔”, 此处说明了饮食不当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外科启玄》认为本病“盖受湿热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饮食习惯有了很大改变, 嗜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 夏季偏好生冷瓜果、饮料, 饮食不节, 熬夜且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日益严重。贾颖老师指出嗜食辛辣多温燥, 可使胃肠积热, 久则湿热内生, 困阻中焦, 脾滞不运, 郁而为热, 酿生痤疮;嗜食肥甘厚味, 中焦滞涩失司, 阳明积热, 久伤于脾, 脾湿不运, 聚湿生痰, 发为痤疮;嗜食生冷寒凉之品, 久则耗伤脾胃阳气, 寒湿内生, 从寒化热, 湿热上蒸, 亦可发为痤疮;熬夜或缺乏锻炼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痤疮发生提供了条件。明·张景岳以“禀赋”“气质”而论, 强调脾肾为先后天之本对体质的重要性。根据体质学说分析, 体质偏颇患病不同, 而痤疮更易发于湿热体质之人, 表现为颜面出油多, 或伴咽干口苦, 心烦易怒, 大便燥结, 或黏滞不畅,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等。从皮损特点上分析, 艾儒棣[3]认为皮损反复发作, 丘疹色红不鲜, 或见脓疱者, 多为湿。
 
2 清热利湿法配合外治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痤疮在临床上大致分为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痰湿瘀滞3种证型。笔者在跟师期间, 观察到临床中脾胃湿热型痤疮较为多见。痤疮有以湿热体质为本, 痰瘀互结为标的病机特点, 故在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主, 配合解毒祛瘀、化痰散结之法[4]。贾颖老师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常采用内外合治的方法, 采用茵陈蒿汤加减内服以清热利湿, 采用芦荟珍珠胶囊酸奶调糊外敷以改善皮肤。
 
茵陈蒿汤中茵陈为君药, 归脾、胃经, 善清利湿热;茵陈配栀子, 可使湿热从小便出;茵陈配大黄, 可使郁热从大便出, 使邪有出路, 则湿热之证自除。望闻问切后随症加减, 出油多者, 加薏苡仁、生白术、泽泻;脓疱多者, 加紫花地丁、野菊花、大青叶;囊肿结节或有瘢痕者, 加夏枯草、桃仁、红花;大便干者, 加大黄、郁李仁;伴痒者, 加地肤子、苦参;月经失调者, 加益母草、泽兰。
 
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即内治之药。所异者, 法耳。”芦荟珍珠胶囊本为口服药, 口服时可清热导滞, 行气通便, 外用时能起到淡化痘印、收缩毛孔、美白皮肤的作用。芦荟珍珠胶囊是纯中药制剂, 其成分有芦荟、木香和珍珠。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芦荟含有多种免疫保护因子及多糖类物质, 可以防止紫外线诱导的迟发型过敏反应, 抗炎止痒, 减轻炎症后色素沉着;芦荟珍珠胶囊可以减少皮肤皮损部位的黑色素含量, 提亮肤色[5,6]。木香有改善微循环的效果;珍珠粉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生物钙等有效成分, 能够增强皮肤的抗氧化能力[6]。贾颖老师将该药由口服改为外敷, 临床应用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疗效显著且易被大部分患者接受。使用芦荟珍珠胶囊的时间最好选在临睡前, 嘱先清洗面部, 取药4粒, 将药粉取出, 用适量纯酸奶调糊状敷于面部, 也可用手轻轻按摩更易被吸收, 20~30 min后用清水洗净, 常规护肤。
 
3 病案举隅
患者, 男, 14岁, 2018年7月31日初诊。主诉:颜面部起红丘疹2个月余, 加重1周。现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颜面部 (主要集中在下颌部及面颊两侧) 起大小不等的红丘疹, 色红, 不痛不痒,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自诉学习压力大, 熬夜后加重, 面部出油多, 轻微咳嗽, 有痰。饮食尚可, 二便调。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西医诊断:寻常型痤疮。中医诊断:粉刺 (脾胃湿热型) 。①茵陈蒿汤加减内服:茵陈、益母草各30 g, 炒栀子、大腹皮各15 g, 陈皮18 g, 生白术12 g, 桔梗10 g, 泽兰、炒苍术各9 g, 酒大黄6 g。7剂, 水煎400 mL, 每日1剂, 早晚空腹温服。②芦荟珍珠胶囊外敷:用法如上所述。二诊:采用上药治疗后, 颜面部红丘疹明显减少, 咳嗽好转, 余无不适症状。舌质红, 苔薄黄, 脉滑数。在上方的基础上口服用药调整为:茵陈、生牡蛎、天花粉各30 g, 炒栀子、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各15 g, 浙贝母12 g, 酒大黄、白芷、甘草片各6 g。7剂, 水煎400 mL, 每日1剂, 早晚分服。仍然配合芦荟珍珠胶囊外敷。随诊1个月余, 症状基本消失, 面部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未再复发。
 
按语:该患者为青少年, 学习压力大, 熬夜及因住校导致饮食不规律, 且其面部容易出油, 故辨为脾胃湿热型。因病发于夏季, 喜食生冷瓜果、饮料, 且青少年健康意识差, 遂嘱其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生冷食物、饮料等易致脾胃生湿生热之品;多食用易消化及柚子、豆浆等排毒通便的食物;保证充足睡眠。给予茵陈蒿汤加减口服以清热利湿, 调理脾胃。贾颖老师擅长用益母草, 《本草汇言》言“疮肿科以之消诸毒, 解疔肿痈疽, 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 益母草能祛瘀生新, 活血调经。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益母草含有丰富的黄酮, 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及抗辐射等作用, 还有营养滋润、美白和消炎抑菌作用[7]。泽兰走血分, 破瘀血, 消癥瘕;加入炒苍术、生白术燥湿健脾;陈皮、大腹皮化痰燥湿, 利气通腑, 且陈皮归脾、肺经, 善疏理气机, 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患者有轻微咳嗽, 加桔梗以宣肺祛痰, 且载药上行。二诊时, 红丘疹减少, 故以健脾利湿、软坚散结为主。浙贝母、生牡蛎软坚散结;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健脾和胃。配合芦荟珍珠胶囊外敷以淡化色素沉着, 收缩毛孔, 美白肌肤, 改善面部症状。
 
4 体会
痤疮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损容性疾病, 其皮疹多分布在颜面、前胸、后背等皮脂腺分泌旺盛部位。痤疮临床表现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丘疹, 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 顶端可出现小脓疱, 严重者还可出现结节、脓疱、囊肿, 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瘢痕,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西医认为, 痤疮的发生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和免疫反应等[8]多种因素有关。故西医常以外用乳膏, 口服抗生素、激素抑制皮脂腺和雄性激素分泌等方法治疗, 其短期效果虽然明显, 但不良反应较大。贾颖老师运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从根本上分析患者病情, 在内治法基础上配合外用, 内外合治, 收效显著, 减轻患者痛苦, 同时拓宽了皮肤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发挥了中医外治法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 郑捷.皮肤性病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167-169.
[2] 兰晓玲, 林新瑜, 付兴琼, 等.痤疮患者心理量化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上半月) , 2009, 4 (15) :100, 102.
[3] 张钟, 郭静, 谭强, 等.《黄帝内经》与痤疮——艾儒棣教授治疗痤疮临床经验浅谈[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9, 8 (4) :226-227.
[4] 叶佩真.翁丽丽从湿论治痤疮经验总结[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11) :15-17.
[5] 王晓华.综合治疗黄褐斑37例效果观察[J].南通医学院学报, 2000, 20 (4) :413.
[6] 韦斌, 冯胜军.应用皮肤镜评价芦荟珍珠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8) :114-116.
[7] 李莉, 王涛.中药益母草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研究[J].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3, 36 (12) :36-38.
[8]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4修订版) [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5, 44 (1) :52-5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慢 贾颖

上一篇:针药并施治疗痤疮验案1例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