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心脏疾病>心脏病>正文

心脏神经官能症 通任顺气针刺法临证验案

通任顺气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一、 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 一) 西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 型, 又称功能性心脏不适, 是由于神经功能失调引起 的心血管功能紊乱综合征 [1 ] , 一般无器质性病变。 大多发生在青壮年, 女性较多见, 尤其是更年期妇 女。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环境、 体质和遗传 等因素有关, 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从而引发心血 管功能失调。临床上症状多样, 主要表现为心悸、 心 前区疼痛、 胸闷、 气短、 呼吸困难、 头晕、 失眠和多梦 等。西医治疗以小量镇静剂、 植物神经调节剂和 β 受体阻滞剂为主, 其近期效果尚可, 远期疗效不佳 [ 2 ] 。

( 二) 中医对心脏神经官能症的认识 本病在中医学中无直接对应的病名, 根据其主 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心悸” 、 “怔忡” 、 “胸痹” 范畴, 又因其多与情志刺激有关, 也可归于“郁证” 、 “脏躁” 范畴。中医学观点认为,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生, 与心、 肝、 脾关系密切 [3 ] 。《素问·灵兰秘典 论》 有云 :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 。心藏神, 主神志, 为神明之脏, 主宰意识、 思维及情志活动, 正 如 《灵枢·本神篇》 中言 :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 ” 《格 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 中提出 : “主闭藏者肾 也, 司疏泄者肝也。 ” 肝主疏泄, 能调畅气机, 与人的 情志活动密切相关, 肝失疏泄, 则情志活动异常, 反 之, 情志不遂, 亦会导致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司 。《血 证论》 云 : “肝属木, 木气冲和条达, 不致遏郁, 则血 脉得畅。 ” 若因外界环境、 生活压力等导致情志不 舒, 则肝气郁结, 失于疏泄, 气机郁滞, 血行不畅。 《薛氏医案》 云 : “肝气通则心气和, 肝气滞则心气 乏,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肝。 ” 肝气郁滞, 心脉痹阻, 发 为本病 。《金匮要略》 中言 :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 此为治未病的治疗原则, 由此可知, 肝 病易于传脾。肝失疏泄, 肝气乘脾, 脾失健运, 气血 生化伐源, 心神失养, 进一步加重病情。综上所述, 本病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 肝气郁结引发, 故气滞乃 本病的病机关键, 气机阻滞, 血行不畅, 心脉瘀阻, 发 为本病, 发病日久气血耗伤, 肝血不足, 脾失健运, 心 失所养, 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二、 通任顺气针刺法

治疗原则: 通任顺气, 调和气血。取穴: 主穴取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 配穴取内关、 公 孙、 太冲、 合谷。

操作方法: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 随 着任脉走向, 平刺 0. 3 ~0. 5 寸, 迎随补法; 内关直刺 0.5 ~1.0 寸, 捻转补法1 min; 公孙直刺1.0 ~1.5 寸, 捻转补法 1 min; 太冲、 合谷, 直刺0. 5 ~1. 0 寸, 捻转 泻法 1 min。诸穴均留针 30 min, 每日治疗 1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 一般治疗 2 ~3 个疗程。

三、 临证验案

患者女, 52 岁。主因胸闷心悸间作 2 月余, 于 2017 年 3 月 21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针灸部门诊。患者自述 2 个月前与家人吵架后 出现胸闷憋气, 心中悸动, 未予治疗, 半小时后自行 缓解。近 2 个月内胸闷心悸症状间作, 为求进一步 治疗, 遂来就诊。症见: 心悸, 胸闷憋气, 精神紧张或 情绪波动时加重, 伴胁肋胀满、 善太息、 口苦咽干, 纳 差, 寐差多梦, 小便色黄, 大便正常, 舌红, 苔白, 脉 弦。血压 130/80 mmHg( 1 mmHg = 0. 133 kPa) , 检 查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均提示正常。

中医诊断: 心 悸, 证属肝郁气滞证; 西医诊断: 心脏神经官能症。 治疗原则: 通任顺气, 调和气血。针刺取穴: 主穴取 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和璇玑, 配穴取内关、 公 孙、 太冲和合谷。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 诸穴局部 常规消毒, 取0. 25 mm × 40 mm 华佗牌一次性无菌 针灸针, 先用迎随补法针刺膻中穴, 针刺得气后, 用迎 随补法依次针刺巨阙、 中庭、 玉堂、 紫宫、 璇玑至得气; 内关直刺0. 5 ~1. 0 寸, 公孙直刺 1. 0 ~1. 5 寸, 两穴 均行捻转补法1 min; 太冲和合谷, 直刺0.5 ~1.0 寸, 行捻转泻法 1 min。诸穴均留针 30 min, 每日治疗 1 次, 2 周为 1 个疗程。采用通任顺气针刺法治疗 1 个疗程后, 胸闷心悸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次数减 少, 治疗 2 个疗程后,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胸闷心悸 症状很少出现, 饮食睡眠均恢复正常。

四、 讨论

《素问·举痛论》 中言 : “百病皆生于气” , 是以 治病当先调气。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道路, 内连 脏腑, 外络肢节, 沟通内外, 将人体各部分联系成有 机的整体。针刺可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 以疏 通经络, 调节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 其中任脉在调节 全身气血方面疗效显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 情志活动由 五脏精气化生 ; 《素问·宣明五气》 : “心藏神, 肺藏 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 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 所司, 调情志当调五脏。而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 胸 腹为阴, 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 为阴经脉气所 汇聚, 称为阴脉之海。阴经内连五脏, 五脏藏五神 气, 任脉汇集了三焦之气, 故任脉具有调理局部和 全身气机的双重作用 [1 ] 。心脏神经官能症以气滞 为病机关键, 与心肝脾三脏密切相关, 多为虚实夹 杂之证。

膻中为心包募穴, 又是八会穴之气会, 刺之可调 一身之气 。《行针指要赋》 亦指出 : “或针气, 膻中一 穴分明记。 ” 由此可见若要调气, 膻中穴不可或缺。 清代姚止庵在 《素问·经注节解》 中提到 : “膻中者, 在胸中两乳间, 为气之海。然心为君, 以敷宣教令。 膻中主气, 以气布阴阳, 气和志通, 则喜乐由生。 ” 膻 中为心君之臣使, 刺之可疗君主之疾。巨阙、 中庭、 玉堂和紫宫四穴的命名参照古代建筑, 四穴分别对 应建筑中的阙、 庭、 堂、 宫。阙 , 《说文·门部》 : “门 观也” , 即宫门、 城门两侧的高台, 中间有道路, 台上 起楼观 [2 ] 。庭 , 《玉海》 中言 : “堂下至门, 谓之庭。 ” 堂, 在古代宫廷建筑中, 前堂后室 , 《尔雅·释宫》 : “宫谓之室, 室谓之宫” , 故堂在宫之前。任脉从巨 阙至中庭至玉堂再至紫宫, 宛如进入一座庭院的路 径, 先看到门前的 “巨阙” , 进门后穿过“中庭” , 步入 “玉堂” , 登堂入室, 最后进入 “紫宫” , 这正是任脉经 气由下向上流注的反应 [3 ] 。顺着经气自下而上流 注的方向进针, 以行瘀滞之气机, 畅达三焦, 通调五 脏。璇玑, 本是两颗星名 , 《史记·天官书》 : “北斗 七星, 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 璇, 北斗七星的第 二星; 玑, 北斗七星的第三星。北斗自转而璇玑随 之, 故有旋转枢机之意。璇玑穴居胸之上部, 内景之 喉圆润转动, 如斗运于天, 与璇玑星名义相应 [4 ] 。

《标幽赋》 指出 : “天地人三才也, 涌泉同璇玑、 百 会。 ” 璇玑穴为人才, 通于天地, 沟通人体上下, 乃一 身之枢机, 可调全身之气。内关与公孙, 分别为心包 经络穴和脾经络穴, 都是八脉交会穴, 内关通于阴维 脉, 公孙通于冲脉, 八脉交会穴歌诀中言“公孙冲脉 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 , 内关与公孙相配, 宁神 定悸, 可疗心胸病证。太冲和合谷合称四关穴, 一上 一下, 一气一血, 一阴一阳, 可平肝阳, 调气血, 通经 络采用通任顺气针法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以通任 顺气, 调和气血为治疗, 以膻中、 巨阙、 中庭、 玉堂、 紫 宫和璇玑为主穴, 行瘀滞之气机, 畅达三焦, 通调五 脏, 使得气畅血行; 以内关、 公孙、 太冲和合谷为辅 穴, 和阴阳, 调气血, 通经络; 诸穴配伍, 相辅相成, 通 调全身气机, 使气机得畅, 肝郁得疏, 脾得健运, 气血 平和, 心有所养, 神清志明, 精神乃治。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特殊类 型, 以心血管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随着社会进步, 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人们的生活压力不断增 大, 心脏神经官能症的发病人数逐年上升, 该病给患 者身体和心理造成双重伤害,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 学习, 生活质量较低。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时, 经 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总结出通任顺气针刺法, 以通任 顺气、 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 以任脉穴位为主, 肝经、 心经、 脾经等经脉穴位为辅, 在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 上取得良好效果。针刺治疗该病, 操作简单, 疗效显 著, 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王梅 贺军

上一篇:心脏神经官能症案,胸痹中医取穴位针刺法

下一篇:穴位在心脏停跳复跳的作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