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法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 是以动脉血压持 续升高为特征的 “心血管综合征” , 具有患病率高、 致 残率高、 病死率高和知晓率低、 服药率低、 控制率低的 特点 [ 1 ]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2012 年全球心血管 死亡人数为 1 700 万, 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 46%, 其 中高血压并发症死亡人数达 940 万, 成为全球疾病 负担的首要危险因素。50% ~ 75% 的卒中发生与 40% ~50% 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 [2 ] 。 结合近年来相关数据可知, 高血压患病率呈不断上 升趋势。高血压病不仅是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 主要原因, 同时还可造成肝肾等靶器官的损害, 引起 多脏器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 许多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是控制 高血压本身, 对降低心脑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作 用不大 [3 ] 。
石学敏院士认为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同时, 减少靶器官的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 改善预后尤为 重要。石院士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及大量临床实 践, 逐渐总结形成以人迎穴为主, 合谷、 太冲、 曲池和 足三里为辅, 具有明确处方手法量学标准的“活血 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 [4 ] 。该针刺法降压疗效确 切, 尤以即刻降压效果最为明显, 且可增加血压达标 率, 利于患者减药或部分停药, 减轻甚或完全根除药 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并发症 [5 ] , 且其明确的手法量 学标准易被重复操作, 有助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从而 针对高血压病患者实施范围广而取穴准确的降压针 刺疗法。
一 、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组方特点
高血压病属中医学“眩晕 ” 、 “头痛” 、 “头风” 和 “不寐” 等范畴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体现 中医学 “既病防变 ” 、 “治未病” 的治病理念。该针刺 法取双侧人迎为主穴, 曲池、 合谷、 足三里和太冲为 辅穴。
1. 人迎穴 。《黄帝内经·太素》 中“人迎主外, 结喉两箱, 足阳明脉迎受五藏六腑之气以养于人, 故 曰人迎” 最早提及人迎穴。后 《针灸甲乙经》 载 : “人 迎一名天五会, 在颈大脉动应手, 侠结喉以候五脏 气, 足阳明脉气所发” 。天, 指本穴所在部位在天; 五会, 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胃所受五谷杂粮精微物 质所化, 穴中气血包含人体五脏六腑等所需的营养 物质。人迎穴为多气多血之足阳明胃经穴位, 如 《灵枢·海论》 中亦有 “膻中者, 为气之海, 其输上在 于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 和“气海, 运营之输一 在颃颡之后……一在颃颡之前, 谓足阳明之人迎 也 ” , 《灵枢·卫气》 有“故气在头者, 止之于脑。气 在胸者, 止之膺与背俞” 。人迎为气海“营运之输” , 连接头、 胸气街; 交汇胆、 胃两经, 主司营卫开合、 气 血运行, 针刺此穴可通调营卫、 畅达气血, 使血脉调 和、 血压稳定, 故为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穴。
现代医学中人迎穴具有明确定位 , 《中国针灸 词典》 中人迎穴定位为“在颈部, 喉结旁, 当胸锁乳 突肌的前缘, 颈总动脉搏动处” 。解剖位置约在颈 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汇合处, 而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 体也在此处, 故针刺人迎穴不仅能刺激该处压力感 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还可刺激人迎穴深处的颈交感 神经干和交感神经节, 从而兴奋心迷走神经、 抑制心 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 进而降低心率和外周 阻力, 调节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和肺的呼吸功能, 最 终使偏高的血压下降直至正常 [6 ] 。现代研究表明, 针刺人迎穴可减少血浆内皮素含量、 增加一氧化氮 含量, 从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 对血压进行良性调节 作用 [7 ] 。孔莉和申鹏飞 [8 ] 利用神经示踪技术, 从动 脉压力反射角度说明针刺人迎穴可能通过增强相关 轴浆运输通路的敏感性, 来实现降压效应。
2. 合谷配太冲 。《针灸大成》 云 : “四关穴, 即两 合谷、 两太冲是也。 ” 合谷和太冲分别为手阳明大肠 经和足厥阴肝经原穴, 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 经过和 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 含本原、 原气之义, 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灵枢·九针十二原》 : “五脏有疾, 当取之十二原……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 二原。 ” 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足厥阴经少气多血, 而 肝气具有疏通、 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 故合谷与太冲 相配, 一气一血, 一腑一脏, 升降相配, 调节气血, 平 衡阴阳, 进而使气血平和以调节血压。现代研究证 明合谷对血压具有良性、 双向性的调节作用 [9 ] 。王 家有等 [10 ] 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太冲穴” 中等强度刺 激可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浆内皮素含量。
3. 曲池配足三里。曲池和足三里分别为手阳明 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合穴, 均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 穴 , 《难经·六十八难》 曰 : “合主逆气而泄” 。此二 穴可摄纳阳明气血, 使气血下降, 治气逆诸症。足三 里穴亦为六腑下合穴, 从“合治内腑” 、 “肚腹三里 留” 等也表明足三里作为土中之真土, 后天精华之 根本, 具有扶正培元, 通经活络, 升降气机的作用。 万文俊等 [11 ] 采用电针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 并与口服降压药组比较, 结果表明电针曲池穴能够 通过调节血浆 Ca 2 + 浓度达到对血压的良性调节作 用。陈志娟等 [12 ] 发现电针刺激曲池、 足三里可降低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 保护其肾脏功能。
二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治疗规范
1. 取穴: 双侧人迎、 合谷、 太冲、 曲池、 足三里。
2. 操作过程: ①人迎穴, 患者取平卧位, 充分暴 露颈部, 以手触及动脉搏动处, 拨开动脉, 穴位常规 消毒后, 垂直进针, 缓缓入针 1. 0 ~1. 5 寸, 见针体随 动脉搏动而摆动, 行石学敏院士针刺捻转手法第二 定义之补法, 即小幅度( 捻转幅度小于 90°) 、 高频率 ( 120 ~160 次/min) 捻转手法, 施术1 min, 留针30 min。 ②合谷、 太冲穴均垂直进针 0. 8 ~ 1. 0 寸, 行石学敏 院士针刺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泻法, 即医师面对患 者时, 以患者任督二脉为中心, 医师两手拇指捻转时 作用力切线的方向离心, 施术 1 min, 留针 30 min。
③曲池、 足三里穴均垂直进针 1. 0 寸, 行石学敏院士针刺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补法, 即医师面对患者时, 以患者任督二脉为中心, 医师两手拇指捻转时作用 力切线的方向向心, 施术 1 min, 留针 30 min。
三 、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临床研究
针刺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是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是既“醒脑开窍” 针刺法治疗 中风病之后石学敏院士对人类健康事业的又一巨大 贡献。石学敏院士创立的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 刺法, 是具有明确规范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的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据统计, 在前期开展的 一系列针刺降压临床研究中显示, 针刺可改善高血 压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血压, 对即刻降压和远期降 压疗效明显 [13- 14 ] , 且能改善血压变异性、 整体调节 血压节律 [15 ] , 并逐步减少使用降压药物, 改善血管 内皮功能等, 进而减轻靶器官的损害。 近年来, 一些学者应用“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治疗高血压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谷文龙 等 [ 16 ] 观察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对高血压前 期患者血压的影响, 结果即刻降压有效率为 56. 7%, 随访 1 年后, 血压达标率为 36. 7%, 说明“活血散 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有即刻降压和远期降压的作 用。王增荣等 [17 ] 试验结果表明“活血散风、 疏肝健 脾” 针刺法能降低高血压患者晨间收缩压和舒张 压, 且可降低 24 h 收缩压和舒张压。高新新等 [18 ] 采用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治疗高血压患者 30 次后发现, 对清晨收缩压和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显 著下降。刘新明和杜宇征 [19 ] 运用“活血散风、 疏肝 健脾” 针刺法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患者, 治疗 60 次后 发现, 患者的平均收缩压、 平均舒张压, 日间及夜间 平均收缩压、 平均舒张压、 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 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且血压昼夜节律由非勺型转 为勺型。阎琦和王舒 [20 ] 发现针刺治疗高血压患者 60 次后, 患者平均收缩压下降更明显, 且血压勺型 维持正常曲线。说明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 能改善血压变异性, 调节血压节律。张春红等 [21 ] 观察运用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治疗高血压 患者, 结果停减降压药率达 75%, 且停药后收缩压 下降明显, 证明配合“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 能使患者逐步减少降压药物, 且可维持血压在正常 范围。
四、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和作息方 式有了巨大改变, 同时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 高血压 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 而高血压病对肝、 肾等器官, 尤其是心脑血管的损害极大。石学敏院士创立的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 究证实能够降低患者血压,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防止 病情进一步加重, 减少降压药物的使用, 从而减轻药 物不良反应, 为进一步防治高血压病提供新方法。 “活血散风、 疏肝健脾” 针刺法亦亟待进一步开展大 样本、 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从而对其进行 更科学的探索, 为针刺治疗高血压病、 延缓靶器官损 害等提供理论依据 [22 ] 。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杜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