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针对针灸医学面临着现代 科学内涵的空白, 冷静思考针灸医学的突破口, 在确 立针刺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同时, 把针刺手法量学研 究作为主攻方向, 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 大小、 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 4 大要素, 首次确立了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和内涵, 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 量化发展, 其功绩震古 烁今。
临床实践表明, 针刺手法对临床疗效具有直接 影响, 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 形成 不同的刺激量。如果不能正确掌握适度的刺激量, 很难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全面理解针刺手法应包 括进针方向、 进针深度、 具体施术手法的选择、 施术 所持续的时间、 留针时间的长短。同一穴位不同针 刺方向甚至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加之施针的深浅、 指力、 频度不同, 对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往往起着关键 性的作用。针刺手法纷杂繁多, 而关于针刺手法标 准化的研究不够, 大大制约了针刺法的发展。
针刺治病的过程就是在明辨虚实、 确定穴位的 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法予以补泻的过程。由于各种针 刺手法从性质上来讲, 均属于机械性刺激, 所以无论 是补法还是泻法都涉及刺激量, 即治疗剂量的问题。 前人已对针刺补泻手法作了详尽的论述, 但在具体 操作过程中仍有许多未明之处, 直到近代才有规定: “大指向前为补, 大指向后为泻” 以及“捻转幅度小, 用力轻为补; 捻转幅度大, 用力重为泻” 。这是迄今 为止比较具体的操作手法及顺序, 在临床上确有一 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具体实行手法操作时, 仍有迷 惑不解之处, 如 “大指向前为补, 大指向后为泻” , 究 竟医生和患者成什么体位, 医生用左手施针, 还是用 右手施针, 或两手同时施针? 故单纯提大指向前或 向后说明不了问题。另外, 捻转幅度小用力轻和捻 转幅度大用力重, 其轻重大小均无量学概念, 致使术 者在施行手法时仍处于茫然状态。
石学敏院士认为, 针灸学属自然科学范畴, 应该 有自己明确的、 科学的量学观。石院士在对古医籍 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借助现代科学手段, 率先提出 “针刺手法量学” 理论。对针刺作用力方向、 大小、 施术时间、 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 4 大要 素进行科学界定, 改变历代针刺忽视剂量的状态, 因 此, 针灸手法量学是石学敏院士为针灸学发展的又 一重大贡献。
石学敏院士带领课题组从临床到基础研究, 将 针灸治疗有效的 30 余种病逐一、 逐个穴位的进行手 法最佳量学标准的筛选研究。最终规范了针刺捻转 补泻的手法量学标准: ( 1) 捻转补泻手法第一定义: 十二经脉以任督二脉为中心, 两手拇指开始捻转时 作用力切线的方向为标准, 医者采用面向患者的体 位, 规定作用力的方向向心者为补, 离心者为泻。即 左侧捻转的方向为顺时针( 相对患者而言) , 右侧捻 转方向为逆时针为补。捻转泻法与补法相反, 作用 力起始的方向左右两侧均为离心, 即左侧为逆时针, 右侧为顺时针, 具体操作时, 捻转时加作用力, 倒转 时自然退回, 一捻一转连续不断。( 2) 捻转补泻手 法第二定义: 小幅度( 小于 180°) 、 高频率捻转( 大于 120 转/min) 为补; 反之, 大幅度( 大于 180°) 、 低频 率捻转( 小于 50 ~60 转/min) 为泻。
石学敏院士在针灸临床中, 总结不同疾病的针刺处方, 并对穴位的应用及手法操作有独到的见解。 例如针对高血压病, 石学敏院士提出高血压病的主 要病机为 “气海失司” , 遂确立了以“活血散风、 疏肝 健脾” 为治疗原则的针刺降压方法, 取穴治疗以人 迎为主穴, 配以合谷、 太冲、 曲池、 足三里, 并具有明 确规范的手法量学标准和量效关系: ( 1) 人迎穴: 患 者取平卧位, 充分暴露颈部, 以手触及动脉搏动处, 以手拨开动脉, 穴位常规消毒后, 垂直进针, 缓缓入 针 1. 0 ~1. 5 寸, 见针体随动脉搏动而摆动, 行石学 敏院士捻转手法第二定义之补法, 即小幅度( 捻转 幅度小于 90°) 、 高频率( 120 ~ 160 次/min) , 施术 1 min, 留针30 min。( 2) 合谷穴、 太冲穴均垂直进针 0. 8 ~1. 0 寸, 行石学敏院士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泻 法, 即术者面对患者时, 以患者任督二脉为中心, 医 者两手拇指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离心, 施术 1 min, 留针30 min。( 3) 曲池穴、 足三里穴均垂直进 针 1. 0 寸, 行石学敏院士捻转手法第一定义之补法, 即术者面对患者时, 以患者任督二脉为中心, 医者两 手拇指捻转时作用力切线的方向向心, 施术 1 min, 留针 30 min。石院士的“活血散风” 针刺降压方法 不仅取穴精妙、 疗效确切, 而且操作简便, 医者易于 掌握, 方便推广应用。
通过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将针灸治疗学剂量 化, 临床治疗理论科学化, 治疗刺激量精确化, 这项 研究为针刺治疗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探求临床常 见病治疗定方穴位的最佳治疗量, 是提高疗效的重 要环节, 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 可重复性、 可操 作性, 从而使针刺治疗由定性的补泻上升到定量的 水平, 填补了针灸学历史上的一个空白。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杜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