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内科>肠胃病>胃肠疾病>正文

王玉运用泻心汤类方验案举隅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5种泻心汤, 均为主治痞证之剂, 用以治疗太阳病误下变证的痞证。其中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痞证是指患者心下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 其主要病机是脾胃失和, 升降失司, 阴阳失调, 寒热互结, 虚实错杂, 上下不能交泰而致。仲景治疗痞证之泻心汤, 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 补泻兼施, 具有调畅枢机之功。王玉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有幸跟随王玉教授学习, 其中王玉教授本着“治病求本”“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的原则运用泻心汤类方的经验, 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归纳总结如下。
 
1 半夏泻心汤案
患者, 女, 58岁, 2018年7月4日“因胃部胀满不适3个月, 加重1周”就诊。刻下症:胃部胀满不适, 按之不痛, 食后尤甚, 打嗝, 倦怠乏力, 大便不成形。舌淡, 苔白腻, 脉沉滑。诊断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之症, 治宜和中降逆、散结除痞。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处方:清半夏15 g, 黄连5 g, 黄芩15 g, 炙甘草15 g, 干姜15 g, 党参片15 g, 大枣15 g, 山药10 g, 茯苓10 g。14剂后痊愈。
 
按语:《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49条言:“伤寒五六日……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本条论述了少阳证误下后的3种转归情况, 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 论述了痞证的辨治。半夏泻心汤为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 本条之心下痞是由寒热互结、脾胃升降失和所致, 痰湿、邪热互结是病机特点[1], 属“寒热错杂”类。其心下痞主要特点为上见呕吐, 中见胃脘胀满不舒, 下见泻利, 并以胃气上逆为主, 呕逆较重。《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又言:“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其用以治疗寒热错杂之呕吐, 是对本条治疗痞证的补充。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 加黄连、干姜而成。以半夏为君药, 化痰消痞, 和胃降逆止呕;臣药则取干姜之辛温, 散寒消痞, 黄芩、黄连苦寒泄降开痞。四药相伍, 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功。佐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 补脾胃之需, 与半夏配合, 有升有降, 恢复脾胃升降之职。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和诸药。原方中加入山药、茯苓健脾补中。全方寒温并用, 辛开苦降, 为治疗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故中气虚弱, 寒热错杂, 而致肠胃不和者, 多用本方治疗。
 
2 生姜泻心汤案
患者, 女, 40岁, 2018年10月8日因“胃胀满不适、便溏1周”就诊。刻下症:胃胀不适, 有振水声, 嗳气, 不欲饮, 便溏, 肠鸣, 舌苔白腻, 脉滑。证属中焦痞塞兼有水饮互结。方用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处方:生姜30 g, 炙甘草15 g, 党参片15 g, 黄芩片15 g, 清半夏15 g, 大枣15 g, 黄连片5 g, 干姜10 g。7剂后症状消失, 痊愈。
 
按语:《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57条言:“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本证由于脾胃虚弱, 水气内停, 与入里之邪互结而致。生姜泻心汤所主之痞满, 谓误下后邪热内陷而成。临床杂病, 凡脾胃虚弱, 升降失职皆可成痞。盖胃不和, 谷不消, 则嗳腐食臭;故虽见嗳腐, 亦不宜消导, 而应补益脾胃, 调其寒热, 辛开苦降, 其痞自消。徐洄溪谓本方“攻补兼施, 寒热互用, 皆本《内经》立方诸法, 其药性又皆与《神农本草》所载, 无处不合。”生姜泻心汤其证兼有水饮食滞, 其治法重在散水气之痞也。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 加生姜四两组成, 重用生姜为君以和胃降逆, 宣散水饮。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 配伍苦寒之黄芩、黄连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甘草以温里寒, 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医宗金鉴》言:“备乎虚、水、寒、热之治, 胃中不和下利之痞, 未有不愈者也。”
 
3 甘草泻心汤案
患者, 男, 40岁, 2018年8月6日因“腹痛、腹胀、腹泻反复发作半年”就诊。发作时脘腹胀闷, 肠鸣辘辘, 大便稀溏, 无发热, 腹泻发作时每日2~3次。证属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治宜补中和胃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治疗。处方:炙甘草20 g, 黄芩片15 g, 干姜15 g, 半夏15 g (洗) , 大枣15 g, 黄连片5 g, 党参片20 g, 白芍20 g, 白术15 g, 厚朴15 g。连续服21剂, 痊愈, 随访未复发。
 
按语:《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158条言:“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得安……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的用量为四两而成。并以甘草名方取其甘温补中和缓之意。方中炙甘草、大枣甘温补中, 缓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呕;黄连、黄芩苦寒泄阳陷之痞热;干姜辛热, 散阴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气和中、降逆止呕、消痞除烦之功。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 主治脾胃气虚较重, 痞利俱甚的痞证。主要表现为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下利重, 水谷不化。《医宗金鉴》言:“本方缓急破逆, 泻痞寒热, 备乎其治矣。”
 
4 小结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失和、寒热错杂之痞证, 临床表现包括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症状。但其不同之处亦较明显, 半夏泻心汤证以胃气上逆为主, 呕吐为主要症状, 吐出物多无食臭, 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因兼有水饮食滞, 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 以下利一日几十次、水样便、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特点。由此看来, 三者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 都能治疗痞证。半夏泻心汤主要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2];生姜泻心汤治胃虚不得化水之痞证, 兼水饮食滞;甘草泻心汤治脾胃气虚较重, 痞、利俱甚之痞证。三方有同有异, 但只需辨证准确, 灵活运用, 加减适当, 均可获良好疗效。
 
参考文献
[1]杨艳.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 2016, 24 (7) :68-69.
[2]王茅, 徐祉君.李发枝运用甘草泻心汤病案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 (10) :13-1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项柏冬

上一篇:痞满是消化系统证候 半夏泻心汤

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病“烧心”针刺督脉背段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