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病证, 占肠梗阻发生总数的40%~60%[1]。本病发病后肠管形态及功能发生变化, 可导致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严重者可出现生命危险[2]。目前临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方法主要为支持疗法、经鼻管或肛管减压引流法等, 但上述治疗方法临床疗效不理想, 且由于需要长时间禁食, 不仅增加了肠道感染的风险, 更可能引发败血症等危急重症, 最终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笔者采用指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取得满意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行腹部手术且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阑尾炎术后25例, 胃切除术后3例, 胆道术后2例;男17例, 女13例;年龄32~68岁, 平均 (41.75±10.13) 岁;病程1~6 d, 平均 (2.35±1.14) d。对照组阑尾炎术后23例, 胃切除术后4例, 胆道术后3例;男16例, 女14例;年龄38~69岁, 平均 (42.71±11.96) 岁;病程2~7 d, 平均 (2.47±1.52)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外科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4]。①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②体检:腹部有不同程度的压痛或轻度肌紧张, 无腹膜刺激征;叩诊呈鼓音;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及肠鸣音亢进。③腹透或立位腹X平片示均有液气平面或气胀肠袢。
1.3 纳入标准
认知正常, 且本次发病在72 h内者;年龄大于18岁, 且小于80岁;患者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病情危重、存在重度认知障碍及意识障碍者;具有手术指征或合并其他急腹症者;不能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治疗。①禁食水、补液、胃肠减压、维持电解质及体内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②给予氯化钠溶液150 mL灌肠, 每日1次。③给予氨曲南 (海口市制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760) 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抗感染治疗。④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共治疗3 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指压揉按双侧足三里, 联合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疗法, 具体操作如下。①指压揉按双侧足三里:参照《经络腧穴学》[5]中足三里定位;医者以右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 在患者足三里处用力垂直按压, 使患者出现酸胀感为佳, 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时间5 min, 双侧足三里均按上述方法施术。②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患者取仰卧位, 双侧足三里常规消毒, 取2 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1 mg (上海信谊金朱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2770) , 直刺, 快速进针3 cm, 行提插手法, 待患者出现酸麻重胀得气感后, 回抽无回血, 缓慢将药液注入穴位, 每穴位注射0.5 mg。上述治疗每日1次, 共治疗3 d。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腹胀症状改善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自行排便时间 (即肠麻痹缓解时间) 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间。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肛门有自主排气排便, 症状及体征消失, 腹部X线检查正常;有效:腹痛腹胀减轻, 肛门有自主排气排便, 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腹部X线仅见肠管轻度扩张;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或病情加重, 需手术治疗[6]。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肠粘连肠梗阻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的比较(h,x¯¯±s)(h,x¯±s)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首次排气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 首次进食时间
观察组 30 47.15±21.48△ 89.14±47.85△ 124.01±57.41△
对照组 30 102.75±42.78 142.47±63.14 245.10±89.7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两组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疗效比较 (例) 导出到EXCEL
组别 例数 治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30 20 9 1 96.7△
对照组 30 9 12 9 70.0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4 讨论
研究表明, 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多为消化系统手术、胃肠道的炎性刺激、各类消化系统感染及其他不明病因的疾病所致[7], 其致病机制与肠道上控制肠蠕动的神经损伤或出现外在压迫而致肠道无法有效蠕动有关[8]。粘连发生的机制主要为机体内纤维增生导致的炎症反应, 腹膜内有大量吞噬细胞, 当腹腔内脏器出现损害时, 吞噬细胞释放大量炎性因子、递质引发炎症反应, 出现腹腔局部水肿、充血, 并产生组胺, 大量纤维素渗出细胞外并且沉积形成网络状物质, 进而出现肠粘连、肠梗阻[9]。
中医认为, 本病的产生是因为术后创伤导致体内瘀血内生, 阻碍于经络脏腑之间, 使气血不能通畅运行, 脏腑气机出现通降失调, 发为本病[10]。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 为胃经的下合穴, 胃与大肠相连接, 所以广泛应用于治疗胃肠腑病[11]。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 可在抑制胆碱酯酶生成的同时, 激动骨骼肌运动终板受体, 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临床常用其治疗术后腹胀及动力性肠梗阻[12]。通过揉按足三里及对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 结合中西医治疗的理论优势, 使经络学说与药理学作用充分结合, 达到调节患者胃肠道功能, 促进胃肠道蠕动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说明指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有效改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胃肠功能, 降低消化系统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 提高治疗有效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天数, 且无不良反应, 操作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李若凡, 李雪, 刘佐军, 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9) :71-73.
[2]伍晓汀, 周勇.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8 (9) :695-696.
[3]王海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57例[J].陕西中医, 2008, 29 (1) :41.
[4] 黄家驷, 吴阶平, 裘法祖.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067-1077.
[5] 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6]吕云福, 邹声泉, 詹文华, 等.肠梗阻诊断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97.
[7]陈育忠, 郝蕾, 卢蔚起.中医三联疗法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12) :56-57.
[8]王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7) :168-169.
[9]李鹏胜, 高鹏, 肖方联, 等.肠梗阻导管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3) :186-187.
[10]张海涛, 樊小农, 石学敏.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与展望[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0 (1) :63-64.
[11]金香兰, 尹岭, 姚斌, 等.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3) :184-186.
[12]王彪猛, 刘德科, 马强, 等.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序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5, 23 (9) :634-63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彦梅 王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