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班秀文是广西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内、妇、儿科疑难杂病,对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名家学术思想颇有研究。
班秀文在妇科方面尤有独到见解,运用针灸药物综合治疗妇科病,在继承《黄帝内经》中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疗方法,现介绍如下。
重视任脉和五脏俞穴
班秀文认为,妇女以阴血为主,而任脉主持一身之阴,俞穴是脏腑气转轮之处,用之不但能止痛,而且能从根本调和气血阴阳的平衡。因此,在针灸治疗妇科病时常选用任脉穴位、五脏俞穴。如任脉常用的穴位有中极、关元和气海等,这些穴位多分布于下腹部,接近妇女胞宫。中极是胞宫之门户;关元为三阴任脉之会,是藏精之处;气海为气血汇合之处,是呼吸之根,生气之海,能振奋下焦阳气,生气活血。五脏俞穴是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即心俞、肝俞、肺俞、脾俞和肾俞,刺激五脏之俞穴,能激发五脏之气,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平衡。治疗经行小腹胀痛,按之不减,经色暗红夹紫块的患者,治之宜取三阴交、足三里、中极、归来、肝俞。三阴交是肝、脾、肾三阴经之交会,既能补脾肾之阳,又能调理肝气之滞;足三里为阳明经之所属,补之能益气升清,泻之则能通阳降浊;中极是胞宫之门户,归来亦是胞宫之所属,中极与归来合用,则能直接温宫暖胞;肝俞加强疏肝解郁的作用,以促进气血的通行,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先后天并重兼以疏肝
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故妇科病多从气血论治。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源源不息,使脏腑和四肢百骸获得足够的营养,以促疾病的痊愈。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在经血生化中脾肾有先后天关系,肾精充养,赖乎脾之健运,而脾阳运化,不离肾阳温煦,故肾在其中又占主导地位,只有脾肾功能正常,才能使经源充盛,月事循常。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血受藏于肝,肾藏精为水火之脏,主胞宫而司开阖,血施泄于肾,精血同源。精可化为血,血可化为精。因此,班秀文在运用针灸治疗妇科病时,先后天并重,兼以疏肝。如治疗一例经行吐衄的患者,月经来潮前一二天,鼻孔、齿龈出血,每次二三滴,每日3~6次,经行之后,则口鼻出血自止,平时头晕目眩,肢体困倦,面唇苍白,精神萎靡,纳食不香,大便溏薄,脉象虚细,舌质嫩。证属元气虚损,脾虚不能统血之变,治宜健脾益气以摄血,以归脾汤加减治之。并加用温和灸肝俞、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经过以上针灸和内服药物并用,以后经行正常,经行吐衄停止,观察3个月,疗效巩固,病不再发。
疏通气血分型选穴
班秀文认为妇科病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气血阻滞”,故论治之法总以“疏通气血”为主,根据病情的类型,提出具体的治病原则,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辨其阴阳,审其虚实,细察其主次,立法用药,主次分明,则药到病除。①寒证型:有外邪袭表后,宜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以桂枝汤为主,酌加小茴香、乌药、吴茱萸等止痛驱邪之品;若冲任损伤、小腹冷痛证型较重者,则宜温经散寒,以吴茱萸汤去牡丹皮、麦冬,加乌药、小茴香治之。在针灸治疗方面:可用关元、归来、上髎等穴,先用较粗毫针强烈持久地刺激,留针15~30分钟,每个穴位针上加灸5~10分钟,同时直接灸三阴交3~5壮。②热证型:此型可用芩连四物汤加香附、延胡索、桃仁、红花治之,若有颧赤潮热、心烦不寐实热者,宜以养阴清热为主,酌加活血行气滞类药,可用张景岳保阴煎去续断,加牡丹皮、延胡索、香附、桃仁治之。针灸可取中极、水道、中髎、三阴交、大椎等穴,单针不灸,行针时宜强而久刺激,每穴留针30分钟;若实热又宜以任脉穴与五脏俞穴为主,可用气海、归来、心俞、肝俞等穴,仍单针不灸,唯行针时宜轻轻得气而止,留针10~20分钟。③虚证型:本型以补血益气为主,可用八珍汤加炙黄芪等。若是四肢冷感,虚而更虚者,治以十全大补汤加补骨脂、龙眼肉,取肉桂之温肾故也;若腰腿酸痛、疲乏无力、脉弦、脉细,致肾阴亏损不能涵木,又宜肝肾并治,可用清肝汤加川楝子、桑寄生以达到滋肾舒肝之功。针灸取穴以中极、气海、归来、水道、足三里、肾俞、肝俞、脾俞、下髎、三阴交等轮换取用,每天用3~5穴,单灸不针,以隔蒜灸每穴5~10壮为宜,待痛止之后,每隔一天灸3~5穴,并加隔蒜灸神阙10~20壮。④实证型:本型有气滞、血瘀之分,前者宜加味乌鸡汤加川楝子、郁金治之,以顺气行滞。若是心烦易怒、神志不安者,由七情内伤、肝气抑郁治之,宜逍遥散加川楝子、紫苏叶治之,以开郁疏肝;如月经先期,脉弦数者,为郁久化火,又宜丹栀逍遥散加香附、白薇治之。血瘀者以活血行瘀之法为治。新瘀未久者,宜桃红四物汤加乌药、延胡索治之。久瘀正虚者,又宜攻补并施之法,以抵当丸加党参、当归、鸡血藤、龟甲、阿胶、牡丹皮、山药为丸治之,每日3次,每次9g。在针灸治法上,宜用中极、归来、气海、气海俞、下髎、地机、三阴交等穴,俱宜单针不灸,气滞者宜加针膻中、肝俞,血瘀者宜加针膈俞、心俞、阳陵泉,行针时宜强而久的刺激,留针30~50分钟,若是瘀久正虚者,行针时宜轻轻在行针后加隔蒜灸足三里、大椎各5~10壮。
针药并举标本兼治
班秀文认为,针灸对妇科病的治疗配合药物,不但能治标,还能治本,不但能治实治热,还能治虚治寒。因人之所以病,不外乎阴阳的偏胜,气血的失衡,而通过药物和针灸的作用,不但能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而且还能调整阴阳的偏胜,使之阴平阳秘,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如班秀文在治疗断乳痒疹时,依照“实则泻之”的原则,以开郁行滞,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麦芽、山楂、当归、皂角刺、路路通治之。柴胡疏肝散为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剂,加麦芽、山楂、当归、皂角刺、路路通等导滞行血,疏解导滞并用,则不仅活络通行之力加强,而且有消滞除积之功,自无壅滞之患。除了内服药物之外,配合针刺疗法则疗效尤捷,针刺取穴足三里(双侧),内关(双侧),曲池(双侧),三阴交(双侧),均用强刺激泻法。足三里为阳明胃经之枢纽,泻之则能清胃中之浊而行胃中之阳;内关为手厥阴心主之别络,泻之能通心阳而除瘀塞,畅通血脉;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所属,是走而不守的要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的枢纽,与曲池配合应用,能清血中之热邪,扫除肝木之风邪,风平血清,痒疹自失。
典型医案
患者,女,28岁。1998年4月26日初诊。已婚4年多未孕。14岁月经初潮,开始周期基本正常,但出血量较多,持续1周干净。1988年以来,经行量多,不能自止,均需用黄体酮等治疗出血始止。1994年1月结婚,婚后经行仍紊乱,有时超前,有时错后,量多,色淡或如酱,夹有紫块。经期乳房胀疼,腰痛,时吐清涎,嗜酸。经行时小腹胀痛。婚后性生活一般,但阴道时有涩痛之感。夫妇两地分居,迄今未孕。1996年6月4日检查报告:月经期子宫内膜无分泌活动(无卵月经)。1998年4月25日行输卵管通水术:宫前位,宫深8cm。注入药液30ml,注入无阻力,渗出少许。显示:输卵管畅通。脉弦滑,舌苔正常。
诊断:(肝肾不足,冲任亏损型)不孕症。
治法:温养肝肾,益气填精。
方药:党参20g,黄芪15g,当归12g,川芎5g,白芍9g,何首乌15g,菟丝子15g,枸杞子12g,锁阳9g,荆芥2g,甘草5g,淫羊藿5g。3服,每日1服,水煎服。
4月29日二诊:菟丝子15g,当归9g,白芍9g,枸杞子15g,党参12g,白术9g,茺蔚子9g,香附9g,丹参15g,甘草3g,淫羊藿15g。3服,每日1服,水煎服。
5月5日三诊:服上方精神较好。自灸以下穴位:一组:艾炷隔姜灸关元、双侧归来,针刺血海;二组:艾炷隔姜灸中极、双侧水道、三阴交;三组:艾炷隔姜灸命门,双侧肾俞。轮换使用,每日1组。守上方继续治疗,21服,每日1服,水煎服。经4个月经周期的治疗,经行周期正常,色量均佳,于同年9月受孕。
按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是气血之始,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肾不足则血海空虚,导致冲任不足,故有月经紊乱,色淡、腰痛;肝失疏泄,则气滞血瘀,出现月经量多,夹有紫块,经期乳房胀痛、嗜酸、小腹胀痛等。初诊到三诊:脾、肾、肝并治,从而冲任渐盛,任脉通畅,故经行色量较佳。考虑到证本不足,禀赋之虚,非急速所能见功,乃复用脾肾同治,针药并用,除服药之外,加灸关元、中极等穴位,促使气血旺盛,温养冲任,故经行周期正常,色量均佳,并成功受孕。(张璐砾 戴铭 刘玉筠 员晓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