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刮痧>正文

刮痧的操作手法

刮痧方法的分类:
    刮痧方法包括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刮痧法是用铜钱、瓷匙、硬币、纽扣、刮痧板等钝缘面蘸刮痧介质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刮拭、磨擦。是刮痧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根据临床应用不同,又分为直接刮和间接刮两种。
    (1)直接刮法  首先让病人取坐位或俯伏在椅子或桌子上,背对术者,用热毛巾擦洗病人准备被刮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施术者用右手持刮痧工具,先在病人颈项正中凹陷处刮抹,刮出一道长形紫黑色痧点,然后再让病人取俯卧位,在脊椎正中刮一道,再在肩胛下左右后背第7-9肋间隙处各刮一道,以刮出紫黑色淤点为止。
    如刮完上述几处,病人自觉症状减轻,可于脊柱棘上下各加刮1-2道,则收效更大。
    (2)间接刮法  先在病人要刮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进行刮痧,称为间接刮痧法。它除了具有刮痧功效外,还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此法主要用于3岁以下小儿、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具体方法:于刮痧前先在刮痧部位放上干净的手绢(或大小适当、洁净柔软的布一块),用消毒好的刮痧工具在手绢或布上面以每秒钟2次的速度,朝一个方向快速刮拭,每处可刮20-40次。一般刮10次左右,掀开手绢检查一下,如皮肤出现暗紫色即停止刮拭,换另一处。如果病人闭眼不睁、轻度昏迷和高热不退,可加刮两手心;两足心及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每处加刮至100次左右。

2.撮痧法:撮痧法又称“抓痧法”、“捏痧法”,是施术者用手指撮、扯、拧、提、点揉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撮痧的方法较多,根据不同的手法大致可分为;挟痧法、扯痧法、挤痧法及点揉法等。
    (1)挟痧法(又称“揪痧法”)  施术者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撮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并连连发出“巴巴”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这时被挟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
    (2)扯痧法  施术者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扯提患者的撮痧部位,使小血管破裂,以扯出痧点来。主要应用部位在头部、项背、颈部、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
    (3)挤痧法  施术者用两手食、拇指或单手食、拇两指,在疼痛的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痧斑为止。
    (4)点揉法  严格来讲点揉法属于按摩手法而不属于刮痧手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点揉法常与刮痧法配合应用,一方面可弥补刮痧疗法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增强疗效的作用,故作简单介绍。点揉法是指用手指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点压,同时做圆形或螺旋形的揉动,是点压与指揉的复合手法。其操作要领是施术者的拇指或食指、中指指端按压在穴位或某部位上,力用于指端,着力于皮肤和穴位上,由轻到重,由表及里,手腕带动手指灵活揉动,频率50-100次/分,要持续一定时间,通常为3-5分钟,以患者感觉酸胀和皮肤微红为度。结束时则应由重到轻,缓慢收起。注意力量不宜过大过猛,揉动时手指不能离开皮肤。此法具有散淤止痛、活血通络、解除痉挛等作用。在刮痧治疗中,主要用于头面部、腹部、肢体关节部及手足部。

3.挑痧法:挑痧法也称“挑痧疗法”,是施术者用针刺挑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法主要用于治疗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病症。
    挑痧前须准备75%的酒精、消毒棉签和经过消毒处理的三棱针或缝衣针1枚,或9—16号注射针头1个。施术者先用棉签消毒局部皮肤,在挑刺的部位上,用左手捏起皮肉,右手持针,轻快地刺人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淤血,反复5-6次,最后用消毒棉球擦净。

4.放痧法:放痧法又称“刺络疗法”,它与挑痧法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此法刺激性更强烈,多用于重症急救。方法是施术者用消毒好的三棱针、陶针、缝衣针、注射针头或毫针快速点刺皮肤血脉,以治疗疾病。通过放痧,可使血流加速,淤血和痧毒从血液里放出,病情迅速好转,生命恢复正常。放痧法具有清泄痧毒、通脉开窍、急救复苏等功效。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痧病重症和痧毒淤积阻滞经脉的病症。此法又分速刺与缓刺。
    (1)速刺  速刺人0.5—1分深,然后挤出少量血。用于刺十宣、人中、金津、玉液等穴。
    (2)缓刺  缓缓刺人0.5-1分深,然后缓缓退出,适于肘窝、胭窝及头面等部位。

刮痧的操作方法:
    1.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与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并确定治疗部位,尽量暴露,用毛巾擦洗干净,也可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以防感染。
    2.一般右手持拿刮痧工具,灵活利用腕力、臂力,切忌生硬用蛮力,硬质刮具的钝缘与皮肤之间角度以45‘为宜,切不可成推、削之势。
    3.用力要均匀、适中,由轻渐重,不可忽轻忽重,以能耐受为度,刮拭面尽量拉长。
    4.刮痧时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以皮下出现微紫红或紫黑色痧点、斑块即可。应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一处;不要无序地东刮一下,西刮一下。
    5.作为疾病的治疗,一般都要蘸取刮痧油,一边刮拭,一边蘸油。初次刮痧,不可一味强求出痧。
    6.保健刮痧和头部刮治,可不用刮痧润滑油,亦可隔衣刮拭,以自己能耐受为度。
    7.任何病症,宜先刮拭颈项部,再刮其他患处。一般原则是先刮头颈部、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关节部位应按其结构,采用点揉或挤压手法。
    8.如刮取头、额、肘、腕、膝、踝及小儿皮肤时,可用棉纱线或头发团、八棱麻等刮擦之。腹部柔软处,还可用食盐以手擦之。
    9.刮拭方向,一般原则是由上而下、由内而外顺序刮拭。头部、背部,由上而下;上肢、下肢由上而下;面部、胸部由内而外;腹部由上而下。   
    10.刮完后,擦干水渍、油渍。让病人穿好衣服,休息一会儿,再适当饮用一些姜汁、糖水或白开水,会感到异常轻松和舒畅。
    11.一般刮拭后,2—3天内患处会有疼痛感,此属正常反应。
    12.刮痧时限与疗程,应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因素灵活掌握。一般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使病人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治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初次治疗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太重。第二次应间隔5—7.天或患处无痛感时再实施(一般需5-7天),直到患处清平无斑块,病症自然就痊愈了。通常连续治疗7—10次为1疗程,间隔10天再进行下个疗程。如果刮拭完成2个疗程仍无效者,应进一步检查,必要时改用其他疗法。

刮痧的补泻手法: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和“泻”是两种作用相反的对立面,但又相互联系。它们共同的目的都是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的正气。所以补与泻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表面上看,刮痧疗法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或排出机体,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这些作用的本质是属于补与泻的范畴。
    刮痧疗法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急缓、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以及作用的部位等诸多因素,而上述动
作的完成,都是依靠手法的技巧来实现的。
    1.一般来说,凡刺激时间短、作用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的手法称为“补法”;凡刺激时间长、作用较深,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的手法称为“泻法”。
    2,凡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手法,能活跃兴奋器官的生理机能,谓之“补法”;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能抑制脏器的生理机能,谓之“泻法”。
    3.凡操作速度较慢的称之为“补法”;操作速度较快的称之为“泻法”。
    4.介于“补法”与“泻法”二者之间的称为“平补平泻”。
    由上所述可知,在刮痧治疗中,若能首先仔细辨证,然后根据“扶正祛邪”或“祛邪存正”的原则,恰当采用“补法”或“泻法”,必能充分发挥刮痧的治疗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上一篇:中国的砭石刮痧圣手:扁鹊

下一篇:刮痧的施治范围及其注意事项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