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推拿按摩>正文

正骨法:中医推拿治法

正骨法亦名“正骨按摩”,是指用来矫正骨错、筋歪等骨伤科疾病的一种推拿整复方法。严格地说,正骨包括整复手法和夹缚固定两部分。夹缚固定内容详见本书有关篇章,本节则专门介绍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推拿方法。

早在周代《周礼·天官》已有专门治疗“金疡”、“折疡”等创伤性疾病的“疡医”(即外科医生)的记载,但有关骨折治疗的整复方法的专题论述,约始见于唐代。如《千金要方》记述的下颌关节脱骱的整复手法,迄今仍在临床应用。至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一书问世,标志着我国正骨疗法已趋于成熟。书中不仅具体介绍了诸如捻捺、拔伸、捺正、转动等整复手法,而且还载述了许多骨折、脱臼的整复方法,强调了要时时“转动使活”的动静相结合的正骨整复原则,为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对诸关节脱骱及骨折的处理过程和整复手法等,均有详尽的载述。清代《医宗金鉴》将历代骨折整复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使中医正骨推拿手法渐趋规范。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后,在传统的整骨八法基础上加以发扬创新,总结出新的整骨八法,并进一步发展为十大手法,即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然而由于医生临床实践经验及其心得体会的不同,对正骨手法的应用亦不尽相同。

1.操作手法
    (1)正骨手法  主要适用于骨折和脱位的整复。
    ①手摸心会:本法是骨伤科临床检查的基本方法,即在整复前,医生用手仔细触摸检查损伤处,以明确骨折部位、性质和损伤情况,确定正确的诊断和整复方案。此外,在手法复位后也须用本法检查是否得到了完全的整复。
    ②拔伸牵引:即顺骨干纵轴反向牵拉,以纠正骨折断端的重叠移位,或使脱臼移位的远侧骨骼到达与骨关节腔相近的位置,称为拔伸牵引法。本法是骨伤科整复骨折或脱位的最基本手法。其牵拉拔伸力量的大小,根据骨折或脱位的部位、肌肉力量的强弱等情况而定。一般以恢复肢体长度、折端略为分离为度,
    ③旋转回绕:在拔伸下缓缓旋转远侧断端,或内旋,或外旋,以纠正骨折的旋转移位。如果斜形,螺旋形骨折有背向移位时,以近侧断端为轴心,远侧断端围绕近侧断端回旋90~180度,使骨折断端对合。脱位整复后,可轻轻摇转远侧骨骼,使其对合复位良好。   
    ④屈伸收展:在持续拔伸下屈伸关节,或配合以内收、外展,纠正关节附近骨折移位,或用于脱骱复位。
    ⑤成角折顶:用于拔伸不能纠正的重叠移位,如横断骨折、短斜形骨折等。其手法为先加大原先的成角畸形,同时推按其断端,使骨折端一侧的骨皮质对合,然后以对合一侧夹角顶为支点反折,使断端完全对合。
    ⑥端挤提按:包括多种手法。如端法,是指端托肢体或端提下陷之骨;挤法是通过术者双手相对挤压而使移位对合;按法是指术者用手指或手掌直接用力作用于骨折断端,相向按压,以纠正其侧方移位、成角移位等,或将脱位的关节捺人关节腔。在整复过程中,可根据骨折移位及脱骱的情况,将上述手法组合运用。
    ⑦夹挤分骨:以两手拇指与食指、中指、无名指相对夹挤骨间隙,使靠拢的骨骼分开而便于两骨(或数骨)同时得以对合复位。适用于前臂、掌骨、跖骨等部位的骨折复位。
    ⑧摇摆触碰:横断骨折基本整复而仍有少许侧向移位或裂隙时,可在固定骨折部位、维持轻微拔伸力的情况下,左右或上下作10~30次摇晃摆动其远侧断端,使之更为紧密地吻合复位。
    ⑨对扣捏合:用拇指及其余各指捏定骨折两断端,相对捏合靠拢,使其对位更为紧密。
    ⑩按摩推拿:骨折复位或脱骱整复后,顺骨捋筋,上下徐徐按摩推拿使骨折或脱位关节周围扭挫伤的肌肉筋腱等软组织,亦随之整复舒展。本法可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关节僵直。
    (2)推拿手法  正骨按摩中的推拿手法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错缝及软组织扭挫伤。此外,骨折脱位整复后,也须配合以适当的理筋手法顺骨捋筋,以达到筋骨并治、促进愈合和康复的目的。常用的推拿于法有推揉、拿捏、按压、摩擦、撩法、弹拨、扳法、击打及旋转、屈伸等。具体操作方法及其适应证等可参见本书“手法篇”及本章“理筋法”等有关章节。

2.临床举例 
    正骨推拿对各种骨折、脱位及骨关节错缝、软组织损伤等骨伤科疾病有重要的整复治疗作用。对不同部位和性质的骨折、脱位等损伤,应对症采用相对固定的整复手法和治疗步骤作为其治疗常规,但在某些情况下又须变其法而施之。
    (1)骨折整复  整复骨折时,一般均先须结合影像诊断方法触摸清楚其具体损伤情况,然后在拔伸牵引的同时施以各种合适的矫正移位的正骨手法,使断端得以良好地对合复位,最后推拿理筋,并触摸证实骨折是否确已得到整复。手法治疗结束后,应采用夹板固定或缠缚包扎等方法以维持整复效果,使骨折断端在相对静止的条件下得以愈合。矫正各种骨折移位的手法原则为逆移位方向而行之,并应以骨折远端对合近端。
    如整复锁骨骨折时,病人端坐于凳,挺胸,两手叉腰;助手立于病人身后,一足踏凳缘,另-以其膝顶在病人两肩之间,双手分别握住病人上臂前外侧,用力向病人后、上、外方向拔伸;术者在助手的配合下,两手分持骨折断端远近两侧,施以按压捏合手法,使骨折端得以对位整复;然后用“8”字形绷带固定。
    再如整复肱骨干骨折时,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均可;第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肢腋下向上拔伸,第二助手握住患肢肘部及前臂,屈肘至90度,徐徐用力向下牵引,同时用旋转手法矫正旋转移位,保持上臂正常力线;术者面对患肢,双手拿住骨折上下端,施以按压捺正手法复位。如有背向移位,则应先施以旋转回绕手法,后进行按压捺正复位。整复对位后,上臂用小夹板固定于功能位,颈腕带悬吊前臂。
    (2)脱位整复  脱位的整复,一般应根据引起脱位的机理来确定施治手法,并应在拔伸后据其脱位径路相反的步骤进行复位。如肩关节脱位多在上肢伸展并外旋位支撑时引起,整复时须于向下拔伸、外旋的前提下将上臂内收而得以复位。复位后可轻轻摇转,使之更为吻合,然后推拿理筋,用绷带悬吊固定于胸前。
    其他各种常见的骨折、脱位的整复方法详见本书下篇有关篇章。    

3.注意事项
    (1)在施行正骨整复手法之前,必须明确骨折或脱位的性质、部位和特点,然后选用合适的整复手法。
    (2)骨折或脱位的整复时间越早越好,一般以伤后4小时内为最佳整复时机;伤后2周内仍可视作新近损伤,可以施以手法整复。
    (3)任何部位的骨折,都必须遵循远端对合近端的原则进行整复,决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4)整复手法的力量应因人、因部位而异,用力宜柔和、持续。年老体弱、骨质疏松者,力度应适可而止;体质强壮、肌肉丰厚部位的骨折,手法力度宜稍重一些。   
    (5)诸多骨折或脱位的整复是集体的协同动作完成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及其助手必须配合默契,各尽其职,以保证协调、准确、迅速地完成整复治疗,减轻病人的痛苦。
    (6)正骨按摩的目的是恢复筋骨的正常位置,但有时虽经反复努力仍未能达到解剖位置,已处于功能维持状态,即可认为已经达到整复要求。切勿为了完全恢复解剖位置而施以用力过猛的手法,造成筋骨皮肉的损伤。
    (7)整复完成后,还应采用夹板,缠缚等方法加以固定,并需配合以药物敷贴、浸渍及肢体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才能使肢体损伤迅速愈合并恢复正常功能。

上一篇:理筋法:中医推拿治法

下一篇:整脊法:摩揉成人治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