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以《医碥》为据探讨何梦瑶的针灸学术思想

何梦瑶 (1693年-1764年) , 字赞调, 报之, 号西池, 世人尊称西池先生, 晚年自号研农, 清初广东南海人, 岭南著名中医学家。广东著名学使惠士奇很赏识何梦瑶才华, 曾赞曰:“文行并优”, 并誉之为“南海明珠”。何梦瑶热心医学教育, 一生着述颇丰。1918年两广图书馆汇集何梦瑶6部医著《医方全书》计12册, 其书序言称:“何公报之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其所着医书, 悉根据南方之地势, 南方人之体质, 调剂与北方不同, 立方与北带亦异, 故南带之人民效用其方法, 无不百发百中, 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可见何梦瑶对岭南医林的影响之大与广。世人对何梦瑶以方药为主的内科学, 研究颇深。但对何梦瑶的针灸学思想所知甚少。笔者不敏, 试研究下。
 
《针灸吹云》的简述
首先何梦瑶是有针灸学专著《针灸吹云》, 但目前处于佚失的状态。何梦瑶在自己的医书中, 多处提及此书, 例如在《医碥·凡例》云:“此书只论杂证, 尚有《伤寒论近言》《妇科辑要》《幼科辑要》《痘疹辑要》《本草韵语》《针灸吹云集》等书, 俟续刻呈教”, 《医碥·卷一》目录中有论:“经络考见《针灸吹云集》”。《岭南医籍考》记载有《针灸吹云》, 存目于《中国分省医籍考》, 清道光二年的《广东通志》、光绪年间的《广州府志》、1935年广东中医药展览会上的清道光《南海县志》, 仍记载有此书。可知《针灸吹云》曾刊布发行, 在道光、光绪年前, 还留存于世。
 
有学者认为《针灸吹云》的书名可能来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 效之信, 若风之吹云, 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 及《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神乎神, 耳不闻, 目明也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 口弗能言, 俱视独见, 适若昏, 昭然独明, 若风吹云, 故曰神”[1]。
 
虽然《针灸吹云》的佚失, 对于何梦瑶的医学思想研究, 是一种莫大的损失。但在何梦瑶的代表作《医碥》中, 散落着很多针灸相关的内容, 从中可以窥测何梦瑶的针灸学思想。
 
针灸方药, 不偏不倚
针灸学与以方药为主的内科学, 是中医学的两大支柱。但在历史的发展中, 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以《灵枢》为主的针灸学, 较以《伤寒论》为主的方药学, 发展与成熟为早。自宋以降, 方药学迅速发展, 容易带来疼痛与损伤的针灸疗法遂受到很大冲击。宋明理学兴起后, 部分儒医以“针灸要袒胸露乳, 有伤大雅”为由, 对针灸颇有微词, 甚至认为“针灸小道”, 不是中医正途。对针灸的轻视与偏视, 导致了清政府偏废针灸, 以致清道光二年朝廷颁旨, 认为“针刺火灸, 究非奉君之所宜”, 令“太医院针灸一科, 着永远停止”。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了针灸学沉重的打压。阻碍了针灸的发展, 岭南地区的针灸学亦难免受到冲击。何梦瑶《针灸吹云》的佚失, 未尝不是政府与医林偏废针灸的原因。
 
但何梦瑶作为一代医学大家, 治学严谨, 对中医学术上的不同的学说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他认为不同的学说, 皆是源于古代的经典着作, 是针对不同的疾病而采取恰当的诊疗方法。因此, 后人继承先贤的学说, 不能各执一见, 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取长补短, 结合实际, 有机地统一起来, 而无所偏倚。对于针灸学与方药学, 何梦瑶也兼容并包, 各取所长。不当用药而当针灸时, 则坚决不用药, 而治以针灸。反之亦然。
 
比如缠喉风, 初起即发寒热, 势盛而急, 须臾不救。当急针其喉中肿处, 缓则不治。对于饮酒导致“胆热独攻环跳之穴, 腿痛如刀刺”之症, 难治以渗利。“即欲针之……有难于扶泻者”, 何梦瑶“谛思一法, 先搐脑中黄水出鼻, 次针胆穴之络脑间者数处”, 以期望胆中之热, 从脑鼻而移出, 则环跳穴中结邪渐运, 而肠胃渐苏。对于癫狂病“若脉乍大乍小, 乍有乍无, 忽而如平人, 忽而如雀啄、屋漏、遐游、鱼翔, 此鬼祟也。秦承祖灸鬼法, 及针鬼宫等十三穴”。以上诸疾, 适宜针, 而方药不及。何梦瑶则治以针。此是医学大家的风范, 实话实说, 不故弄玄虚。
 
对于适合方药, 而针刺不及的病症, 何梦瑶则明确告知忌针或禁针。例如病在会厌, 喉柱肿痛, 则禁针, 针之伤命。此疾适合“烧盐、枯矾研匀, 箸头点之”或内服甘桔射干汤。如“肿发项外, 脓胀痛者”不可轻易针刺, 以防针透咽喉, 而引发其他病变。又如“肺经郁热, 损气而成”的喉瘤, 也是忌针, 适合益气清金汤, 外用消瘤碧玉散点之。
 
什么情况下适合针刺呢?何梦瑶言“久坐伤肉, 形乐志乐, 病生于肉, 治之以针石”。药不能攻的“日久寒气聚沫结痰, 包裹坚凝”等症, 适合熨、洗、烙、灸等法。
 
针灸与方药, 各有所长, 皆有所短, 应视病症而采取适合的诊疗手段, 何梦瑶做到了对针灸与方药公正客观的态度。
 
针药并用
何梦瑶更多的是针药并用, 结合针灸与方药的长处,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例如中风表现为偏枯歪斜, 麻木的“中血脉”, 何梦瑶取小续命汤加减治疗。证见太阳, 无汗恶寒, 小续命汤倍麻黄、防风、杏仁配合针刺至阴、昆仑等穴位以解表发汗;有汗恶风, 小续命汤倍桂枝、芍药、杏仁配合针刺风府穴以散风;有汗身热不恶风, 小续命汤加葛根二两, 倍桂枝、黄芩配合针刺针陷谷, 刺厉兑以泻热;证见少阴, 有汗无热, 则小续命汤倍桂枝、附子、甘草, 配合针刺太溪穴以补肾。对于臂痛的内后廉痛, 何梦瑶认为“属少阴经, 以细辛、独活行之, 并用针灸法”。治疗口眼歪斜的清阳汤, 药用黄芪、当归、升麻、葛根、炙甘草、红花、黄柏、桂枝、苏木、生甘草等, 何梦瑶论说“此药少代燔针劫刺, 破恶血以去凝结, 内泄冲脉之火炽”。
 
针药并用是中医学的传统疗法, 能大幅度提高疗效。惜世医出于对针刺的偏视, 而不能发挥中医各种疗法的优势, 无形中是一种损失。何梦瑶在针刺术不被认同的时期, 能客观承认针刺的长处, 并结合到临证处方用药中, 充分体现了何梦瑶作为岭南名家, 重视实用的特色。
 
热病亦可灸治
《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宋代医家窦材在《扁鹊心书》中则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医学入门》则言:“凡病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灸法在临证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岭南自古即有艾灸的优良传统。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鲍姑, 即岭南南海人。鲍姑采越秀山脚下的红脚艾, 制成艾绒, 治疗赘瘤与赘疣, 名震一时, 至今传颂。南宋岭南医家刘防在《幼幼新书》中载灸法204条[2], 且完整的保留了现已佚失的最早的灸法专著——唐代崔知涕的《骨蒸病灸方》, 是书还有艾灸专篇如《灸胳法》《灸痫法》《无辜针烙法第二》等。一直到清康熙年间, 广东新兴医家叶茶山编写有《采艾编翼》, 此是清初灸法专著。长期生活在岭南的何梦瑶, 对艾灸疗法, 也是情有独钟。从其针灸书名《针灸吹云》, 亦可窥测何梦瑶对灸法, 着力甚深。
 
在《医碥》一书中, 何梦瑶以灸法治疗的病症即有“内风证、狂癫痫、虚损痨瘵、呃逆、中寒、厥逆、疝、寒热、痉、香港脚、腹痛、头痛、气郁、霍乱、泄泻、便血、大小便不通、积聚、臂痛”等, 近20种。除明显的寒证, 可以用灸, 部分热证, 何梦瑶亦治之以灸。例如癫痫一病, 多因热起。认为“昼发灸阳跷, 夜发灸阴跷”, 此时治以灸, 是为“行下焦之气也”。但何梦瑶也强调“凡灸痫, 必须先下之乃可灸, 否则气不通能杀人”。如香港脚, 病因是湿热下注, 何梦瑶治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 安艾灸之”, 认为可以引热下行。同篇又言“灸患处二三十壮以引湿气外出”。又如气郁, 表现出“两手太热, 如在火中, 为骨厥”, 何梦瑶治以“灸涌泉穴三壮立愈”。
 
虚寒宜灸, 实热宜针, 这似乎是针灸学的金科玉律, 为此反对热证用灸者沿习成风。何梦瑶从实际临证出发, 证实热证亦可灸, 非是绝对禁止。充分彰显了岭南医学的重客观、不人云亦云、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特色。
 
选穴以少为贵
《医碥》一书, 涉及针灸治疗的病症近50余种, 但涉及到的穴位却很少, 大约40余个。一病最多选2~3个穴位, 甚至只选1个穴位。
 
如中寒证, 何梦瑶只取丹田穴, 认为“可灸丹田穴, 以多为妙”;因房事导致的手足冷、腹绞痛, 亦取此穴;鼻衄, 何梦瑶认为“睛明一穴, 乃小肠、膀胱、胃、阴跷、阳跷五经之会, 皆能为衄”, 所以针刺也只选精明穴;妇人产后血分受寒引发的疝气乃至诸疝, 灸大敦穴即安, 亦只取一穴。对于热证如香港脚、火郁等证, 何梦瑶只取涌泉穴, 或艾灸或药敷, 以因热下行。
 
这种取穴方法, 最大程度保证了取穴的精准性与规范性, 值得借鉴与学习。
 
小结
何梦瑶虽然不以针灸术闻名于世, 但作为一代医学大家, 南海明珠, “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 其客观公平不偏不倚的治学态度, 不拘泥于学术偏颇的精神, 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学财富, 针灸学是其中之一。虽然出于历史原因《针灸吹云》一书, 已经佚失, 但在《医碥》中, 分散着诸多的针灸学的知识, 亦能反映出何梦瑶的针灸学思想。其针药并用、热病亦可灸、选穴精准的临证实践, 暗合岭南医学重视实践、善于总结归纳、由博返约的实用特色[3], 彰显了岭南医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国为.何梦瑶生平与学术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
[2]张长民.宋代潮州刘昉《幼幼新书》在医史文献学上的贡献.韩山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9 (1) :89-108
[3]周登威, 徐志伟.从《伤寒论崇正编》看黎庇留对明清伤寒学派的继承与研究.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 (10) :4355-4357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宁百乐 符文彬 王彦彦

上一篇:针刺治疗的时机应考虑患者的体质和季节因素

下一篇:陈以国教授独用针灸 针药并用临床应用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