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刺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面神经麻痹 (Idiopathic facial palsy) , 属祖国医学“面瘫病”的范畴, 是因为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面神经麻痹症状通常在1周内达到高峰, 12周后开始恢复, 大约80 %患者在几周及12个月内恢复正常, 但有20 %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可能无法恢复[2]。本病确切病因尚不明, 可能是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或局部循环障碍, 后期出现面神经髓鞘或轴索肿胀、脱失, 进而出现面肌瘫痪;目前传统针灸治疗对普通型面瘫尚有一定, 但针对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欠佳, 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索针刺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4例病例均来自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脑病科住院和门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患者共64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组别 n
性别 年龄 (岁) 病程 (d)
治疗组 32 12 20 45.86+10.68 34.76+5.17
对照组 32 11 21 46.11+10.13 35.56+4.83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贝尔麻痹疾病诊断标准[1,3];②年龄在16岁~75岁;③肌电图提示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较对侧下降>50 %;④House-Brackmann评分[4]分级Ⅳ~Ⅵ级为重型面神经麻痹。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超过75岁, 或小于16岁;妊娠状态或哺乳妇女;②除外颅内肿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引起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格兰巴雷综合征引起的双侧面瘫, 耳源性面神经麻痹, 后颅窝肿瘤、脑膜炎及神经莱姆病;③排除心脏病、肝肾功能严重异常, 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代谢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④排除不能耐受实验或不能完成实验调查影响实验结果的。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基础治疗: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 mg静滴, 维生素B1100 mg、B12500 μg左右足三里穴位注射;②针刺治疗选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风池、下关、四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合谷等穴;患者取平卧位, 75 %酒精常规皮肤消毒, 选用环球牌0.30 mm×40 mm无菌针灸针, 单手快速进针, 针刺深度、针刺方向按穴位针刺操作规范进行, 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每日1次, 每周5次。③刺络闪罐治疗:选穴:颊车、地仓、太阳、下关、颧髎等穴;方法:局部碘酒消毒, 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头, 上穴点刺, 迅速闪罐, 以出血0.5 mL~1 mL为度, 闪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即可。隔日1次, 每周3次。
 
2.2 对照组
①基础治疗:同治疗组;②针刺治疗:除刺络闪罐治疗外, 选穴、针刺方法及深度、治疗频次同治疗组。
 
3 疗效分析
3.1 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评定
对患者疗效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评定, 经本治疗方案治疗6周后进行评定。痊愈:面部肌肉运动正常, 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测定达Ⅰ级;显效: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测定达Ⅱ级, 即静止时面容基本对称, 示齿口角略有不对称;有效: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测定Ⅳ~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以上;无效:原本症状基本无改善, 或经6周治疗后仍停留在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测定Ⅳ级以上。
 
3.2 电生理指标
主要包括面神经运动传导 (CMAP) 波幅、瞬目反射 (RI波) 潜伏期, 经本治疗方案治疗前、治疗后6周分别行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瞬目反射潜伏期检查。操作方法:①面神经运动传导:记录电极在下眼睑眼轮匝肌, 参考电极在同侧额部, 地线位于前额中央, 刺激电极阴极在乳突前下方, 正好在耳垂下, 而刺激阳极可以适度旋转以减少刺激伪迹;②瞬目反射:两个导联同时记录, 记录电极分别位于两侧眼轮匝肌下缘, 参考电极在记录电极的外侧, 两者距离2 cm左右, 地线位于前额中央, 刺激电极位于一侧眶上迹处, 一般重复几次刺激, 选择波形稳定、重复性好的波形来测量R1、R2, 最短潜伏时, 两侧对比。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6周后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6周后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2 18 (56.25) 10 3 1 31 (96.87) 1)
对照组 32 5 (15.63) 7 16 4 28 (87.5)
 
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4.2 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能提高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 且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比较(x¯±s,mv)(x¯±s,mv)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2 1.43±0.054 2.62±0.0391) 2)
对照组 32 1.46±0.048 1.85±0.042
 
注:1) 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4.3 瞬目反射 (RI) 波的潜伏期比较
治疗组在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说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可缩短瞬目反射RI波的潜伏期, 且优于对照组。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比较(x¯±s,ms)(x¯±s,m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32 20.53±0.54 13.39±0.931) 2)
对照组 32 19.86±0.80 16.36±1.54
注:1)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4 讨 论
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周的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评定、面神经运动传导 (CMAP) 波幅、瞬目反射 (RI波) 潜伏期的变化, 可以得出结论:针刺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效果优于传统针刺, 下面就顽固性面神经麻痹预后、中西医治疗机理进行分析如下。
 
周围性面瘫病因尚不完全明确, 有学者认为与感染、循环供血不足和免疫异常等有关[5];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内仅仅能容纳面神经通过, 一旦面神经炎症、水肿, 可能导致面神经卡压而出现面神经麻痹。根据面神经卡压的部位不同, 其症状和体征也不尽相同:面神经管前的损害包括面神经核和膝状神经节损害, 面神经管内鼓索神经损害以及茎乳孔以外损害之不同, 临床表现不一样。损伤面神经管前和管内, 症状较重, 恢复较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各种检测技术的提高, 使得面神经炎的诊断、预后评估检测更准确、客观。通过电生理检查, 比如面神经运动传导波幅、瞬目反射等指标的检测, 可以直接判断受损神经的损伤程度及性质, 为面神经炎的定性、定位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科学依据[6]。CMAP波幅测定:患侧CMAP波幅下降为健侧的30 %以上, 可能在2个月内恢复;下降为健侧10 %~30 %, 在2个~8个月恢复;下降为健侧10 %以下, 恢复较差, 需半年~1 a恢复[1]。
 
中医学认为, 面瘫病多为络脉虚空, 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中于络脉, 气血痹阻于面, 而发生口眼?斜[7]。《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曰:“偏风口?是体虚受风, 风邪入夹口之筋也, 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 其筋偏虚, 而风内乘之, 使其筋急而不调, 故气口?僻也。”由此可见, 之所以发为面瘫之病, 多为正气不足, 络虚脉空, 邪气客于手足阳明之脉, 导致风痰夹瘀, 流窜经脉, 阳明络脉壅滞不利, 气血痹阻而致。针灸治疗选穴主要选取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位, 比如迎香、地仓、颊车、合谷等穴。运用中医针灸补法, 取虚者补之, 实者泄之, 阻者通之之法。刺络闪罐法, 祛瘀泄实, 驱邪不伤正气。现代医学认为, 针刺、刺络闪罐相结合, 能促进局部皮肤血管扩张, 刺激肌肉收缩, 兴奋面部神经, 加速血液循环, 达到扶正祛邪、舒筋活络祛瘀、筋脉得养的目的[8]。因此, 针刺结合刺络闪罐对久治不愈的顽固性面神经麻痹效果尤佳, 通过面神经传导、瞬目反射检查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转归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江, 贾建平.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132.
[2] 冯殿恩, 靳令经, 王鹏.面瘫与面肌痉挛[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5-6.
[3]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 (2) :84-86.
[4] House J W, 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 (2) :146-147.
[5] Ahmed A.When is facial paralysis Bell palsy?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Cleve Clin J Med, 2005, 72 (5) :398- 401;405.
[6] Klug N, Csecei G S.Evoked potentials and brain stem reflexes[J].Neurosurgery Rev, 1985, 8 (1) :63-64.
[7] 刘杰.超短波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21) :5215.
[8] 赵琼华.面神经麻痹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0) :2359.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 作者:孙永胜 漆慧

上一篇:电针疗法联合神阙药灸治疗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

下一篇:艾灸烫伤 针灸治疗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