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刺麻醉技术及其理论

针刺麻醉临床实践60年历程回顾

针刺麻醉技术及其理论是中国医务工作者和科 研人员, 在针刺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的传统针 灸学宝贵经验基础上, 将针刺疗法与外科手术相结 合而创造的一种中国所特有的麻醉方法。作为中西 医结合的典范, 针刺麻醉无疑是中国医学史上最具 原创性的医学研究领域之一, 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 为中国原创性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 1 ] 。 回顾针刺麻醉 6 0 年的发展历程, 可分为以下 4 个阶 段: 初创期、 快速推进期、 沉淀巩固期和新发展期。 本文围绕这4个阶段, 就针刺麻醉技术的临床应用 和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1 初创期

( 1 9 5 8年— 1 9 6 6年) 1 9 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坚持中 西医并重、 中西医结合的方针, 中医和西医相互学 习。了解到针刺在临床上能有效治疗各种痛症后, 1 9 5 8年8月3 0日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在扁桃体 摘除术中采用针刺双侧合谷穴的方法, 在没有使用 任何麻醉药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成功, 消息发表于当年9月5日上海《 解放日报》 。同年 1 2月西安第四人民医院采用电针刺激双侧合谷和 太冲穴麻醉下摘除扁桃体获得成功。同时, 武汉医 学院耳鼻喉科柯渊旋的团队电针刺激合谷、 扁麻穴 麻醉下完成了1 2例扁桃体摘除术 [ 2 ] 。基于上述针 刺麻醉下扁桃体摘除术的成功开展, 开辟了针刺麻 醉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随后, 全国各地都开始尝试将 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各种小型手术当中。 1 9 5 9年 1 2月, 由西安市医学科学研究所针灸麻醉研究室 ( 西安市第四医院) 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针刺麻醉 专著— — —《 针灸麻醉》 。

1 9 6 0年, 上海第一结核病院胸外科在主任裘德 懋教授带领下, 联合麻醉科和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的 针灸医生, 进行了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并取得成 功 [ 3 ] 。这标志着针刺麻醉这一技术可以应用到大型 手术当中, 从而促进了全国多家单位探寻针刺麻醉 技术在各大、 中、 小型手术中的实践与应用。其中, 整个上海市就将针刺麻醉拓展到颅脑肿瘤切除、 全 喉切除、 脾胃次全切除、 甲状腺次全切除、 剖腹产和 子宫次全切除等手术中 [ 4 ] 。

1 9 6 6 年, 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针刺 麻醉工作会议, 制定了《 针刺穴位麻醉研究工作二年 规划纲要草案( 1 9 6 6 — 1 9 6 8 ) 》 , 并对推广针刺麻醉的 临床应用和原理的研究均做了重要指示, 针刺麻醉 成就获得肯定。从此, 针刺麻醉在全国范围迅速开 展起来, 手术例数和手术种类迅速扩大。

2 快速推进期

( 1 9 6 7 年— 1 9 7 9 年) 1 9 7 1年7月1 9日, 新华社报道了针刺麻醉获 得成功的消息,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同年, 7月 2 6日, 美国著名记者J a m e s  R e s t o n在《 纽约时报》 头 版发表的文章《 N o w , A b o u t  M y O p e r a t i o n  i n  P e - k i n g 》 和第 6 版的文章《 N o w , L e t  M e  T e l l  Y o u  A - b o u t  M y   A p p e n d e c t o m y i n  P e k i n g 》 , 介绍了其本人 在北京采用针灸疗法治疗阑尾炎术后腹痛腹胀的经 历, 引起了国际上对针灸疗法的兴趣 [ 5 ] 。 1 9 7 2年尼 克松访华, 尼克松本人及其代表团先后参观了针刺 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和肺叶切除手术, 从而 以针刺麻醉为契机在国际社会掀起一股针灸热潮, 推动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 [ 6 ] 。同年, 在上海仁济医 院, 王一山等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 内直视手术, 将针刺麻醉技术和适用病种提升到一 个新的高度。 1 9 7 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 名为《 无影灯下颂银针》 的专门介绍针刺麻醉的电 影。 1 9 7 6 年创办了《 针刺麻醉》 杂志( 现《 针刺研究》 杂志) , 是专门报道针刺麻醉研究的全国性学术期 刊。其创刊号还对当时国外针刺麻醉的情况进行了 梳理和介绍, 包括日本、 苏联和英国等2 0多个国家 当时已开展了针刺麻醉手术。

1 9 7 9年,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 开幕, 对5 0年代以来针刺麻醉镇痛的临床应用范围 和机制研究做了总结。这一时期, 针刺麻醉工作达 到高潮, 据统计截至1 9 7 9年全国采用针刺麻醉进行 的外科手术总量达到2 0 0余万例, 涉及手术种类近 1 0 0种 [ 7 ] 。上述大量的临床探索和研究证明针刺麻 醉具有安全、 有效、 不良反应少、 生理干扰小及术后 恢复快等优点。

随着前期针刺麻醉临床工作的大量开展和深 入, 逐渐认识到单纯针刺麻醉下施行手术存在镇痛 不全、 肌肉紧张和内脏牵拉反应等不足。虽然通过 加强术前预测、 穴位选择、 优化针刺参数等方法提高 了针刺麻醉的效果, 但是仍存在上述问题, 难以突 破。 1 9 7 9 年全国针刺麻醉胃大部切除协作组在广 州会议上制订研究计划, 将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列入 探讨 [ 8 ] , 由此开始了针刺麻醉新的一页。

3 沉淀巩固期

( 1 9 8 0 年— 2 0 0 4 年) 上世纪 8 0 年代, 针刺麻醉研究工作进入了巩固 和深入发展的阶段, 主要对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和 基本规律进行了探索。针药复合麻醉开展之初的几 年, 仍然对是否在针刺麻醉手术中采用药物存在不 同看法 [ 9 ] 。 1 9 8 1 年全国针刺麻醉手术座谈会肯定 了针药复合麻醉的初步成绩, 从此针药复合麻醉方 法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 1 0 ] 。 1 9 8 2年全国针刺麻醉胃 切除术科研协作会议在上海召开。 1 9 8 6年中国针 灸学会针刺麻醉研究会成立, 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于 上海召开。大会制定了新的研究主攻方向: 寻找针 药复合麻醉及其他有利于针刺麻醉效果的新途径和 方法 [ 7 ] 。 1 9 8 9年全国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学术讨 论会认识到针刺麻醉处于低潮, 并指出我国针刺麻 醉研究总体上与国外不少国家日益重视的趋势不相 适应 [ 1 1 ] 。 在“ 八五” ( 1 9 9 0年— 1 9 9 5年) 期间, 一些高难度 的外科手术如新喉再造、 肾移植、 大脑功能区及深部 肿瘤切除等在针刺麻醉下获得成功 [ 1 2 ] 。同时经国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列入巩 固课题, 包括针药复合麻醉用于肾移植术研究和针刺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胃大部切除术操作常规的规 范化研究 [ 1 0 ] 。经研究发现: 针药复合麻醉的方法可 显著增强镇痛效果, 减少麻醉药用量, 同时在肾移植 术中患者术后泌尿时间明显提前, 在胃大部切除术 中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快。至“ 九五” ( 1 9 9 6年— 2 0 0 0年) 期间, 由复旦大学医学院牵头进行了国家 “ 九五” 攻关专题“ 优化针药复合麻醉和镇痛的临床 及机理研究” , 深入探讨了针药结合用于麻醉及镇痛 的作用特点和优势, 揭示了针刺不仅具有镇痛作用, 还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功能 [ 1 3 ] 。 这一时期, 针药复合麻醉逐渐成为针刺麻醉的 主流, 包含了针刺复合局麻、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和 针刺复合全麻 3 个方面, 不但加强了针刺麻醉的镇 痛效果, 还有效弥补了以往单纯针刺麻醉手术下肌 肉紧张、 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4 新发展期

( 2 0 0 5 年至今) 2 0 0 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在总 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 再次开展针药结合麻醉下体 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将针刺麻醉用于心脏二尖瓣 成形术和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并获得成功。其中针 刺麻醉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英国 B B C 制作的《 替 代疗法: 针灸》 收录并播出, 又一次引起国际上的关 注。笔者有幸成为当时的主刀医生。随后笔者率领 的团队进行了“ 浅睡眠、 自主呼吸状态下” 针刺麻醉 心内直视手术与常规气管插管的比较, 表明这一麻 醉方式符合当代医学伦理, 在手术适应证得以扩大 的同时, 又有同等的安全性、 有效性, 明显减少了气 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 减少了患者术后在院时间, 相 应减少了术后抗生素的使用, 术后康复迅速, 从而显 著降低了医疗费用 [ 1 4 - 1 6 ] 。将针刺麻醉改良方式拓 展至肺部手术中, 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 1 7 - 1 8 ] 。该技 术获行业内肯定, 国内外媒体均做过专题报道, 包括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桑国卫在内的多名国家和省部级 领导、 专家亲临手术现场观摩。 2 0 0 7年, 时任卫生 部部长的陈竺率团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 陈凯 先院士所播放的针刺麻醉开心脏手术录像, 引起极 大震动, 为中医走向世界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0 1 7 年, 笔者接受法国国家电视台专题采访, 针刺 麻醉心脏手术录像在法国全境播出。笔者带领的团 队还将针刺麻醉技术逐步扩大运用到头颈部、 腹部 和盆腔、 肛肠等各型手术, 进行了大规模的针刺麻醉 实践与研究。实践证明: 在上述部位的优势病种中 采用针刺( 复合) 麻醉技术具有更简便的操作方式、 更好的脏器保护作用、 更高的围术期疗效, 从而使针 刺麻醉从单纯的镇痛镇静向围术期脏器保护、 改善 手术预后方面不断发展、 创新。

同时, 针刺麻醉在临床科研方面受到国家重视, 2 0 0 7年和2 0 1 3年先后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 “ 9 7 3 ” 项目) 资助。通过不断的总结和研究, 发现针 药复合麻醉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 削减不良反应, 并具有显著的脏器保护和良性调整作用, 为针刺麻 醉临 床 的 推 广 应 用 提 供 了 坚 实 的 科 学 依 据。在 2 0 1 3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 9 7 3 ” 项目) 的支持 下, 通过大样本、 多中心的现代临床研究方法, 确定 和发布了《 无气管插管针刺复合药物麻醉下心脏瓣 膜手术的临床应用规范》 和《 甲状腺手术针刺麻醉及 针药复合麻醉应用指南》 [ 1 9 - 2 0 ] 。熊利泽教授团队总 结了近年来针刺麻醉的相关报告, 提示针刺应用于 围术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刺麻醉将在围术期发挥 重要作用 [ 2 1 ] 。 2 0 1 7 年 1 0 月“ 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 专家共识” 正式发布 [ 2 2 ] 。 这一时期, 国内外主要围绕针刺麻醉的临床应 用价值开展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例如针刺麻 醉用于胸部手术术后疼痛管理 [ 2 3 ] , 缩短腹腔镜结肠 癌手术后肠麻痹持续时间 [ 2 4 ] , 有效控制手术患者血 糖水平、 改善胰岛素耐受 [ 2 5 ] , 有效减低产科手术椎 管内麻醉所引起的低血压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 2 6 ] 。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表明, 现阶段针刺麻醉运用已 经从单纯的针刺镇痛、 术中辅助麻醉以减少麻醉药 用量, 逐渐扩展到其脏器保护效应, 提示针刺麻醉在 加速患者术后康复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和价值。

5  结    语

针刺麻醉至今已走过整整 6 0 年的发展历程, 其 间大起大落。在新的时期, 针刺麻醉仍然具有独特 的生命力和发展提升空间。一方面, 针刺麻醉手术 规范还有待完善、 制定和推广。目前仍然可以发现, 针对同一个手术, 各个临床研究采用的针刺方法、 穴 位的选择、 穴位刺激参数千差万别, 且缺乏统一的疗 效评价体系, 导致临床疗效差异明显。因此, 特别需 要开展与针刺麻醉相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这样更 加有利于对针刺麻醉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给予客观 的、 科学的评价, 促进国内外针刺麻醉手术规范的形 成, 为针刺麻醉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坚 实的基础。同时, 术后加速康复( e n h a n c e d  r e c o v e r y a f t e r  s u r g e r y , E R A S ) 正在成为2 1世纪医学的一项 新理念和治疗康复模式。然而, 现有 E R A S缺乏中 医或中西医结合元素和方案。针刺麻醉应用在围术 期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加速术后恢复方面 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因此, 我们提出应该建立 麻醉科、 针灸科、 外科、 护理等多学科协作的临床康 复体系, 拓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应用范围, 从单纯应用 于麻醉和手术期, 扩展至整个围术期, 充分发挥中西 医结合的优势, 形成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针药复 合麻醉围术期综合管理新模式, 建立具有中医自身 特色的 E R A S方案。另外, 我们应该不断拓展针刺 麻醉的内涵和外延, 充分发挥针刺的良性调节作用, 为针刺麻醉的创新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促进中 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笔者带领的针刺麻 醉团队于 2 0 1 8年率先开展针刺麻醉下冠状动脉造 影术、 针刺麻醉下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介入治疗, 将 针刺麻醉技术拓展到相关疾病常规诊疗中, 积极开 展针刺麻醉新模式的探索。引用黄龙祥研究员在针 刺麻醉诞生5 0 年时对针刺麻醉研究的评价 [ 2 7 ] : “ 针 麻的研究是迄今历时最长、 参加人数最多、 覆盖面最 广、 样本数最大、 检验最严格的针灸现代研究, 几乎 所有的针灸现代研究都能从其中找到进一步研究的 起点和台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 人们将 会不断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新的启迪, 它的意义也 将远远超出麻醉与手术, 超出针灸, 甚至超出中医和 西医。 ” 因此, 希望相关同仁以此共勉, 共同努力, 薪 火相传, 不断发展, 不断前行。

来源:针刺研究 作者:周嘉

上一篇:李万瑶临床常用蜂针针法研究

下一篇:戒毒断综合征中医案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