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验案

患者女, 40 岁。主因左侧面部抽搐半年, 加重 1 周, 2017 年 11 月 16 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针灸科。患者于半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左 侧下眼睑颤动, 间断发作, 疲劳、 紧张时加重, 休息可 缓解, 逐渐发展至左侧面颊部、 嘴角时有抽动, 未予 重视。1 周前, 因熬夜后抽搐频繁, 每日发作 10~20 次, 每次抽动 5~10 min, 遂就诊于本院针灸科。刻 诊:左侧面颊部、 嘴角时有抽动, 左侧面部紧滞麻木。 急躁易怒, 食纳可, 夜寐少, 多梦, 二便调。体格检 查:双侧眼球运动正常, 无视力障碍, 无视野缺损, 无 视盘异常, 无复视, 角膜反射灵敏, 闭眼及对光反射 正常, 左侧眼睑及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 右侧未及 异常。双侧面部浅感觉未及异常, 肌肉运动正常, 四 肢肌力正常, 肌张力、 共济运动均无异常, 生理反射 存在, 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 苔薄白, 脉弦细。 辅助检查:颅脑 CT(-)。

中医诊断:面 目 闰 , 肝风内动 证。

治疗原则:调神通络、 舒筋止痉。西医诊断:面 肌痉挛。针刺选穴:左侧风池、 完骨、 天柱、 翳风、 阳 白、 丝竹空、 四白、 颧髎、 口禾髎、 地仓、 下关、 太阳、 头 维、 阿是穴, 双侧合谷穴, 承浆、 神庭、 印堂、 百会、 四 神聪。

操作:选用华佗牌 0.25 mm ×40 mm 针灸针, 风池穴向右侧眼角方向直刺 1.0 寸, 完骨、 天柱及翳 风穴均直刺 8 分, 均于得气后施用捻转补法1 min, 即捻转幅度<90°, 频率 120~160 转/min;太阳直刺 1.0 寸, 头维穴沿皮向后平刺进针 1.0 寸, 神庭穴针尖朝前 平刺 5 分, 均施捻转泻法 1 min, 即捻转幅度>180°, 频 率 40~60 次/min;印堂穴针尖朝鼻根部方向斜刺 3 分, 采用轻雀啄手法, 以眼球湿润为度;百会、 四神聪 均向后斜刺, 施捻转平补平泻法 1 min;局部腧穴毛 刺, 即直刺1~2 分, 不提插不捻转;双侧合谷穴直刺1. 0 寸, 行提插泻法 1 min, 即得气后轻用力将针快速 插至深层, 再重用力将针缓慢退至浅层。隔日针刺 1 次, 共治疗 3 周。治疗过程:第 1 次治疗后患者感 觉面部紧滞麻木感减轻, 经 3 次治疗后仅于紧张状 态时出现抽搐, 治疗 6 次后面部不再抽动, 但仍有紧 滞感, 再予治疗 3 次后患者痊愈, 经随访3 个月未复 发。

讨论

面肌痉挛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的颅脑 神经疾病, 女性多见。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诊断并不 复杂, 主要通过临床症状诊断, 多为一侧面部肌肉无 规律、 无痛性、 渐进性不自主抽搐, 精神紧张、 焦虑、 心理压及疲劳等可诱发或加重, 闭眼、 鼓腮等面部肌 肉运动时亦可诱发, 严重时睡眠和麻醉状态下亦发 作 [1 ] 。典型发作者常从眼轮匝肌开始, 逐渐向下累 及面颊、 口角肌群及颈阔肌;非典型者可以口周肌肉 为初发位置, 而后由下向上逐渐累及半侧面部肌肉。 现代医学对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存在不同学说, “短路” 学说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无髓鞘, 暴露的轴 突间形成跨越突触传递而产生异位冲动 ;“核性” 学 说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受血管压迫而产生逆向冲 动, 从而 “点燃” 面神经核团;交感神经桥接学说认 为脑血管对面神经长期反复的搏动性机械压迫导致 面神经脱髓鞘以及血管壁上的交感神经外膜破损, 使面神经纤维裸露, 与血管壁表面密布的网状交感 神经纤维直接接触 [2 ] 。目前根治方法为手术减轻 神经血管压迫, 但易出现听力下降、 耳鸣、 面瘫等术 后并发症。口服药物及 A 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旨 在缓解痉挛症状, 仅短期有效, 常在药效结束后复 发, 甚至形成面瘫。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 “面风 ” 、 “筋惕肉 目 闰 ” 等病证范畴, 多责之风与虚。针灸疗法因其简便、 安全、 高效等优点, 被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治疗, 临床治疗多 侧重息风、 止痉、 通络, 选用三阳经经穴,配合经验 穴和阿是穴为主,常配合药物、 火罐、 耳穴、 电针、 热 敏灸等治法。本患者素体肝血不足、 气郁不舒, 因劳 累引发肝风内动上侵头面, 血不养筋, 发为痉挛抽 搐, 故治疗当调神通络、 舒筋止痉。风池、 完骨、 天 柱、 太阳、 头维、 神庭、 印堂合称为“小醒脑” , 重在调 神, 可醒脑开窍、 息风通络、 活血通经。现代医学研 究表明 , “小醒脑” 可缓解肌肉痉挛, 调节交感神经 功能, 扩张血管, 改善脑供血, 近年广泛应用于中风 及其后遗症以及头面颈项部疾病的治疗 [3 ] 。百会、 四神聪居于巅顶, 为补阳调神之要穴, 应“阳气者, 精则养神, 柔则养筋” 之义, 与“小醒脑” 合用, 可加 强 “脑神” 的调控作用 , “脑为元神之府, 主持五神, 以调节阴阳, 四肢百骸之用 [4 ] 。 ” 翳风穴为手少阳三 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 常用于治头面五官疾 患, 穴下有丰富的神经血管, 深部正对面神经干出茎 乳孔处及颈动脉鞘, 可改善局部神经调节、 血管营养 及淋巴循环等作用 [5 ] 。与 “小醒脑” 合用, 息风止痉 之力更佳。本病属经筋病, 病位较浅, 故局部腧穴浅 刺。手法轻柔, 破皮即止, 不应用任何行针手法, 刺 激比较柔和, 疼痛感小, 具有疏散表邪、 调和营卫之 功, 可使气血调和, 筋肉得以充养 [6 ] 。《针灸大成》 言 :“补则从卫取气, 宜轻浅而针, 从其卫气随之于 后, 而济益其虚也。 ” 阳明经多气多血, 主宗筋, 合谷 穴是手阳明大肠经脉的原穴, 擅治口面部经络气血 不畅之证 [7 ] 。取此穴以应“面口合谷收” 、 “头面纵 有诸般证, 一针合谷效神通 ” (《玉龙歌》 )之理, 施予 泻法则理气活血之力倍。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汪文丽 付玲

上一篇:重视针刺轻视灸疗的医疗状况

下一篇:《灵枢·官针》刺法是中医针灸的灵魂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