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狼疮脑病继发复视面瘫 循经取穴针刺治疗

狼疮脑病继发复视面瘫案

患者, 女, 33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13日。

主诉:复视, 伴口角向左偏斜2个月。

病史: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不退, 体温39℃左右并出现复视, 口角略向左偏斜, 于上海某医院就诊,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脑病、肺部感染”, 经住院治疗后, 病情好转出院, 但右眼外展受限及口角左偏未见好转, 为求进一步治疗遂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就诊。

刻下症:右眼向内斜视, 复视, 右侧面部肌力减弱, 右侧额纹较左侧略浅, 嘴角向左偏斜, 伸舌右偏, 纳可, 二便调, 夜寐安, 舌红、少苔, 脉弦细数。查体:任意遮盖一只眼睛后复视消失, 右眼向外运动明显受限, 右侧舌体味觉减退。辅助检查:头颅MRI示: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及海马多发异常信号。

西医诊断:狼疮性脑病合并外展神经及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风牵偏视合并面瘫;辨证:肝血亏虚, 经络阻滞;

治则:养血疏肝、祛风通络、滋补肾气。

治疗采用“东氏局部三线法”联合头针及眼部局部与循经取穴针刺治疗。

(1) “东氏局部三线法”:取神庭、印堂、水沟、承浆为中线, 取双侧阳白、鱼腰、四百、巨髎、地仓为旁线, 取双侧太阳、下关、颊车为侧线。操作:中线及阳白、鱼腰浅刺5 mm;下关、四白、巨髎直刺13~20 mm;太阳呈45°角向下斜刺10~15 mm;地仓、颊车呈30°角对刺20~25 mm。除中线外均行小幅度捻转至得气, 留针20 min。

(2) 头针:自百会穴至太阳穴连线, 为头穴透穴针刺区, 分3段循接针3针再加眉冲穴。操作:患者取端坐位, 毫针与头皮呈15°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10~15 mm, 快速捻转至得气, 留针40 min, 其间每10分钟行针1次。

(3) 体针:近端取风池、翳风、攒竹、瞳子髎;远端取足三里、三阴交、外关、血海、合谷、太冲;背部取风门、心俞、膈俞、肝俞、脾俞。操作:攒竹、瞳子髎浅刺5 mm后行小幅度捻转, 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15~25 mm、翳风直刺20~30 mm后均行捻转泻法, 背部穴位顺膀胱经循行方向以15°~30°角刺入皮下10~15 mm, 心俞、脾俞行提插补法, 风门、膈俞、肝俞行提插泻法;患者改仰卧位, 外关、血海、合谷、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直刺20~30 mm, 足三里、三阴交行捻转补法, 余穴行捻转泻法, 留针20 min。每日针刺1次, 15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 d。治疗1个月后面瘫恢复, 眼球向外侧转动略有改善, 复视存在;治疗2个月后眼球活动较开始灵活, 向外侧转动黑睛外缘可超过目中线, 但是未达目外眦;治疗6个月后眼球活动明显灵活, 黑睛外缘可达目外眦, 平视前方时复视消失, 向患侧侧视时仍出现复视。患者对疗效很满意, 由于工作原因, 患者改为每周2次针灸, 进一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 病情无反复。
 
按语:

本案病例因狼疮后损伤外展神经及面神经而致复视及面神经麻痹, 西医目前治疗该病以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为主, 无针对性治疗方法。根据其临床表现, 属中医“风牵偏视”范畴, 多因汇聚目中之精气, 由于中风、痰、热邪等致精气散乱, 约束失权。本患者平素肝血不足, 正气亏虚, 脉络失养, 风邪乘虚入侵, 以致经气阻滞、气血不和、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肝血亏虚, 易致风邪侵袭肝经, 沿经入目系而发为风牵偏视;风邪侵袭面部经脉, 发为面瘫, 病机为正虚邪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亦为佐证, 故东贵荣教授在操作上以养血疏肝、祛风通络为取穴和治疗原则。重点突出东氏局部三线针法和头针在治疗中的优势, 其中东氏局部三线针法联合体针, 取阳白、鱼腰、四白、巨髎、地仓、太阳、下关、颊车、攒竹、瞳子髎祛风消肿, 疏通局部经络;神庭、印堂、水沟、承浆、合谷、太冲、风池、翳风平肝息风, 舒筋活络。头针治疗取横跨督脉、足太阳、足少阳3条阳经的百会透太阳穴区, 充分发挥其多经、多区的特点, 从而更好地激发经气, 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取眉冲穴, 通窍醒神、祛风明目。体针取肝俞、血海疏肝补血;脾俞、足三里调和脾胃, 促进气血生化;外关、三阴交、膈俞调理气血;风门, 为风邪出入之门户, 祛驱风常用穴;心俞调理神志。诸穴合用可滋补肝血, 气血互化, 血行而风自灭。东氏局部三线法可有效提高局部血液循环状态, 加速神经组织代谢, 促进炎性反应和水肿的消退, 与头针及体针相配合能发挥其独特的效果。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高双桥 周亮 姜东耀 东贵荣

上一篇:夹腿综合征 针刺取穴调神健脑疗法

下一篇:从“调气”到“气调”包含于针刺的全过程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