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针灸>正文

拮抗的穴位 腧穴配伍针灸处方

对腧穴配伍拮抗作用的几点思考

针灸处方是针灸治病的关键步骤, 腧穴配伍是 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针灸处方必须依据针 灸理、 法、 穴、 术多个方面严密组合。随着对腧穴功 能和对腧穴配伍研究的逐步深入, 腧穴配伍的拮抗 作用逐渐引起重视。20 世纪 60 年代徐立孙 [1 ] 提出 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 由于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不 容易被发现, 所以, 针对腧穴配伍拮抗作用的研究相 对较少。并且, 由于现阶段的研究受到伦理学的限 制及其本身隐蔽性强, 辨别困难, 导致现阶段针灸拮 抗作用的研究水平低、 思想不明确。需要注意的是, 现阶段观察到的针灸拮抗作用可能是一个层面、 一 个指标或是一个角度, 换一个角度可能原本是拮抗 的穴位变为协同作用。笔者以辨证观点从以下几个 层面进行观察, 探讨腧穴的拮抗作用。

一、 穴性

针灸理论中偶尔提及的穴性概念, 与中药药性 的内涵是不一样的。穴性与其主治息息相关, 进一 步来说主治是穴性的一种体现 [2 ] 。腧穴有很多的 特效穴, 它们具有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根据现代 医学研究表明针刺血海穴、 三阴交穴有即刻升高血 小板的效应; 补法刺夹有即刻降低血小板的作用 等 [3 ] 。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特效穴, 而对特效穴进行 腧穴配伍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到其所具有的特效 性, 而把作用相反的两个穴位同时使用, 肯定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可穴位属性并非仅用寒热温 凉即可描述, 例如, 大椎穴有清热之效, 但在督脉阳 经之上, 以功效来分应为寒凉, 但按经脉来分应为温 热。这一点与中药的寒热温凉有所不同, 穴性不同 于药性, 穴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亦与针刺手法、 病 证属性相关 [4 ] 。所以, 穴性亦不可一言以蔽之, 应 分情况来考量。

二、 针刺手法

即便选用同一性质的穴位, 因手法的不同也会 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即便对于同一穴位进行不同的 手法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针刺手法与针刺效果密 切相关 , 《灵枢·九针十二原》 曰 : “虚则实之, 满则 泄之, 宛陈则除之, 邪盛则虚之。 ” 比较有代表意义 的 “烧山火” 和“透天凉” 两种手法就足以说明。用 两种不同的手法刺激同一穴位, 就能使机体产生几 乎完全相反的两种效应。所以, 手法的不同对腧穴 配伍最后产生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张彩华等 [5 ] 对比在同一组穴位进行温通针法与捻转针法对急性 期脑出血大鼠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的不同效应, 通 过实验发现, 温通针法在消除急性期脑出血血肿及 水肿消散方面优于捻转针法。由此可见, 手法在针 刺效应研究中十分重要。同理, 使用电针也会因为 电针的频率、 波形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不能排 除两个穴位在某一频率下产生拮抗作用, 而在另一 频率下又产生协同作用的情况。针刺手法也是针灸 处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针刺手法属于较为直 观、 较好控制的因素, 多种手法搭配, 可能会得到不 一样的效果。另外, 针刺的深度、 方向对腧穴的功能 也有一定的影响 , 《素问·刺要论篇》 曰 : “刺有浅 深, 各致其理, 浅深不得, 反为大贼 。 ” 《灵枢·刺节 真邪》 曰 : “用针之类, 在于调气。 ” 针刺手法多在得 气的前提下进行, 或为得气而进行, 但皮肤针、 腕踝 针等针刺方式并不以得气为目的, 应另当别论。

三、 神经机制传导及体液调节

神经的节段支配, 中枢神经、 自主神经和体液机 制都可以将体表穴位与内脏器官连接起来 [6 ] 。躯 干部的穴位分布及主治多与神经节段支配关系较为 密切, 并且头面四肢部也与其有相关性, 恰好与“宁 失其穴, 勿失其经” 的原则互相应证。有研究表明, 针灸可能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以达到调 节胃肠运动 [7 ] 。中枢神经既能接受来自内脏的传 入信息影响, 又能接受来自体表传入信息影响神经 元, 来自两方的信息可以在中枢神经上进行会聚。 这种会聚可能是针灸的治疗及针灸镇痛起效的神经 学基础。体液调节可以说明针灸作用也有较为持 久、 广泛的方面。如果腧穴配伍使得神经反射或者 体液反射产生相反的作用, 则会在外表现出拮抗作 用。针灸的机制尚不明确, 神经机制可能通过神经 分布及传导规律可解释一二, 但体液调节层面现阶 段的生物学水平尚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人体可视 为一个黑箱, 如果利用代谢组学可能会为该层面的 针灸配伍研究开拓一条新思路。代谢组学所特有的 动态性、 全局性能够很好地反映人体对外界刺激产 生的一系列变化 [8 ] 。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采样 分析, 对比各组间与疾病相关的共性指标, 即可反应 变量在其中的作用, 亦可以反应针灸的疗效。 四、 脑功能区的激活 近年来,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直观地观 察不同穴位在不同脑区的特异性激活, 针灸处方的 针刺效应并不只是单独表现为单一区域的不断加 强, 而是表现为多个区域, 通过区域间的作用, 实现 最终的针灸效应 [9 ] 。现在大脑区域主要功能基本明确, 可以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有效地证明穴位的 特异性及其主治。针刺效应多为综合效应, 在大脑 反映也为多个区域不同程度的反射, 如果能找到几 个穴同时作用于某一脑区或协同调节同一反映的不 同脑区, 可能说明几个穴位为协同作用; 如果几个穴 位同时作用于不同脑区且这几个脑区作用正好相反 的情况下, 可能说明几个穴位为拮抗作用。

五、 讨论及展望

《针灸精义》 中指出 : “不知穴之配合, 犹如癫马 乱跑, 不独不能治病, 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症 状。 ” 表明腧穴配伍合理的重要性, 腧穴配伍有很多 方法: 局部配穴、 远近配穴、 对证配穴等。类似于中 药配伍禁忌一样, 针灸配伍一定也有其禁忌, 但是现 在尚未研究清楚, 还不能够确定。如果违背配穴规 律, 便很有可能产生拮抗作用。

另外, 现在用来衡量腧穴配伍是否为拮抗作用 或者协同作用都从单一的方面进行说明, 例如在胃 肠推动率的指标下, 对小白鼠进行 3 Hz, 15 min 的 电针刺激, 可发现 “内关穴 ” 、 “脾俞穴” 共同使用, 有 明显的拮抗作用。这两个穴位配伍的拮抗作用仅仅 表现在对胃肠推动率这方面, 也许在治疗室上性心 律过速方面又转而表现为协同作用。因此, 不能以 单个标准下产生的拮抗作用断定该腧穴配伍有拮抗 作用。只能说明在特定的干预条件下、 在这方面该 腧穴配伍呈拮抗作用, 切不可以偏概全。现阶段针 灸机制尚不明确, 针灸刺激是否是有多方面的作用, 尚不知晓。

临床配穴较多、 配穴原则较多、 患者基础病证复 杂这些都是观察的影响因素, 所以仅靠临床观察得 出结果可能比较困难。可以引用代谢组学的理念对 针灸拮抗作用进行研究更易发现拮抗作用产生的原 因以及作用的结果, 更能多层面、 多角度、 多系统地 展现其作用效果。

拮抗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是一定是客 观存在的。拮抗作用在针灸配伍的不断实践中, 慢 慢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腧穴协同效应的研究是 从正面反映腧穴配伍的规律, 而腧穴拮抗效应则从 另一角度阐明腧穴配伍的规律, 两者相辅相成, 必将 深化对腧穴配伍规律的研究 [10 ] 。腧穴拮抗作用的 机制一定会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 而展现在人们面 前, 也许将来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也会被广泛应用。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赵悦 李梦丹 陈波 陈泽林 郭义

上一篇:火针与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

下一篇:针灸之术首在治神 中医学什么是“神”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