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奔豚气案 董氏奇穴 针刺取穴,喉灵穴,心灵穴

董氏奇穴治疗奔豚气案
 
患者,女,73岁, 因“少腹胀痛,自觉有气上逆冲喉,连发三声急促高亢‘呃呃呃’声,间歇性发作,不能自已”于3月11日求诊。

患者自述2年前登山后下山时有气从少腹上逆冲喉,首次出现上述症状,素日每因心胸部憋闷后反复发作,发作时自觉少腹胀,微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年过古稀,平素性情急躁,精力旺盛,曾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腹部B超、胸部CT、胃功能及胃镜检查等均正常。中医诊断:奔豚。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呃。针刺取穴:喉灵穴(位于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下一寸五分再内侧五分,有3个穴位)、心灵穴(手掌朝上,手腕横纹上一寸五分为心灵一穴,上两寸五分为心灵二穴,上三寸五分为心灵三穴)、手解穴(手掌面朝上,于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触之处)、三肩穴(手背于大拇指掌骨外侧正中央,上下各五分为三肩穴)、腕顺穴(手背小指掌骨外侧下缘,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操作方法:患者呈坐位,常规针刺一侧喉灵穴、心灵穴、手解穴、三肩穴、腕顺穴,以上穴位均直刺25 mm,留针30 min,隔日1次,双侧交替施针。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隔日再针,效果进一步巩固。5 d后因症状再次出现复诊,施针后症状明显缓解。
 
按语:此证属奔豚证,又称“贲豚”“奔豚气”。因发作时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如豚之奔的症状而得名。本病最早记录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记载:“肾之积,名曰贲豚。”《针灸甲乙经》云:“月水不通,奔豚泄气,上下引腰脊痛。”指出奔豚气属于内科系统急症。《诸病源候论》曰:“奔豚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指出该病多由忧思惊恐所致。《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将本病描述为:“奔豚病,从小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恐惊得之。”指出该病具有反复发作、发作痛苦至极、缓解后却如常人的临床表现特点。其病位涉及肝、肾、脾、胃、冲脉等诸多脏器,类似于西医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进而出现肠道积气和蠕动亢进或痉挛状态[1],临床极易误诊误治。
 
董氏奇穴是时下应用较多的针灸流派,内容博大精深,针法甚广,如倒马针法、放血疗法、手足对应针法、导气针法等,内容丰富且异于传统,治法简便,疗效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医者学习。本案治疗时选择喉灵穴、心灵穴、手解穴、三肩穴、腕顺穴。其中喉灵穴对喉部大部分疾病均有良效;心灵穴入心经、心包经,具有畅通心络、宽胸散滞之效,主治心律不齐、心脏内膜炎、胸闷、胸痛等疾病;手解穴入心经,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镇静安神的作用;三肩穴可以治疗喉咙部位不适;腕顺穴入肾经,具有滋肾利尿、通肾镇痛的作用。此患者年老,采用上述针法收效甚佳。
 
参考文献
[1]冀洪伟,冯庆章,刘方铭.奔豚气合并胸痹案[J].中国针灸,2013,33(10):904.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胡江涛 王思颖

上一篇:打嗝的小妙招

下一篇:穴位按摩结合盆底康复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