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行间穴位位置图

【穴位定位】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人体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穴位定位所用的“寸”和我们日常的概念不同,而是指的“同身寸”,什么是同身寸?

行间穴功能、定位及按摩方法

【穴位功效】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行间穴位位置图

【主治病症】
1、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2、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精神经分裂症,神经衰弱,脑血管后遗症。
3、泌尿系统疾病:遗尿,淋疾。
4、运动系统疾病:急慢性腰腿痛,膝部扭伤及慢性劳损。
5、生殖系统疾病:睾丸炎,阴茎痛,疝气,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
6、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气喘,齿痛喉痹。
7、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胃脘胀痛,呃逆腹胀。
8、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人体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 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名解】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一是吸热后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经传至太冲穴。
【功能作用】生风化火。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灸法按摩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部。
灸法:直接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用大拇指指尖掐。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青光眼、结膜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肋间神经痛等。配耳尖、太阳主治目赤肿痛。
治疗因肝气郁结引起的疾病:配合太冲穴,由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掐揉。

【扁平疣】

主穴 合谷 曲池 血海 “母疣”(指最先长出或体积最大者) 阿是穴
配穴 肝郁化火者,配太冲、行间、侠溪;风热搏结者,配风池、商阳。
方义 本证刺法以刺疣体局部为主,用粗针刺出血再按压止血,意在破坏疣底部供应疣体的营养血管,使之出血、阻塞,断绝疣体的血液供应,从而使疣体枯萎脱落。因本证为风热毒邪结聚于皮肤所致,故疣数较多者取合谷、曲池针而泻之,散风清热;针泻血海凉血化瘀、软坚散结,更有助于疣体脱落。

【目赤肿痛】

主穴 攒竹 合谷 太冲 太阳 风池
配穴 外感风热者,配少商;肝胆火盛者,配行间、侠溪;阴虚火燥者,配太溪、少府、养老穴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行于目系。攒竹为足太阳经腧穴,能宣泄患部之郁热,有通络明目作用,配合经外奇穴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止痛明目;合谷调阳明经气以疏散风热;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可降肝火以明目;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疏风消肿,与太冲分属肝胆两经,上下相应,到肝胆之火下行。

上一篇:陷谷穴位位置图

下一篇:至阴穴位位置图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