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穴位的作用

穴位的作用与脏腑和经络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反应病症以协助诊断以及接受刺激以防治疾病两个方面。

《灵枢·邪客》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类经》注说:“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溪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这说明穴位在病理状态下具有反应病候的作用。如有胃肠疾患的人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位上出现压痛或过敏,有时还可在第五至第八胸椎附近触摸到软性异物;患有肺病的人,常可在肺俞、中府等穴位处有压痛、过敏及皮下结节。因此,实践中常用指压背俞穴、募穴、郄穴、原穴的方法,察其穴位的压痛、过敏、肿胀、硬结、凉热,以及局部肌肉的坚实软硬程度,并观其皮肤的色泽、瘀点、丘疹、脱屑,以及肌肉的隆起或凹陷等来协助诊断,这就是《灵枢·官能》所说的:“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刺节真邪》又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近几年来,在利用穴位协助诊断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如耳廓中耳穴的测定,对原穴用导电量的测定,对十二井穴用知热感度的测定等,通过仪器对这些穴位的探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经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为协助诊断增添了新的内容。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指出穴位不仅是气血输注的部位,也是邪气所客之处所,又是按摩和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穴位防治疾病的关键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穴位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近治作用。这是一切穴位(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穴位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等穴位,均能防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耳门等穴位,均能防治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诸穴,均能治疗胃病等。
    2.远治作用。这是十四经穴位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能治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疾病,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部的疾病,同时还能治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但能治疗下肢疾病,而且对调整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3.特殊作用。实践证明点按、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到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刺天枢穴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又能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穴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内关穴又可使之恢复正常。此外,穴位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等,均为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上一篇:特定穴位(二)

下一篇:头面的取穴方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