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的取穴方法(即穴位的定位方法)包括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手指比量法和简易取穴法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找到头面各条经络上穴位的位置,这样有助于提高头面经络按摩的保健和治疗功效。
(1)骨度分寸法
骨度分寸法,古代称“骨度法”是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明代针灸家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而分部折寸的尺度应以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伸直,以中指端为准)也为七尺五寸。
头面部常用的骨度分寸有:前发髻至后发髻为12寸(直寸),前额两发角之间为9寸(横寸),耳后当完骨者(两乳突之间)为9寸(横寸),头之大骨围(头围)为26寸(横寸),两颧之间为7寸(横寸),发以下至下颌为10寸(直寸),耳前当耳门者(面部两侧听宫穴间)为13寸(横寸),额角以下至柱骨(额角至颈项根部)为10寸(直寸)。以上骨度分寸,不论男女老幼和形体的高矮胖瘦,均折处成同样的长度和宽度,作为量取穴位定位的标准。(图1—20)
(2)体表标志法
体表的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现分述如下:
①固定标志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头面部比较明显的标志有“鼻尖取素髎穴,两眉中间取印堂穴,鼻唇沟中取迎香穴,口角旁取地仓穴,颧骨下缘凹陷处取颧谬穴,目内眦上方取睛明穴,耳垂后方凹陷取翳风穴,眉毛外端凹陷取丝竹空穴,前发髻0.5寸处取神庭穴,等等。
②活动标志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如头面部取耳门、听宫、听会等穴应张口,取下关穴应闭口,上下齿紧咬时隆起的咬肌高处取颊车穴,等等。
(3)手指比量法
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础上,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手指比量法包括以下几种:
①中指同身寸 此法源于《千金方》。《外台秘要》中记载:以中指末节的长度为一寸。宋代《圣惠方》提出:“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一寸”。后人大多以此为准,所以称“中指同身寸”或“中指寸”。《针灸大全》记载更为详细:“大指与中指相屈如环,取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图1—21)这种方法适用于四肢、头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②拇指同身寸 此法见于《千金方》:“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于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即大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为一寸(图1—22)。此法适用于全身穴位横寸和直寸的折算。
手指比量法必须在骨度规定的基础上运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故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尽寸也。人之知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可见不能离开骨度分寸而只用指寸,骨度分寸与指寸在实际应用中应该互相结合。
(4)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实际中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折耳在耳尖尽端取角孙穴,按耳垂后方凹陷中取翳风穴,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一横纹上取劳宫穴,两手臂自然下垂于大腿侧中指尖到达之处取风市穴等等。这些取穴方法都是在长期的实路中总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