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王居易教授对井穴的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

井穴位于四肢末梢,位置极浅且无重要的神经、血管分布。《难经·六十八难》记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输经合所主病也。”古代医者认为井穴主“出”,是阴阳经经气交接的部位,有疏通经气、宣导阴阳的作用。为什么位于如此表浅又是四肢末梢部位的井穴具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呢?王居易教授对井穴的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给出了答案。
 
结构与功效
 
腧穴的结构不同,其对经络里的气血流动、灌渗亦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发挥腧穴对经络补、泻、疏、和等多种不同作用。从解剖结构上观察,人体四肢末梢部位皮下毛细血管很丰富。井穴(除了中冲、涌泉外)的位置从指甲角的侧线往下至甲根部,大约在指甲角下0.1寸。此部位皮下毛细血管很丰富,因此放血效果较显著。用甲压法察井穴的具体位置,常见异常变化是过敏性疼痛。
 
《灵枢·动输》谓:“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人体四肢末端(包括体表)是阴阳两气(即荣、卫)相互接通转输之处(四末阴阳交会主要在五输穴的部位)。有了这种“接通转化”,人的阳气才能产生和发挥作用;人体内脏吸收、输布的营养是阴气的来源。阴气由内脏向外、向四末流注;阳气由四末向内、向内脏流注。五输穴所谓出为井、溜为荥、注为输、行为经、入为合,都是起于最远端的腧穴,具有向心性的顺序,就是依据阳气由四末向内、向上、向脏腑的规律排列的。从文献中有关“根结”的穴位主治的功能也能看到,根穴(井穴)多主内脏疾患,结穴则临近治疗作用较强。这也就意味着各经的经气产生都是在远心的末梢部位。
 
泻实祛滞
 
凡是经脉壅盛、邪实的证候,如烦满,及经脉所过之处的热、肿、痛诸症,用井穴放血治疗大多有效。如急性肩周炎,局部出现胀痛,待察经后,选取相关异常经络,在其井穴进行放血即可缓解不适。
 
宣痹开结
 
凡是经脉中气血失畅、气机闭结的卒中、昏厥,或血少不荣、气虚不煦所致的肢体麻木、失用、乳汁不通、溲涩不畅等,取井穴少量放血、针刺、艾灸有一定效果。过去对井穴的应用范围,多以阳经的井穴为主,强调其泻实、祛邪的功效;阴经井穴的行血、助气、补虚作用多被忽略。其实对于虚证、痹涩等的治疗,在井穴少量放血,有引阳通络的功效,目的是通过少量放血使阳气宣发、推动阳气抵达远端,与针对实证、热证大量放血泻实、解毒之作用有区别。
 
临床应用
 
主治三类病证
 
心下满“心下满”是指各个脏腑或经络有瘀滞、火毒、热邪时,出现胸中痞满或胸中实热证候表现,此时可以采用毫针针刺井穴的方法。
 
经络循行部位的实热证井穴对疼痛、肿毒有明显缓解作用,如带状疱疹、咽喉肿痛、目痛或该条经脉循行部位出现疼痛,以及毒蛇、蚊虫咬伤造成的红肿,均可在相关经络的井穴放血。
 
经筋病症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位置与井穴的结构一致,然后向心性沿经络循行结聚于特定的关节、骨骼部,最后走向躯干头面部。临证表现以肌肉等软组织疼痛、肢体运动障碍为主者,刺激井穴可以引阳通络,激发气血运行,改善经络气化状态,恢复经筋的运动功能。
 
井穴刺灸法
 
点刺放血刺血前要观察甲根处颜色或用甲压法诊察井穴处的状态,如果刺痛明显说明此处气机瘀滞,适合放血。放血的量对于疗效也很关键,井穴放血量低于8滴能引阳通络,8~15滴能祛滞,15滴以上能泻热。有时亦可根据血色来确定放血量,如血色淡清,说明有血虚,不宜放血;如果血色深,说明有瘀血,则应该放血,直至血色变为清淡为止。
 
甲压法用甲压法(拇食指相对,用食指甲背部按压井穴)诊察井穴的具体位置和瘀滞的状态,是王居易老师的临床独创,同时也可作为点穴法用于治疗,此法适用于经筋病。
 
毫针刺法使用0.18×25mm毫针点刺井穴,用于因本经、脏腑火毒郁内、热郁结于内所引起的胀满、不通及实热病症。
 
艾灸法艾灸法常应用于阴经井穴,具有行血、助气、补虚作用。可用艾炷灸7~15壮,如灸涌泉治虚喘、瘖不能言,灸隐白治妇人漏血不止,灸大敦、隐白治疗足寒不能温等。
 
井穴配穴法
 
单独使用王居易老师对井穴的使用很灵活,临床常单取井穴,不仅用于实热证,还广泛用于虚证的治疗,如肢体麻木、面瘫、中风偏瘫见肌肉僵硬、肢冷等,在井穴少量放血以引阳通络;有时还会在针刺本经其他腧穴针感不好时,用毫针针刺井穴来激发经气,之后再针刺原来的腧穴,则可迅速得气;在治疗一些运动障碍性疾病时,常先用甲压法点压井穴,再进行其他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同名经、表里经配穴常用的配穴有隐白、少商,少商、商阳,商阳、厉兑等。王居易老师尤其重视同名经井穴配伍,可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如商阳、厉兑的配穴应用,具有清泄阳明、燥湿止痒的功效,主治因阳明经湿蕴热毒而出现的牙龈脓肿作痛、湿疹痒痛、夜眠不宁等症。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井金穴,有泄热消肿的功效,主治胸中气满、口干齿痛、耳聋颔肿、咽炎、扁桃体炎等。厉兑为足阳明胃经井金穴,有清泻胃火、燥湿消肿的功效,主治心腹胀满、水肿、面肿、多梦、口歪唇疡、牙痛喉痹、鼻衄、便秘等。
 
典型医案
 
案一
 
患者男,68岁,2009年12月3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麻痹6天。初起左侧头顶部(太阳经)僵硬,继则左目不适、流泪,继而左面部麻痹,左侧项、颌、目下、耳部痛,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无法鼓腮,口向右歪。苔白腻而滑。脉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经络诊察:手足太阳、手太阴异常。
 
选经:太阳经、阳明经。
 
选穴:至阴放血6滴。针左侧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历。
 
二诊:头痛、流泪已轻。唯头顶、面颊和下颌部发胀、麻木。左侧少泽放血6滴。针左侧天柱、合谷、养老、足三里。
 
三诊:病在太阳、少阳。双侧少泽、关冲放血12滴,针左侧完骨、攒竹、偏历、足三里、手三里。
 
四诊:阵发性太阳经痛。双侧面颊麻木。左足趾麻。针双侧风池、手三里、足三里、玉枕、天柱,针承浆,左侧禾髎透地仓。
 
五诊至十诊:面麻已明显好转。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关为主穴,随症加减。经10次针灸治疗痊愈。
 
按患者来诊时左项部僵硬、左目下垂、流泪、左面部麻痹,做闭眼、抬眉、鼓腮等表情动作之后,发现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鼓腮不能、口向右歪。经络诊察此左天柱穴压痛,说明病程仍在急性期。四肢部诊察以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为主。太阳经主开,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于疲劳过度,太阳经阳气虚,风寒邪易侵入,寒邪凝滞,太阳经气不畅导致口僻、头项痛、耳痛等症。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口眼歪斜)。属于太阳、阳明经筋失其温煦而致。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在前三诊治疗时,王居易老师均根据察经所见太阳、少阳异常,先取至阴、少泽、关冲等井穴放血,目的是运用井穴放血引阳通络、行气祛滞,激发太阳、少阳经筋气血运行。后期治疗使用天柱、开四关等腧穴,促使全身气血输布,治血虚导致的面麻、手指麻。十诊之后,诸症消失。
 
案二
 
患者女,53岁,1978年8月28日初诊。患者半月前因姐姐病故,情志郁结,引起左侧头顶部胀痛,继则头顶、额、面、颊部如虫行,肿胀,发疱疹,痒痛,溃流黄水,痛苦难忍,夜不能眠,左目上下眼睑肿胀,不能睁眼。曾就诊于某医院皮肤科,按“病毒性疱疹”给予内服中西药物、外涂雄黄膏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来诊时,之前诸症仍在,口干苦,思饮,便秘,苔黄厚,脉沉滑。辨证为阳明湿热,拟清泻法治疗。选穴为商阳、厉兑、左风池、外关、足临泣,共针刺治疗3次,并配合中药汤剂内服,后诸症痊愈。
 
案二为王居易老师经治的病例,他还有一件应用井穴治病的经历:有一名学生携其妻来看病,其妻皮肤起了一痈疖,伴有局部红肿热痛,之前去医院看病,医生说化脓后要手术切开,建议先服消炎药。王居易老师发现痈疖的部位正好在手阳明经的臂臑穴上,察经时也发现手阳明经有异常,遂在患侧商阳放血16滴,加针刺曲池。针刺后患者感觉手臂已经不疼了。回家后痈疖处流出很多脓,出得很痛快,一周后完全康复。
 
由此可见,商阳作为手阳明大肠经的井穴,放血较多时有泻热解毒之功。曲池是手阳明经合穴,可以调整本经气机。临床选经、配穴用得准,疗效就能显著提高。所以建议大家选穴时,穴要少一点,位置要准一点。(王红民 北京市盲人学校)

上一篇:五输穴的五行属性 虚则补其母选配本经母穴

下一篇:内八卦穴定位及操作要领 单宫选穴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