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疗法>穴位疗法>正文

穴位埋线致血栓性浅静脉炎不良反应1例

穴位埋线是一种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于人体穴位内,通过线体分解时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于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治疗方法[1]。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微创、疗效显著、治疗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穴位埋线已越来越广泛,以内科慢性疾病应用较多,其他诸如骨伤科、疼痛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病证也可见应用报道。随着穴位埋线的临床文献逐渐增多,涉及穴位埋线不良反应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临床常见的穴位埋线的不良反应有后遗不适感,局部血肿或皮下出血,局部肿胀、硬结,剧烈疼痛,线体溢出,局部瘙痒,埋线后体温升高,埋线局部红、肿、热、痛。不良反应一般与针具、使用的缝线、操作术式、患者自身情况等有关[2]。穴位埋线治疗后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少见报道。笔者治疗1例在穴位埋线后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其病情好转,随访痊愈,其中诊治过程值得反思,现分析如下。
 
1 病案资料
患者,男,77岁,2020年12月16日患者因埋线后右小腿红肿热痛5 d入院。患者7 d前因帕金森病于湘潭市中心医院门诊行第3次穴位埋线治疗,使用智象医疗可吸收性外科缝线(胶原蛋白),规格为2-0,长度为2 cm, 针具选取智象9#一次性使用埋线针。取穴:风池(双侧)、颈百劳(双侧)、肝俞(双侧)、肾俞(双侧)、三阴交(右侧)、承山(右侧)、关元。治疗时除有轻微疼痛,无剧烈疼痛及其他不适。治疗后第2日,患者曾前往外地就医,微信步数记录1万多步。治疗后第3日,患者右下肢承山穴埋线处附近出现红肿痛,晨起时疼痛明显,活动时加重,无关节红肿,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予以热敷治疗,上述症状持续存在并加重。其他埋线部位无不适。治疗后第5日,患者寻余就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8分;查体示:右侧小腿埋线处上方皮色偏红、皮温高,肌紧张度高,可触及硬结,触痛明显,轻度组织水肿。考虑免疫排斥反应,予以外敷三黄散、中药定向透药治疗1次。治疗后水肿稍退,疼痛无明显改善,建议患者住院治疗。既往史:脑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颈椎病,高胆红素血症,帕金森病,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曾行右眼巩膜外放液、冷冻、环扎术,2020年8月5日行右眼硅胶带调整术。
 
入院后查下肢动静脉彩超提示: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右侧股总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右侧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右侧大隐静脉曲张,右侧小隐静脉曲张并有血栓形成,双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右侧胫前动脉近、中段次全闭塞,左侧胫前动脉中段次全闭塞。诊断考虑:右侧小隐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与穴位埋线相关),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实验室一般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正常。血常规示:嗜中性粒细胞76.1%,红细胞沉降率16 mm/h。凝血功能+D-二聚体检测示:凝血酶原时间14.40 s, 纤维蛋白原5.02 g/L,D-二聚体1.08 μg/mL,提示高凝;血生化检查示:总胆红素21.9 μmol/L,葡萄糖9.38 mmol/L,肌红蛋白98.80 μg/L,总胆汁酸1 350 μmol/L,C反应蛋白10.28 mg/L,直接胆红素8.4 μmol/L。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
 
西医诊断:血栓性静脉炎,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C1)术后,双眼老年性白内障,高血压病2级(高危),帕金森病,颈椎病。中医诊断:脉痹,湿热痹阻夹瘀证。治疗上,西医方案予以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意大利阿尔法韦士曼制药公司,注册证号H20140280,3 200 IU/支)抗凝,每次3 2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华北制药集团先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17,1.2 g(C16H19N3O5S 1 g与C8H9NO5 0.2 g)/支]消炎对症治疗,每次1.2 g, 静脉滴注,8 h治疗1次。中医采用中药口服及中药封包外敷治疗,治以清热化湿、通络止痛。口服方拟四妙勇安汤加减,方药组成:山银花60 g, 玄参 60 g, 当归30 g, 甘草片15 g, 黄芪30 g, 北刘寄奴12 g,桃仁10 g, 牛膝15 g, 皂角刺10 g, 醋延胡索10 g。12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中药封包药物组成:黄连片15 g, 忍冬藤60 g, 黄柏30 g, 海桐皮60 g, 黄芩片30 g, 毛冬青60 g, 金银花30 g, 连翘30 g, 紫花地丁30 g, 牡丹皮30 g。12剂,每日1剂,外敷于右下肢患处。住院治疗12 d, 患者右小腿红肿热痛消失,病情好转出院。
 
2 分析与讨论
2.1 血栓性静脉炎的中西医认识
血栓性静脉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外周血管病,是静脉腔内的一种急性、非化脓性、血栓性病变。该病临床表现多为受累浅静脉区域的疼痛、瘙痒、红肿或红斑、触痛性条索状结节等[3]。其中,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更为多发。血栓性静脉炎形成的病因很多,主要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有关[4]。血管内皮损伤因素包括浅静脉注射、静脉置管、感染、外伤等;血流淤滞因素包括静脉曲张、肢体制动等;血液高凝因素包括妊娠、肿瘤、感染等。该病病因还与使用的药物及潮湿寒冷的环境有关。其诊断主要基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依据首选多普勒超声诊断及评估浅静脉受累情况,排除深静脉血栓可能,以及与其他类似疾病的鉴别。西医治疗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为目的,常用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抗感染药物、抗凝药物,另外还有加压治疗及手术治疗等方式。血栓性静脉炎可归属于中医“青蛇毒”“脉痹”“恶脉”“赤脉”“黄鳅痈”等范畴[5]。主要病因是湿热之邪,湿热蕴结,脉络阻滞,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辨证可按病程急慢与虚实论治,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湿热瘀阻,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慢性期虚实夹杂,湿热尚存,兼有气血亏虚,应补泻兼施、扶正祛邪。
 
2.2 血栓性静脉炎形成机制
从内因分析,本案患者存在较多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的基础疾病。①有引起血管狭窄、血流减慢的疾病,小腿静脉曲张并有色素沉着,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右侧胫前动脉近、中段次全闭塞。②有帕金森病,存在运动障碍,局部肌张力过高容易造成血流阻力过高,血流减慢。从外因分析,有穴位埋线创伤性操作。从治疗过程分析,患者无埋线的过敏反应,治疗当时患者无明显剧烈疼痛,出针时针孔和针尖均未见血迹,有可能损伤血管,但未对血管形成穿透性损伤。从解剖因素分析,承山穴在腓肠肌处,腓肠肌是姿势肌,有高活性、易紧张、缩短的特性,过多运动和静脉曲张导致静脉阻力增大,血流减慢,所埋线体位移,损伤血管壁。小隐静脉走行表浅,在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走行。承山穴埋线容易损伤该静脉。从护理分析,埋线后第2日患者休息不够,长距离行走诱发或加重血管损伤,所以第3日才出现右下肢小腿红肿痛。
 
2.3 存在诊断延误问题
本案中因医者诊治思维缺陷,未考虑到血栓性静脉炎诊断,未及时进行血管超声和软组织超声检查。血管超声有助于确定诊断,而软组织超声可以了解埋线是否造成血管壁损伤。埋线后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硬结是穴位埋线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考虑为免疫反应,较少考虑为血栓性静脉炎导致。两种疾病表现相似,诊断时必须加以鉴别,笔者总结经验,主要通过超声鉴别。两者临床鉴别要点见表1。

表1 因免疫反应、血栓性静脉炎所致埋线不良反应的临床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免疫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
病因            线材料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针或线损伤血管壁,诱发血栓性静脉炎
患者            无特异性                                   多有糖尿病、静脉曲张等血流减慢等基础疾病
症状            以埋线针进针点为中心,直径不大,疼痛、肿相对较轻     与埋线位置相近,与埋线针进针方向及血管走行方向一致,多有条索状硬结,范围相对较大,疼痛、肿胀明显
超声检查     皮下软组织肿胀                       静脉血栓,皮下软组织肿胀,皮下可见条形窦道样低回声与血管相连
治疗措施   热敷等物理治疗,拔出线体 抗凝,制动,中药内服、外敷
疗程             3~7 d                                  2~4周
预后            好,极少数出现液化                  有诱发肺栓塞、深静脉血栓、重要脏器血栓的可能性
 
3 小结
随着穴位埋线疗法针具的改良及应用范围的逐渐拓宽,现阶段临床对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愈加重视。有文献总结穴位埋线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晕针、发热、局部肿胀、疼痛、化脓、瘙痒、皮疹、硬结等[2,6,7],其他还有月经不调[8]、诱发癫痫[9]、个体排异[10]等少见不良反应病例。
 
许晓康等[7]分析指出,穴位埋线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年龄、体质、疾病、操作方法、施术部位、针具、线体等因素相关,并且初拟了穴位埋线不良反应定义及评价体系,以供参考和交流。笔者总结本案患者诊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认为操作者应熟悉穴位埋线的常见不良反应,掌握不良反应的相关鉴别诊断,重视不良反应的防治,评估患者的病情是否存在禁忌证、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如年龄>60岁、肥胖、吸烟史、过敏体质、妊娠、循环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障碍、严重脏器疾病等。笔者认为,患者有手术缝线排斥反应史,应列为绝对禁忌,而鱼虾等蛋白过敏史则为相对禁忌。
 
埋线时,操作者需要十分熟悉局部解剖,尤其在血管神经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埋线,一定要考虑进针的方向、角度、深浅,进皮后缓慢进针,出现剧烈疼痛、麻木、触电感等损伤血管神经症状时,应及时停止进针,并进行处理。穴位埋线的操作后护理也非常重要,因为线体多埋在疏松结缔组织和肌肉表层,有可能产生移位,造成其他损害。术后宜少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尽量避免线体位移。
 
总之,医者实施穴位埋线疗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其不良反应的预防和鉴别,做到科学的认识和处理,也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彭农建 唐琳洁
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

上一篇:承山穴,孔最穴,承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

下一篇:没有了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