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面肌运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小儿周围性面瘫, 亦称小儿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 面神经炎, 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中医学亦称 “口僻” , 多由卫阳不固, 脉络空虚, 风寒之邪乘虚侵 袭阳明、 少阳脉络, 以致经气阻滞, 气血运行迟涩, 经 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突然发病, 临床表现为一侧 面部板滞、 麻木、 松弛, 不能作皱额、 闭目、 耸鼻、 鼓 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露睛流泪、 额纹消 失、 鼻唇沟平坦, 少数患儿初起有耳后、 耳下及面部 疼痛等。如治疗及时得当则很快恢复健康, 否则 留有后遗症 [1 ] 。采用辨证施治针刺法配合面肌运 动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 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 对象
选取 2010 年 8 月至 2014 年3 月山东省济宁市 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 儿 80 例。所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 组和治疗组, 每组 40 例。对照组中男性 19 例, 女性 21 例, 年龄 16 ~95 月, 平均年龄( 65. 83 ±5. 18) 月, 病程 1 ~7 d, 平均病程( 3. 9 ± 2. 1) d。其中单纯性 面神经炎21 例, Bell 氏面瘫15 例, Hunt 氏面瘫 4 例。 治疗组中男性23 例, 女性17 例, 年龄17 ~97 月, 平均 年龄( 66. 62 ±4. 24) 月, 其中单纯性面神经炎 21 例, Bell 氏面瘫14 例, Hunt 氏面瘫5 例。本研究经过山 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获得 患者的知情同意。
二、 诊断、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诊断标准。周围性面瘫定位诊断标准参照 《神经疾病定位诊断》 [2 ] : ( 1) 单纯性面神经炎定位: 茎乳突孔或以外部位受损。( 2) Bell 氏面瘫: ①A 定 位: 在面神经管内( 茎乳突孔内) 面神经管中鼓索和 蹬骨肌神经节之间受损; ②B 定位: 面神经管中蹬骨 肌神经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 3) Hunt 氏面瘫定 位: 膝状神经节处及以上受损及岩浅大神经受侵。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 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 合评定及疗效标准( 草案) 》 [3 ] 。
2. 纳入标准。一侧面部板滞、 麻木、 松弛, 不能 作皱额、 闭目、 耸鼻、 鼓颊等动作, 口角向健侧歪斜, 病侧露睛流泪、 额纹消失、 鼻唇沟平坦, 少数患儿初 起有耳后、 耳下及面部疼痛等。
3. 排除标准。排除中枢性面瘫、 格林- 巴利综合 征等所致的面神经麻痹患者。
三、 治疗方法
( 一) 治疗组
1. 急性期采用甘露醇、 维生素 B 12 、 丹参注射液、 地塞米松( 5 mg) , 口服抗病毒药物等治疗, 每日治 疗 1 次, 共治疗 3 ~5 d。
2. 针刺治疗: ( 1) 风寒型: 穴选风池、 足三里、 合 谷、 太冲、 列缺; ( 2) 风热型: 穴选风池、 足三里、 合 谷、 太冲、 列缺、 曲池, 咽痛加鱼际, 风热上扰、 少阳经 致耳后疼痛加耳后三针( 翳风、 完骨、 天柱) ; ( 3) 痰 瘀型: 穴选风池、 丰隆、 足三里、 三阴交、 太冲、 合谷、 列缺、 中脘; ( 4) 气血亏虚型: 穴选百会、 风池、 足三 里、 三阴交、 合谷、 太冲、 关元。急性期面部穴位可用 细短毫针浅刺、 少针、 轻刺, 不做捻转提插手法, 恢复 期宜透刺, 后遗症期宜深刺。每次半小时, 每日 1 次, 10 d 为1 个疗程, 治疗4 个疗程( 中途治愈者可停止 治疗) 后评定疗效。
3. 面肌运动: 尽早训练患侧表情肌, 教会患儿对 镜操练瘫痪面肌 [4 ] , 如患儿不能主动进行运动, 可 用手指辅助运动。( 1) 皱额 : ①尽力地皱眉, 对其拮 抗时, 可以在眉的内侧处加一阻力; ②用力抬眉, 做 十分惊恐状, 拮抗时可在眉毛上中部施力。( 2) 闭 眼: ①用力闭眼, 如不能完全闭合, 可以用手指力量 帮助, 拮抗时在眼睑处施微力; ②紧闭眼和轻闭眼交 替进行。( 3) 耸鼻: ①尽量扩大鼻孔, 似不能呼吸 样; ②尽量缩小鼻孔, 似遇到难闻气息样; ③在鼻翼 的两侧, 帮助皱鼻, 在鼻根处形成皱纹。( 4) 鼓腮: 用手指按压口唇两侧, 闭嘴鼓气, 训练时每个动作重 复 4 至 5 次, 每日重复 2 至 3 遍, 每日用较短的时间 训练多次, 每次10 min。训练时, 两边运动尽量协调 运动, 且做到最大限度, 有时虽无法看到面肌的明显 动度, 但同样对面肌有训练作用。寓治于乐, 提高患 儿训练主动性,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10 d 为 1 个疗程, 治疗 4 个疗程( 中途治愈者可停止治疗) 后评定疗效。
( 二) 对照组
急性期同治疗组。第 3 日开始施用针刺治疗。 取穴: 阳白、 四白、 下关、 迎香、 地仓、 颊车、 翳风、 合谷 ( 平补平泻) 、 太冲( 泻) 。第 1 周治疗同时加用灸 法, 1 周后用电针, 波形选用断续波, 电流强度以皮 肤微微颤动为宜。每次半小时, 每日治疗 1 次, 10 d 为 1 个疗程, 治疗 4 个疗程( 中途治愈者可停止治 疗) 后评定疗效。
四、 疗效观察
参照第 5 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 House Brackmann( H- 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 进行疗效评定 [5 ] 。( 1) 痊愈: 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 2) 显效: 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或可能 有轻微的联带运动; 面部静止时对称, 张力正常; 上 额运动可, 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 口轻微不对称。 ( 3) 有效: 有明显的功能减弱, 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 称, 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 挛缩和半侧面 部痉挛; 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 上额运动微弱, 眼用 力可完全闭合, 口明显不对称。( 4) 无效: 面部静止 时不对称, 上额无运动, 眼不能完全闭合, 口有轻微 运动。
五、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1. 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患儿年龄及治疗天数经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 以 x ±s 表示。采用成组 t 检验比较 2 组患儿年龄和治 疗天数的差异; 采用 χ 2 检验比较2 组患儿性别构成、 周 围性面瘫临床分型和治疗后疗效差异。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 2 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对照组中, 单纯性面神经炎 21 例, Bell 氏面瘫 15 例, Hunt 氏面瘫 4 例治疗组中; 中医辨证分型, 风 寒型 23 例, 风热型 12 例, 痰瘀型 3 例, 气血亏虚型 2 例。治疗组中, 单纯性面神经炎 21 例, Bell 氏面 瘫 14 例, Hunt 氏面瘫 5 例; 中医辨证分型, 风寒型 22 例, 风热型 13 例, 痰瘀型 3 例, 气血亏虚型 2 例。 2 组患儿年龄、 性别及周围性面瘫临床分型比较, 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均 >0. 05, 表 1) 。
表 1 2组周围性面瘫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 月, x ± s) 性别( 例, 男性/女性)
周围性面瘫临床分型( 例)
单纯型 Hunt 氏型 Bell 型
治疗组 40 66. 62 ±4. 24 23/17 21 5 14
对照组 40 65. 83 ±5. 18 19/21 21 4 15
检验值 t =0. 122 χ 2 =0. 16 χ 2 =0. 146
P 值 >0. 05 >0. 05 >0. 05
二、 2 组面瘫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治愈29 例, 显效6 例, 有效3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 95%; 对照组治愈 19 例, 显效 7 例, 有效 4 例, 无效 10 例, 总有效率为 75%。2 组总有效率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 2 = 7. 684, P < 0. 05) 。 治疗组平均治疗时间为( 20. 6 ± 3. 8) d, 对照组为 ( 28. 2 ±4. 3) d, 2 组平均治疗时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t =3. 765, P <0. 05) 。
讨 论
中医学认为, 面瘫多因机体正气不足, 脉络空 虚, 卫外不固, 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 致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失于约束, 纵缓不收而 发病 [6 ] , 临床上面瘫以风寒外袭型和风热侵袭型为 多, 兼见痰瘀阻络型及气血亏虚型。风寒外袭型和 风热侵袭型病邪在表, 病势较浅, 且此时处于发病之 初, 正气相对尚足, 故疗效较好。而痰瘀阻络型和充 血亏虚型为病邪入里, 病势较深, 兼以气血亏虚, 正 气不足, 预后自然较差, 出现各种后遗症的几率也相 应增大 [7 ] 。
小儿生理上有其特点 , 《灵枢》 曰 : “婴儿者, 其 肉脆, 血少气弱。 ”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易受外邪侵袭而发病。按摩和功能训练 有疏风通络作用, 可以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 改善局 部营养、 加速神经的再生, 同时可以增加肌力、 防止 面肌萎缩、 保持和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 [8 ] 。小儿 生机蓬勃, 活力充沛, 脏气清灵, 反应敏捷, 且病因单 纯, 若治疗及时恰当, 即易趋康复。表情肌训练和按 摩可有效活跃兴奋患侧神经、 肌肉的生理功能, 从而 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营养, 促进炎症和水肿消退, 从 而使面部表情肌各肌群功能的全面康复 [9 ] 。
本研究表明, 单纯性面神经炎治愈率最高, 疗程 最短, Bell 氏面瘫次之, Hunt 氏面瘫治愈率最低, 疗 程最长。面神经损伤的部位越高, 疗程越长, 产生疗 效越慢, 治愈率越低。中西医结合共奏扶正益气, 活 血化瘀, 通络行气和营养神经以恢复面神经的功能, 故可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 周围性面瘫为儿科临床常见病, 多发 病,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风寒外袭型、 风热侵袭型、 痰 瘀阻络型及气血亏虚型, 针刺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 有效的首选方法。辨证选穴是关键, 越早采用针刺 治疗, 预后越好, 配合面肌运动, 寓治于乐, 极大地提 高患儿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辅相成, 从而达到事半功 倍的疗效。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赵兵 韩丽 盛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