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五官科>口腔>腮腺疾病>正文

面瘫患者采用针刺和拔罐结合治疗

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因面神经损伤, 局部神经营 养血管痉挛, 神经缺血、 水肿导致单侧面肌瘫痪的周 围神经疾病, 区别于中枢性面瘫。除外伤、 脑部病变 等所致的面瘫外, 常见的周围性面瘫可根据面神经 的损伤定位分为 Bell 面瘫、 Hunt 面瘫和单纯性面神 经炎 [1 ] 。Bell 面瘫是面瘫中最常见的一种 [2 ] 。周围 性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 也是针灸优势病种, 但临床 治疗又不局限于针灸, 常与拔罐、 按摩和穴位注射等 方法联合应用。临床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和拔 罐结合治疗, 颇有良效, 就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进行综述。

拔罐法, 古称角法, 早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 病方》 中已有记载。是一种以罐为工具, 利用燃火、 抽吸和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 使罐体吸附于体 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 使局部皮肤充血和瘀血 产生良性刺激, 从而达到调节脏腑、 平衡阴阳和疏通 经络和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3 ] 。

一、 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病患部位, 随即取下, 再吸 拔, 再取下, 反复吸拔至局部皮肤潮红, 或罐体底部 发热为度, 动作应迅速而准确, 必要时也可在闪罐后 留罐。本法适用于肌肉较松弛、 吸拔不紧或留罐有 困难之处, 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 者, 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 中风后遗症, 肌肤麻木和 肌肉痿软等。

赵正恩和汪玲 [4 ] 将 60 例面瘫急性期耳后疼痛 患者随机分为 2 组, 常规针刺后, 试验组 33 例取阳 白、 地仓、 颊车、 颧髎、 翳风、 完骨, 依次闪罐, 至皮肤 局部潮红为度, 之后在翳风及完骨处留罐3 ~5 min, 对照组 27 例仅行针刺治疗。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 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时间, 2 组治愈率则无显著差 异。于芳 [5 ] 治疗15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常规针刺后 嘱患者侧卧位, 充分暴露患侧面部并采用 3 号和 2 号罐行闪罐法, 以阳白、 牵正、 颊车和四白为主, 每 穴闪罐至少 6 次, 致皮肤暗红, 闪罐治疗隔日 1 次。 结果: 痊愈 10 例, 显效 4 例, 有效 1 例。蒋国庆和何 玉琼 [6 ] 治疗周围性面瘫患儿17 例, 针刺后使用小罐 在面部拔罐, 患侧面部留罐 5 s, 健侧面部闪罐, 同时 用小罐在大椎至命门之间闪罐, 每次闪 2 至 3 遍, 10 次为 1 个疗程, 每周治疗 5 次, 1 个疗程后改为每 周 3 次。经 5 至 26 次治疗, 痊愈 14 例, 有效 3 例, 有效率 100% 。

二、 走罐法

走罐法又名推罐法和拉罐法, 先于施罐部位涂 抹润滑剂, 也可用温水或药液, 同时还可将罐口涂抹 油脂; 使用闪火法将罐吸住后, 立即用手握住罐体, 略用力将罐沿着一定路线反复推拉, 至走罐部位皮 肤紫红为度, 推罐时着力于罐口, 用力均匀, 防止罐 漏气脱落。一般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广和肌肉丰厚而 平整的部位。

刘伟丽和葛永红 [7 ] 对 20 例急性期患者采用针 灸加走罐的方法治疗, 取针后, 使用凡士林涂抹面 部, 用小火罐开始面部走罐。结果 18 例痊愈, 临床 症状完全消失, 面部肌群功能恢复正常。其中 1 例 显效, 患侧感觉迟钝, 面部肌群功能基本恢复; 1 例 有效, 面部肌群功能部分好转, 其余部分未恢复正 常。唐曦等 [8 ] 将6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 照组 30 例采用西药及针刺治疗, 对照组在治疗组基 础上采用患侧面部走罐法, 在针刺治疗结束后, 等待 数分钟, 排除针刺部位出血, 选取小号玻璃罐, 用闪 火法沿面神经各分支走行方向( 额部: 攒竹- 阳白- 丝 竹空- 太阳; 颧部: 迎香- 颧髎- 上关- 听宫; 颊部及下 颌部: 承浆- 地仓- 颊车- 下关) 行 5 至 10 次走罐治 疗。走罐时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力度以患者可耐受 为度, 待走罐处皮肤微微发红发热即可停止拔罐, 随 后使用温热的罐体在患者面部行轻柔按摩手法。急 性期手法宜轻缓, 恢复期刺激量可稍增加, 根据患者 面部各部分恢复情况予以针对性治疗。治疗 10 次 为 1 个疗程, 3 个疗程后观察 2 组患者面神经分级 2. 0 评分, 结果 2 组患者面神经分级 2. 0 评分治疗 结束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期组间比较, 差异均 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 05) 。2 组愈显率和总有效 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 0. 05) 。张澎 等 [9 ] 将 68 例周围型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 组与对照组各 34 例。治疗组患者采用浅刺结合面 部走罐疗法治疗,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浅刺疗法治 疗。走罐法为沿地仓穴走至下关穴, 再由下关穴走 向太阳穴, 额部由阳白穴走至发际处, 每处 1 ~2 min。 每日1 次, 10 次为 1 个疗程, 共治疗 1 个疗程。经治 疗后,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7. 1%, 对照组总有 效率为 88. 2%,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P <0. 05) 。

三、 排罐法

沿某一经脉循行路线或某一肌束的体表位置, 按照顺序排列成行吸拔多个罐具, 称为排罐法。 Yan Quan [ 10 ] 采用温针灸加背部留罐法治疗40 例 面瘫患者, 温针灸后再给予背部拔罐, 部位选取足太 阳膀胱经上双侧肺俞、 脾俞、 肾俞, 留罐 10 min, 前 5 日每日治疗1 次, 之后隔日治疗 1 次。10 d 为 1 疗 程, 疗程间休息 1 d, 治疗 2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 果痊愈 26 例, 显效 10 例, 有效 3 例, 无效 1 例, 总有 效率为 97. 5%。王康社和边燕丽 [11 ] 在常规针刺配 合电针后, 选主穴为大椎和肺俞, 配穴为火盛者加心 俞, 气虚血瘀型加心俞、 脾俞、 胆俞, 脾胃虚弱型加脾 俞、 胃俞。操作方法: 急性期用闪火法, 大椎穴隔日 放血留罐, 每罐10 min; 静止期和恢复期患侧面部闪 罐法与留罐法交替进行, 时间视患者耐受情况及面 部反应而定, 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相应背俞穴留罐, 隔 2 日 1 次。共治疗 326 例, 结果无效 10 例, 有效 15 例, 显效 65 例, 痊愈 236 例, 总有效率 96. 87%。 温静 [12 ] 治疗 60 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 治疗组 30 例在针灸治疗后, 取火罐于后背足太阳膀胱经进 行操作, 选穴: 大杼、 风门、 肺俞、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留罐时间不超过 15 min。对照组针刺 法与治疗组相同, 不拔罐。2 组均每日治疗 1 次, 疗 程为 14 d。2 组疗效经 χ 2 检验,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 照组( P <0. 05) 。李福芝 [13 ] 将 60 例周围性面瘫患 者分 2 组, 在电针灸的基础上, 对照组予背俞穴拔 罐, 观察组予背俞穴和阳跷脉循经拔罐, 经统计观察 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张敏 [14 ] 将 76 例面瘫患者随机 分为治疗组 45 例和对照组 31 例, 治疗组采用透穴针刺加背腧拔罐治疗, 对照组只采用常规针刺治疗。 结果经 2 个疗程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对照 组总有效率 77%, 2 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 P <0. 05) 。

四、 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针罐的一种, 用皮肤针、 三棱针或 粗毫针等, 在腧穴或患处点刺出血, 或三棱针挑刺 后, 再行拔罐留罐, 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净血迹, 挑 刺部位用消毒敷料或创口贴贴敷。适用于热证、 实 证、 实寒证、 瘀血证以及某些皮肤病证。

宋修芳和姜文平 [15 ] 治疗 169 例周围性面瘫患 者, 首先于口腔内颊部点刺放血, 再用毫针针刺患 侧, 起针后, 在颊部、 颧骨部和下颌角附近显露静脉 或细络处点刺拔罐放血, 留罐 10 min, 局部碘伏消 毒。每 3 日治疗 1 次, 共 3 ~5 次, 15 d 为 1 个疗程。 顽固性面瘫可多次放血。结果 169 例患者治疗 1 个 疗程后治愈 123 例, 好转 36 例, 无效 10 例; 治疗 2 个疗程后治愈 36 例, 好转 6 例, 无效 4 例; 治疗 3 个疗程后治愈 3 例, 好转 4 例, 无效 3 例。总有效 率为98%。姜艳 [ 16 ] 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 将 60 例 门诊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先后随机抽选分为 2 组。观 察组30 例急期( 1 ~7 d) 即给予针刺治疗, 1 周后行 中强度刺激, 配合刺络放血拔罐, 患侧太阳、 四白与 地仓、 下关 2 组穴位, 每次选 1 组, 交替放血拔罐 1 mL, 急性期辅以口服醋酸泼尼松片、 维生素 B 1 和 维生素 B 12 。对照组30 例急性期仅西药治疗, 7 d 后 加用针刺及放血拔罐治疗, 方法同治疗组。治疗 10 d 为 1 个疗程, 连续治疗 3 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 优于对照组。李帮权 [17 ] 选患侧足三重穴, 用梅花针 叩刺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再用抽气罐吸拔, 出血量约 20 mL 或血色由黑变鲜红为止, 每周 1 次, 再结合针 刺。80 例患者均有效, 愈显率达 92. 5%。何茂 松 [18 ] 治疗 18 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 常规针刺后 选翳风、 下关、 颊车、 太阳、 阳白、 颧髎、 地仓, 以梅花 针叩刺至出如米粒大小的血珠, 立刻予以拔小号火 罐至出血8 ~10 mL, 留罐5 ~8 min 后起罐; 每日1 次, 每次叩刺 1 个穴位。经 1 至 3 个疗程的治疗, 治愈 14 例, 有效 4 例。曾丽莉等 [ 19 ] 治疗 58 例急性期患 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 例和对照组 30 例, 2 组均采用 浅刺法, 治疗组在针刺后选患侧颊车、 翳风穴, 穴位 消毒后, 用 2 mL 注射针头点刺穴位, 采用气罐拔罐 放血 1 ~2 mL, 5 min 后起罐,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优于对照组。

五、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全年龄的、 无性别及显著季 节差异的疾病, 其病因未明, 一般认为是风害、 病毒 及自主神经紊乱所导致。中医学又称“口眼 口 呙 斜” 、 “口喎” 等, 认为其属“中风” 范畴, 是由于机体正气 不足, 脉络空虚, 卫外不固, 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 部经络, 致气血痹阻, 经筋功能失调, 筋肉失于约束, 出现 口 呙 噼。

十二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素问·皮部论》 云 :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 必先于皮 毛。邪中之, 则腠理开, 开则入客于络脉, 留而不去, 传入于经, 留而不去, 传入于腑, 廪于肠胃……。 ” 通 过皮- 络- 经- 腑- 脏系统, 可以引导营卫之气输布, 鼓 动经脉气血, 温煦皮毛, 濡养脏腑, 畅通经络, 平衡阴 阳, 调畅气血, 从而祛病以疗疾。拔罐法刺激肌腠, 使腠理处于轻微开泄状态, 通过反复的吸拔, 可以引 邪由里及表, 驱邪外出 [20 ] 。《灵枢·九针十二原》 曰 : “凡用针者, 虚则实之, 满则泄之, 宛陈则除之。 ” 刺络拔罐法通过放血, 使邪气随血而去。因此, 拔罐 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 且安全无不良 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来源: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作者:倪静敏 贺军

上一篇:面瘫,面神经麻痹,口僻,贝尔氏麻痹,穴位针灸疗法

下一篇:小儿面瘫中医学称“口僻”辨证施治针刺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