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点刺针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运用
叶成炳教授 (1937-) , 幼承家学, 师从父亲叶德明、伯父叶心清, 求学于成都中医学院 (现成都中医药大学) , 毕业后一直在西南医科大学 (原泸州医学院) 工作;致力于中医教学、临床工作, 临床功底深厚, 临证时针灸和中药并重, 擅长叶派金针手法和经方治病, 为“叶派金针”传承人之一, 是四川省有较大影响的中医学家之一;其对《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颇有心得, 著有《伤寒明理论阐释》。“叶氏点刺针法”是叶成炳教授在“叶派金针”针法的基础上, 借鉴按摩点穴手法演化而成。叶成炳教授运用该针刺手法结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疗效颇佳[1,2,3]。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以口眼?斜为主, 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因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较为深入, 认为此病适宜针灸治疗, 故而成为各级医院针灸科的常见病种。笔者跟师叶成炳教授多年, 在针灸临床中也经常将该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该方法操作方便、简单, 适宜基层中医针灸工作者使用, 在此将个人的粗浅经验介绍于下,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针法
“叶氏点刺针法”的操作方法:针刺穴区常规消毒, 施术时拇、食二指紧捏毫针针体近针尖5 mm处, 手腕发力, 将针迅速点刺于穴位皮肤, 进针深度约2 mm, 若蜻蜓点水, 随沾即走, 手法轻柔。视病情轻重, 手腕控制力道, 以穴区皮肤微红, 或微有出血为度。
2 取穴
临床治疗的基本处方以《针灸治疗学》中的主穴处方为基础[4]: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风寒证加风池, 风热证加曲池, 抬眉困难加攒竹,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恢复期加足三里。
3 使用点刺针法的时机
在面瘫的不同分期中, 依据辨证选穴和随症选穴的原则, 笔者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3.1 急性进展期 (1周以内)
此期为面神经炎症水肿进展期, 一般患者的病情会渐进性加重。此期针刺治疗宜轻刺激, 浅刺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留针15~20 min, 平补平泻。点刺风池、攒竹、迎香、水沟、承浆等穴。发病在1~3 d以内的面瘫患者, 若局部水肿比较重或者耳后疼痛较重, 可以采用健侧针刺, 患侧点刺, 以避免刺激过重。
3.2 恢复期 (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
此期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及面部瘫痪肌肉的恢复, 针刺主穴不变, 针刺深度较急性期深, 留针时间以20~30 min为度, 根据情况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余穴采用常规针刺, 此期一般不用点刺。
3.3 后遗症期 (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
此期除常规主穴, 远端针刺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 针刺采用补法, 留针30~45 min, 适当艾灸关元等穴。此外, 可对重症、顽固性面瘫采用深刺、透穴。此期点刺肝俞、肾俞及周楣声“阳光普照”穴位组合[5]。
3.4 点刺针法的疗程
一般针刺5 d, 休息2 d, 然后继续下个疗程。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 邪气多在表, 治疗以祛邪外出为主, 故而针刺宜浅, 手法宜轻, 多配合点刺, 留针时间短。恢复期治疗以濡养气血为要, 则可深刺, 留针时间稍长。后遗症期多以气血亏虚为主, 远端多采用关元、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等穴, 加强补益气血、濡养经脉的作用, 加之久病及肝肾, 故而加点刺肝俞、肾俞。周楣声先生所说的“阳光普照”穴位组合, 是指胸椎及其两侧的反应穴, 因为背为阳, 心为阳中之太阳, 多种疾病均可在以心俞为中心的这一个区域出现反应穴。周楣声先生将这种选穴法及其功效, 称为“阳光普照”。其反应穴包括背部按压出现的疼痛感, 指下空松、结节、条索状物, 皮肤红点等。点刺这些部位, 激发阳气, 再配合常规穴位, 效果较佳。
针灸临床中, 若面部、手足和背腰部同时取穴, 患者采用侧卧位, 实际操作过程中并不方便, 患者也不能放松身体, 针刺体验不高。如果采用点刺不留针的方法, 不但可缩短每次治疗时间, 患者平卧也能放松、集中精力, 也符合针灸治疗中“守神”的要求。
综上所述, “叶氏点刺针法”运用于针灸临床的各种疾病, 操作方便、实用, 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沈绍功.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叶心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1:1-10.
[2] 王莹, 闫爵.叶成炳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2) :182.
[3]王莹, 闫爵, 叶田.叶成炳教授点刺针法治疗小儿抽动症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 (7) :603-604.
[4]高树中, 杨骏.针灸治疗学[M].10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5]周楣声.针灸经典处方别裁[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20-122.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莹 闫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