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经验浅谈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关节类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笔者根据多年中医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老师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结合病例作一次浅析。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关节类运动性软组织损伤疾病, 针灸治疗本病有明显优势。笔者根据多年中医理论的学习并结合老师多年的临床经验, 对针灸治疗踝关节扭伤结合病例作一次浅析。
患者, 女, 24岁, 2016年9月5日就诊。主诉:右侧踝关节屈伸不利伴肿胀疼痛5 d, 加重2 d。现病史:患者5 d前因走楼梯不慎扭到脚踝, 导致右侧踝关节屈伸不利, 并伴有肿胀、疼痛, 不能行走。因天色已晚, 次日到医院就诊, 踝关节X线未发现异常, 医生遂给予活血止痛药物口服加外用 (具体药物不详) 。治疗后, 疼痛减轻, 但依然不能下地行走, 有肿胀感。经介绍遂来我处就诊。刻下症:右侧踝关节肿胀, 屈伸不利, 不能下地行走, 色不红但青紫, 患者自诉下地后踝关节外侧疼痛, 触之不热, 精神可, 饮食可, 大小便无异常, 睡眠可, 其他无不适症状, 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诊断:筋伤-踝关节扭伤 (气滞血瘀型) 。治则:行气活血, 祛瘀通络。取穴:左侧手掌第2掌骨压痛点, 对侧养老, 双侧间使、三阴交。操作方法:左侧手掌第2掌骨找压痛点, 用力按压后常规消毒, 快速垂直进针13~20 mm;养老穴常规针刺, 得气后, 使患者脚踝保持最痛的姿势, 行泻法, 强刺激, 在行针的同时让患者活动脚踝, 约1 min后, 患者可自行站立, 疼痛缓解过半, 可缓慢走路, 但走路仍疼痛;留针5 min 后, 继续行重度泻法, 嘱患者活动, 此时疼痛较前明显减轻, 加间使、三阴交常规针刺, 行泻法, 留针20 min, 每10 min行针1次。出针后, 患者踝关节依然肿, 但胀感已不明显, 疼痛基本消失, 可自行行走。1个月后, 患者自诉针刺之后未做其他治疗, 现已痊愈。
按语:踝关节扭伤是一种常见的软组织损伤, 无骨折、错位、皮肉损伤等情况, 多由于超负荷剧烈运动或负重时姿势不当或意外跌倒或过度扭转关节等原因, 导致踝关节的肌腱和皮肤受损, 气血阻滞使经络不通, 出现扭伤部位疼痛, 关节屈伸活动不利, 继而出现肿胀, 扭伤处肌肤因扭伤程度不同而发红或青紫[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先痛而后肿者, 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者, 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 切而循之, 按而弹之, 视其应动者, 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 从阴引阳, 从阳引阴, 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灵枢·始终》曰:“病在上者, 下取之;病在下者, 高取之。”笔者根据以上理论及生物全息诊疗法[3], 在双手第2掌骨寻找压痛点, 左侧“足点”压痛最明显, 《金针赋》云:“且夫下针之先, 须爪按重而切之。”重按则气散, 进针不痛, 正如《标幽赋》所云:“左手重而多按, 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 不痛之因。”故重按后快速进针, 古人云“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效速”, 故得气后强刺激以加强针感。《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臂掌之间, 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先以指按之痛, 乃刺之。”也就是说, 腕掌关节的病可以针刺脚踝关节、按压疼痛的部位, 反之, 脚踝关节疼痛亦可在腕关节针刺压痛点;《标幽赋》云“交经缪刺, 左有病而右畔取”, 再结合“取象比类”的“象思维”[4], 取对侧的养老穴。养老穴亦是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 有救急之功, 主治急症、痛症, 故泻养老穴可舒筋止痛, 调畅气血, 消瘀散滞。功效性能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具有增效的功能, 同理具有类似功效的腧穴配伍同样具有增强疗效的功能。取双侧间使、三阴交, 两穴配伍, 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5]。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膻中者, 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素问·举痛论》云:“百病皆生于气。”凡与气机阻滞有关的疾病, 皆可泻本穴, 以奏行气散滞之效。三阴交为脾经穴位, 亦是三阴经交会穴, 《针灸大成》云:“如经脉闭塞不通, 泻之立通。”故泻本穴可活血祛瘀。间使、三阴交配伍, 共奏活血行气、消瘀散滞之效。以上诸穴相配, 加强活血行气、消瘀散滞之功。现代研究证明, 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 针灸可以有效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 使体内类阿片样物质的含量增多, 发挥镇痛作用;还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 减少损伤部位的血液渗出状况, 促进新陈代谢, 加快吸收, 缓解各种代谢产物对扭伤部位的刺激, 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止痛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 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293-294.
[2]陈凯楠.皮下浅刺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7, 25 (6) :11-12.
[3]张颖清.第1讲:全息胚诊疗法及第2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J].中国社区医师, 1992 (9) :10.
[4]曹大明, 路玫.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 2013, 33 (1) :75-78.
[5]李传岐.祖传针灸“行气活血方”的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 2009, 29 (10) :816-818.
[6] 高希言.针灸学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236.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李可 伍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