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案
患者,女,31 岁。就诊日期:2017 年 1 月 3 日。
主诉:构音(収音)无力伴吞咽无力 6 个月余。现病 史: 于 2016 年 7 月出现口角无力、 不能鼓腮等症状, 不伴口眼歪斜,収病前 1 个月长时期过度劳累。1 个 月后,出现吞咽无力、抬手困难等症状,2016 年 8 月 22 日遂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重复电刺激试验 (±) ,脑脊液(-) ,暂未明确诊断,暂行口服溴吡 斯的明(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 H31020867),每次 60 mg,每 6 小时 1 次。服药 1 个 月后, 因工作量及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自觉症状加重, 自行调整溴吡斯的明至每次 120 mg, 每 6 小时 1 次。 2016 年 12 月 1 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查,确诊 为重症肌无力(ⅡB 型) ,幵行激素治疗(具体药物 不详) 。治疗期间症状逐渐加重,遂于 2016 年 12 月 20 日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 诊,继续予以口服溴吡斯的明,每次 60 mg,每 6 小时 1 次,幵配合口服中药(具体药物不详) ,症状缓解 不明显,咀嚼进食、吞咽困难进一步加重,幵出现构 音无力、 不清, 劳累后上述症状加重。 为进一步治疗, 遂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行针灸 治疗。查体:双侧口角上抬无力,构音无力、不清, 抬手困难, 余未见明显异常。 刻下症: 神倦懒言, 消瘦, 近半年体质量持续下降至 44 kg(较前减少 3 kg) , 月经时腰酸,头収稀少,纳眠差,平素四肢冰冷,小 便清长,大便不成形,舌体瘦小、苔薄白,脉沉弱无 力。
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中医诊断:痿病,辨证: 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型,治以健脾养胃、 助肾温阳、补益气血。
(1)针灸治疗:取穴以督脉、 任脉、手足阳明经、足太阳经为主,穴位分为两组, 第 1 组为百会、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合谷、 太溪、太冲穴;第 2 组为百会、水沟、廉泉、中脘、 天枢、气海、兲元、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两组 穴位交替使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 0.25 mm× 25 mm 和 0.25 mm×40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操 作。水沟朝向鼻尖斱向针刺,脾俞、胃俞穴向外呈 45°角斜刺,其余腧穴直刺,刺入 20~30 mm,以患 者得气为宜。 诸穴均行捻转补法, 每 5 分钟行针 1 次, 得气后均留针 30 min。期间使用 10 年蕲艾条(长度 150 mm,直径 30 mm)雀啄灸重灸百会穴 1 h,1 个 灸盒(放置 2~3 个 15 mm × 25 mm 的艾段)温灸 腹部穴位或背俞穴 30 min。隔日 1 次。
(2)火龙灸 治疗: ①嘱患者俯卧, 充分暴露背部, 沿脊柱正中 (大 椎至腰俞穴)均匀铺撒自制药粉(生附子 30 g、肉 桂 10 g、炒杜仲 20 g、怀牛膝 15 g、当归 12 g、 黄芪 100 g、党参 20 g、川芎 15 g、吴茱萸 12 g、 丁香 15 g、菟丝子 20 g、桑寄生 15 g、生地黄 15 g、 人工麝香 3 g、冰片 15 g、透骨草 18 g)15~20 g; ②将桑皮纸(100 cm×10 cm)平铺于后背正中; ③将生姜泥(1 kg 新鲜生姜洗净,打碎、去汁) ,铺 于桑皮纸上, 垒成梯柱状姜墙 (宽约 5 cm, 高约 3 cm, 长为大椎至腰俞穴) ;④再将 10 年蕲艾绒捏成橄榄 状艾炷(长约 5 cm,中心直径约 2 cm),将约 12 个艾 炷首尾相连平铺于生姜泥上, 同时点燃 “头、 身、 尾” 3 处艾绒, 待第 1 壮燃尽后, 行第 2 壮, 操作同第 1 壮。 每次 2~3 壮,每次 1~1.5 h,灸至患者背部皮肤呈 现红晕、自觉热感渗透,每周治疗 1 次。嘱患者治 疗后饮用适量温开水,忌贪冷饮,避风寒。同时注意 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食小米粥以养脾胃。
(3)继续 口服溴吡斯的明,每次 60 mg,每 6 小时 1 次。行针 刺治疗 4 次、 火龙灸治疗 2 次后, 患者自觉神倦懒言、 构音与吞咽无力、纳眠差等症状有所缓解,溴吡斯的 明减量为每次 30 mg,每 6 小时 1 次。连续针灸治疗 10 次、火龙灸 4 次后,患者言语表达清楚,吞咽障 碍缓解,能自动抬手,体质量 44 kg;自行停止服用 溴吡斯的明,停用后症状无反复。效不更斱,继续针灸隔日 1 次;火龙灸每 2 周 1 次。继续治疗 2 个月 后停止治疗,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门诊随访至 2018 年 1 月 30 日,无明显复収症状。
按语: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 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 赖、补体参与,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引起神 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 出现骨骼肌收缩无力的获得性 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分型共分为Ⅴ型,此患者被诊 断为ⅡB 型,其主要表现为:中度全身型,四肢肌群 中度受累,伴或不伴眼外肌受累,通常有咀嚼、吞咽 和构音困难,生活自理困难。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斱法 疗效不明显。根据其症状描述,当属于中医“痿病” 范畴。病机主要为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气血亏虚导 致肌肉失养、痿废不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 之源,主升主运,脾虚气陷,则升举无力,故口角无 力,构音困难,神倦懒言;脾主肌肉四肢,脾虚生化 滋养不足, 故见抬手困难。 脾胃相表里, 脾虚胃亦弱, 则气机不利,受纳无权,故见纳呆,吞咽困难; “胃 不和则卧不安” ,故见眠差。同时肾为先天之本,患 者肾阳不足,则温煦失司,则伴有平素四肢冰冷,小 便清长,大便不成形,月经时腰酸,头収稀少,脉沉 弱无力等症。脾胃虚弱,长期食少纳差,则致气血亏 虚,形体消瘦,体质量下降。结合舌脉,治当健脾养 胃、助肾温阳、补益气血为主。
其病位也在经络系统的筋脉肌肉层次, 故治疗可 给予针灸刺激。督脉总督诸阳,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 幵行, 经气交会重叠。 而阳气推动五脏六腑气血运行, 可起到振奋人体阳气、温阳散寒、调理脏腑的作用。
任脉统领诸阴,通过针刺任督二脉穴位,可调和阴阳 之气、促使经络通畅。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 其穴可补益气血、调养脾胃、疏通经络。结合俞募配 穴法、上下配穴法,选用百会升阳益气,气又生血, 气血荣则脉络和;升举阳气、安神定志。同时重灸百 会,可振奋阳气、益气固脱。以脾俞、胃俞、肾俞、 命门调理脏腑;太冲属肝经之输穴、原穴;合谷为大 肠经原穴,为阳中之阳,合谷、太冲配伍,可阴阳气 血同调,一升一降,调理气机。水沟为任督二脉交会 点,可沟通阴阳、调和气血、促使经络通畅;廉泉为 任脉气血的来源之本, 可濡养脉络, 治局部病; 气海、 兲元益气固本; 中脘、 天枢疏通中焦气机, 醒脾开运; 足三里、三阴交合用,健脾和胃,生化气血,濡养肌 肉形体;肾俞、兲元、三阴交、太溪补养肾精,益先 天以助后天;选用合谷、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加强 补血益气的作用。 诸穴合用, 使阴阳幵补, 气血同调。
火龙灸又称督灸、铺灸、长蛇灸,是一种通过经 络加温给药的斱式以温通任督二脉的外治法。 在人体 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区域施以隔姜灸,其施灸面积 大,热力充足,主要通过引起循经感传,激収经络之 气,振奋人体正气,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时其热 使皮肤温度升高、 玄府畅通, 有利于中药粉充分吸收, 収挥更好的作用。其収汗作用强,使人体阳气四达, 体内深藏的邪气随汗外泻, 将蛰藏之阴寒从阴分外达 于阳而解。火龙灸治疗特点是药力峻、火力猛、渗透 力强、灸疗面广、灸效佳等。火龙灸的药粉収挥着重 要的治疗作用,因病情的不同、个体差异,选用不同的 配斱, 于治疗前 1~2 日将诸药研磨成粉, 1 次制作 1 个 月药量,置于密罐中。斱中生附子、肉桂、炒杜仲、怀 牛膝补肾温阳、活血通经;当归、黄芪、党参、川芎可 行气活血、 补虚劳、 壮筋骨; 吴茱萸、 丁香可温中散寒、 疏肝理气;桑寄生、生地黄、菟丝子益阴滋肾;人工麝 香、冰片可芳香开窍,透骨草通经透骨,引诸药渗透。 诸药配伍,可养阴血而滋任脉,补肾阳而通督脉。 MG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至今,鲜有医 家运用火龙灸治疗 MG 的报道,本案可为临床医生治 疗本病提供帮助。
来源:中国针灸 作者:马兴莎 张琪 孙铭声 耿国燕 殷宝 陈姣 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