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外科>骨伤科>颈椎病>正文

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探微

赖新生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全国首批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类人才,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中医针灸学临床、科研及教学40余年,学术经验丰富。通督养神针法为赖新生教授在系统成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独创的一种针灸疗法,旨在通过针刺督脉及背俞穴来达到脏腑调和、阴阳平衡的目的,可用于治疗脊柱类疾病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过敏性疾病 (哮喘、荨麻疹、鼻炎等) 、脑病 (脑梗塞、帕金森氏病、癫痫、脑外伤后遗症等) 、各种痛证及其他疑难杂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是以椎间盘退行性变为基本病理基础,相邻椎体节段的椎体后缘骨赘形成,以此构成对脊髓和 (或) 支配脊髓血管的压迫因素,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障碍的疾病[1]。早期因脊髓受压的不均衡性,其表现多变,往往为部分患者和医生所忽视,一般误诊为功能性紊乱,表现为颈部不适,肢体肌肉麻木、发紧、无力,或精细功能不同程度下降,或行走不稳;晚期则常常被认为是病因不明的脊髓退行性萎缩,以致不能得到合理治疗,致使病情日益恶化,出现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丧失自理能力。西医认为非经手术难以解除脊髓压迫,其逆转和自限的机会不多。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预后不佳,即使手术也无法准确预测结果。且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也时有发生,如术后脊髓损害加重、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声音嘶哑、饮水呛咳、食管瘘、植骨不融合、内固定移位、钛网沉降或邻近节段退变等[2]。赖新生教授所创通督养神针法治疗早期脊髓型颈椎病有着明显优势,无西药与手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应用简便。笔者有幸作为赖新生教授的研究生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赖新生教授通督养神针法治疗的独到见解和经验介绍如下。
 
1 本病机枢
历代中医书籍虽未明列“脊髓型颈椎病”这一病名,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应属于中医学“痹证”“颈项痛”“眩晕”“颈筋急”“肩臂痛”等范畴[3]。其病位在髓与督脉。病因无非内外二因:内因多由禀赋不足,致骨髓不充,或久病累及肝肾,致筋骨不荣,即不荣则痛;外因则是感受风寒湿邪或猝逢外伤,使气血失畅,瘀滞筋脉,即不通则痛。赖新生教授认为早期脊髓型颈椎病多属“痹证”,内外合因,表现为感觉与运动异常,实在于五脏协调失衡,故表现多变。《灵枢·藏府病形》有曰:“邪气之中人高也、中于项则下太阳。若病邪中于项久而不去者,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正如《素问·痹论》所述:五体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临证之时,须分清五脏虚实之偏颇,脉络之所涉,或通阳辟邪,或固元扶正,抑或二者同施共奏补虚泻实之功。
 
2 通督养神
赖新生教授于40余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独创“通元针法”,即“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本法从阴阳立论,以通调人体阴阳复归于平为目的。其中通督养神针法主要针对阳气不足者,具振督通阳、鼓舞脏气之功,以督脉 (尤其是其位于脑部的穴位) 及五脏背俞穴为主穴,以五输穴及其他特定穴为配穴,共同组成处方。
 
2.1 神与五脏,突出于心
神是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是机体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神离则形亡,正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化气、气生神,实为有形与无形转换,运行的主体是五脏,而五脏的主体是心。《素问·刺禁论》述:“五脏为枢,肝生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此为仿天地上下四方阴阳精气升降出入。血、脉、营、气、精之神分别附于五脏,因五脏所主不同,神又分神、魂、意、魄、志,故称五神藏。五藏各司其职又互为一体,而以心为君主,突出其协调、统率,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从《黄帝内经》中“心藏脉,脉舍神”“血者,神气也”“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可知心、脉、血、神四位一体,彼此作用,相互影响。心主神明,统帅五脏六腑一身之运行。《灵枢·口问》有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解释道:“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机,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调心神是针刺治神的关键。正所谓神气舍心、魂魄皆俱。崔学军等[4]利用德尔菲法调查得出心脾两虚为脊髓型颈椎病第一大证型,其中容易忧虑、抑郁者达36.63%。通督养神针法中,赖新生教授常用心俞、膈俞,作用于血气、营气,使心神得养、血脉通利、脏腑安和。
 
2.2 脑与五脏,心脑相系
《黄帝内经》中“诸髓者,皆属于脑”“脑为髓之海”指明了脑与髓的关系———脑乃髓汇集之处。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云:“精汁之清,化而为精,由脊髓上行于脑,名曰脑髓”,《素问·逆调论》篇亦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可见脑髓生源于先天之精,其维系需要“肾精转化”以及水谷精微之充养。《素问·大惑论》中有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赖教授认为,脑当为一脏,主治神明,脏腑、气血、诸阳上奉之,影响人精神、记忆、知觉及五官功能,至关重要。《颅囱经》云:“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会心录》言:“脑藏髓,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合诸家言论,皆指出脑神统帅神、魂、魄、意、志等众神,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又脑为人身之大主、元神之府,其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故人身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物者,无非脑之权也。《黄庭内景经》继承了早期道教医学对大脑的认识成果,将大脑列为独立的认识对象,把眼、耳、鼻、舌等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归属于大脑,认为感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知觉、判断等思维过程必然与大脑相关,而归属于大脑。梁丘子注云:“脑神丹田,百神之主”,这与心主神明有别。心主神明而统帅五脏六腑一身之生理运行;脑主神明而为百神之主宰。脑神静,心神动,二者对人体生命都至关重要。脑神为百神之主、阴阳之根,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和根本所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宰,调节人体阴阳,主持生命活动的健康运行,亦是生命的主宰与核心。脑神为原初之根本,心神则为脑神基础上的变化所生,体现在生命活动中。脑神受五脏供奉,地位至高无上,但这种尊贵恰恰建立在心神有为地主宰和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之上,为体用关系,即脑主神明之体,心主神明之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5]。故通督中,百会、前顶、后顶为首针之穴,鼓舞督脉阳气,通达五脏,犹如使君临战前,士气大增。
 
2.3 督与五脏,尤重于肾
督有总督、统率、正中之义,其内容包括了脑、督脉、膀胱经,为脑之元神与五脏之神交会之道路。在通督养神针法中,赖教授尤重督脉,认为督脉统领诸经及五脏六腑,为人身之都纲、阳脉之海,上通于脑,下通于肾,是精髓升降之道路。督脉总领五脏是通过足太阳经实现的。根据《难经》记载,督脉之气源于下极之俞 (丹田、脐下肾间动气之所在)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素问·骨空论》中描述督脉与太阳膀胱者同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别下项,其正中循行为主要通道,阳气充沛,分支于纂后别绕臀至足少阴,与太阳分支合;两侧支络为辅,却并非单一循行,而是循序与太阳膀胱经相接,正如《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而膀胱足太阳之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足太阳经散心络脑,调养元神,使脑在形、神两方面与五脏六腑联系;上通于脑,络肾,经别当心入散,将五脏六腑之精微输布于心,调养神气。可知足太阳经作为脑-督脉-五脏通路重要的桥梁,而其背俞穴为脏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联系诸经,将肾精、心血以及其他脏腑之精微上输于脑,养脑益髓以奉元神,发挥着“阳气者,精则养神”的作用[6]。故而背俞穴为通督中最重要穴组,临证施治,常有桴鼓相应之效。然精为脑髓的化生之源,肾藏精生髓,《素问·上古天真论》又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对于早期脊髓型颈椎病,赖新生教授尤重于肾俞,使邪去精藏,充养督脉。
 
简之,赖新生教授认为早期脊髓型颈椎病多为督脉受阻或受损,根本病因在于肾精不足,病机为邪阻经络,进而引起督阳不振、脑神失主,临床可见多脏腑受累,症状多变。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通督养神针法正是立足于通督脉、振阳气,养心、脑神,补肾精,通、养、补相合,与本病治则治法高度契合。
 
3 选穴处方
3.1 重督脉以振阳气
通督养神针法首选百会,以其位于巅顶,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可作为通督养神针法的开穴,起振奋阳气之功。再辅以前顶、后顶,同经短线相连,力专效宏,可达到通行督脉、攻邪祛病、恢复元真的作用。其次取大椎,该穴亦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会,主治热病、头项痛、虚劳等,深刺1.2~2寸可升提阳气、强壮身体。临证常配脑户、风府、风池、大杼及风门等督脉在头部的分支或交会腧穴,予辨证选取1~2个穴位。
 
3.2 取背俞以安五神
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转输聚会于腰背部,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又与督脉相通,上可至脑,内应脏腑,可治疗本脏及与本脏相关疾病。五神脏中,心为君主之官,藏神、主行血脉。神之载体:精、气、血、津液的输布运行皆赖血脉之畅通。若经络阻痹,血气不荣,肢体肌肉等发为痛、麻等异常,皆取心俞,加之膈俞,共取行气活血、祛瘀通经之功。且此病根本在于肾精不足,多发为腰膝痿软,取肾俞、大肠俞益肾填精。余脏腑病变皆照此予以辨证选穴。
 
3.3 远近相配功可成
局部选穴上,以颈三针———天柱、颈百劳和大杼为主,配合肩井、肩髃近治,全方位地调整颈椎,以疏通气血、通络止痛。远端取穴方面,上肢取手三针:曲池、外关及合谷。正如《黄帝内经》所云:“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阳明经多气多血,行气于三阳,上肢活动多与阳明经相关;而外关为少阳三焦之络穴,内通厥阴,与维诸阳之阳维经相交。故远端取手三针。虽该病病位在于颈项,居高位,然常使下肢经气运行受阻而出现运动、感觉异常,故远取膀胱经之委中、承山,加之肾经原穴太溪以疏通经气,使远部气血得运。
 
3.4 虚实加减通元合
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单纯运用通督养神针法即可;若以虚证为主,表现为全身明显无力、懒言等,可先运用引气归元针法,调气机、固本元,待正气回复再交替使用通督养神,达到阴阳调和。
 
如此组方,分主次而合一体,内外兼治,经脏并调,为通督养神针法立意所在。临床辨证施治,取穴精准,施术有道,可达通督振阳、安养五脏、舒经通络之功,祛邪却病,效如桴鼓。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一
张某,男,58岁,商人,2017年4月13日初诊。主诉:颈肩、腰背部疼痛,伴四肢活动障碍2年。2014年底开始出现右肩胛上角处刺痛,伴右手放射痛,半年后发展为颈肩、腰背部胀痛,右上肢抬举困难,大腿肌肉僵硬,行走不利。曾至上海、广州等多家医院就诊,予营养神经、缓解肌肉痉挛、抗抑郁药物等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心情压抑,多次欲轻生。现症见:诉易感疲乏,全身肌肉、关节疼痛,伴麻木感、僵硬感,静卧可稍改善,吞咽困难,饮水无呛咳,时有心悸胸闷、腹痛腹泻,纳可眠差,大便黏腻不爽,量时多时少,小便尚可。舌淡暗,苔白,脉沉弦。查体:右上肢肌力4级,其余肌力4+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侧上肢腱反射均稍亢进;右侧霍夫曼征 (+) 。2017年3月18日颈椎MR示颈椎退行性变伴颈椎排列不稳,颈椎体间各椎间盘不同程度向后方突出或膨出,余排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中医诊断:颈劳 (肝肾亏虚、督阳不振) ;西医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处方:通督养神针法: (1) 百会、前顶和后顶; (2) 大椎、天柱、颈百劳、大杼、肩井和肩髃; (3) 心俞、膈俞、肾俞和大肠俞; (4) 手三针、委中、承山和太溪。针刺3次。操作手法:行通督养神针法时取俯卧位,行引气归元针法时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 mm×40 mm毫针,以快速进针手法,按由上向下、由左往右的顺序,对准穴位进针,留针30 min/次,每10 min大椎、天柱、颈百劳及大杼行提插泻法,委中行提插补法。
 
2017年4月20日复诊,患者诉颈肩部肌肉胀痛较前减轻,四肢运动功能有所改善,吞咽功能亦好转,情绪转佳,但仍感疲乏,易腹泻。赖教授认为该患者虽属督阳不振,但元气亦不足。处方: (1) 通督养神针法 (选穴同上) ,针刺4次; (2) 引气归元针法: (1) 中脘、天枢、气海及关元; (2) 内关、神门; (3) 足三里、三阴交。针刺2次。每2次通督养神针法后,辅以1次引气归元针法。操作方法同上。
 
2017年5月4日复诊,患者诉颈项、腰背部疼痛明显改善,腹泻不明显,四肢肌力5级。予针刺6次以巩固,针灸处方同上次。
 
半年后随访,患者偶有不适,常于劳累后发作,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嘱其以休养为主,勿过劳,配合轻度功能锻炼,必要时门诊复诊。
 
4.2 验案二
刘某,女,46岁,教师,2017年9月27日初诊。主诉:颈项僵硬、疼痛5年余,伴胸闷、心悸2年。5年多来,患者反复颈项僵硬、疼痛,曾多次至中医诊所行推拿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易反复。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心悸,伴头重脚轻,遂至广州市某医院就诊,门诊医生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立普妥、全天麻胶囊等口服,症状缓解不明显。现二便正常,纳眠尚可。舌淡红,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弦细。查体:四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椎间孔挤压试验 (-) ,臂丛牵拉试验 (-) ,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心电图示ST-T改变,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示:颈椎退行性变,颈椎排列不稳,C3/C4、C4/C5、C6/C7椎间盘向后方突出或膨出。
 
诊断:中医诊断:颈劳 (心脾两虚、督阳不振) ;西医诊断: (1) 脊髓型颈椎病, (2) ST-T改变。处方:通督养神针法: (1) 百会、前顶及后顶; (2) 大椎、天柱、颈百劳及大杼; (3) 心俞、脾俞及膈俞; (4) 手三针、委中、承山及太溪。针刺3次。操作手法:行通督养神针法时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取0.3 mm×40 mm毫针,以快速进针手法,按由上往下、由左往右的顺序,对准穴位进针,留针30 min/次,每10 min于大椎、天柱、颈百劳及大杼穴行提插泻法。
 
2017年10月8日复诊,患者诉颈项疼痛、头重脚轻感等症状缓解明显,要求继续针灸治疗。予续针5次,针灸处方同上。后随访知患者针后坚持颈项锻炼,现已无明显不适。
 
5 体会
致病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论,于临床复杂病情,虚实寒热皆不明显者,需执阴阳两端,从平调阴阳入手。针灸与药物之归经入脏不同,针刺可直接调节经络脏腑气机,使阴阳和合,取背俞穴与腹募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可使五脏安和。针灸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好、安全、价廉等优点,已逐渐在临床广泛使用[7]。经反复临床验证[8,9,10,11,12]:运用针灸、推拿、中药等中医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其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赖教授发遑古义,独创“通元针法”,该法以任督二脉为核心,结合神元学说、经穴脑相关等理论,以调神为治疗目的,是传统针灸理法方穴术体系的范式,是针灸学经络阴阳理论与现代经穴———脑相关相结合而独创的高效、科学而创新的治疗大法[13]。通督养神在于调养五脏神气,恢复督脑之功,达到协调阴阳之效,元气不足者应加以引气归元针法,从阴引阳,两者分则各效,合则更优。运用通元针法治疗临床各病,多有显效,接下来如能进一步开展大型临床观察研究,将会使通元针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进而形成一个安全、规范、有效的诊疗体系。
 
参考文献
[1]贾连顺, 史建刚.重视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与严格手术指征[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22 (1) :57-59.
[2]祁敏, 王新伟, 刘洋, 等.三种颈前路减压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并发症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2, 22 (11) :963-968.
[3]丁海涛, 王庆甫, 唐学章, 等.俯卧拔伸微调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 (6) :2139-2142.
[4]崔学军, 杨龙, 姚敏, 等.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规范与证候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8, 26 (6) :11-16.
[5]刘永明.《黄庭内景经》的脑学说和心脑关系[J].宗教学研究, 2005, 24 (1) :11-14.
[6]陈震益, 王继红, 李晓喆, 等.赖氏“通元针法”之通督养神立法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 (6) :1333-1336.
[7]谢曜联, 吴旭.针灸“通督温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11) :209-210.
[8]赵树军, 于涛.整骨理筋调曲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机理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12, 39 (10) :1928-1929.
[9]钟远鸣, 许伟, 李智斐, 等.运用脊髓伤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 (10) :2133-2136.
[10]朱立国, 唐彬, 银河, 等.益肾养髓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5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8, 26 (6) :56-58, 63.
[11]骆政杰, 张彩荣, 陈朝明.陈朝明教授“通督导气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 2018, 24 (10) :67-69, 73.
[12]沈茂荣, 张辉宇, 周侠, 等.定点正脊手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5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 2018, 34 (5) :91-93.
[13]吴沛龙, 邹楚冰, 赖新生, 等.赖氏通元针法治疗眩晕浅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17, 28 (6) :1480-1481.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 作者:黄海梅 吴沛龙 周遵明 王玉妹 赖新生

上一篇:输刺臂丛神经阳性反应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镇痛时效观察

下一篇:颈椎病腰椎病 研究探讨针刺疗法

返回首页

相关

推荐

站内直通车

穴图 针灸 刮痧 拔罐 艾灸 气功 穴位 经络 按摩 民间 指压 摩擦 内科 外科 妇产 男性 儿科 骨伤 呼吸 肠胃 肛肠 神经 心脏 肝胆 泌尿 五官 皮肤 美容 心脑 养生
返回顶部